1937年,陈锡联越级提拔一传令兵当排长,36年后其职务却远超自身
1937年,陈锡联越级提拔一传令兵当排长,36年后其职务却远超自身
1935年7月,此时年仅20岁的陈锡联可谓是意气风发,他不仅担任红四方面军红10师师长,更是率军一路过关斩将,率先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一直以来,身为一师之长的陈锡联便从不摆领导架子。当时长征途中,只要有战斗间隙,就会深入基层和战士们谈心聊天,传授战斗经验。
只是在当时的部下中,有一个传令兵班长尤为受到陈锡联的照顾,在得知传令兵班长的遭遇后,陈锡联经常找他谈话,鼓励他放下心理包袱,向前看。
1937年随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红军正式被改编为八路军,由于编制压缩,干部都是降职任用,包括陈锡联自身,也从师长变成团长。
按道理,原本的传令兵班长也该降级,但陈锡联却反而给他提升了职务,让其担任通信排排长,这不降反升的情况,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越级“提拔”了,实属少见。
而更少见的是,在36年后该传令兵班长的职务甚至还在陈锡联之上。此人到底是谁呢?
——他便是 *** 。不过对此,陈锡联却丝毫不在乎,从微末阶层到成为开国元勋,陈锡联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
1915年,陈锡联出生于湖北黄安的一个小山村,虽然抗战时期是 *** 的老首长,但其实也仅比他大一岁而已。
年轻时期的陈锡联,家里虽没钱供读书,但却一直有宏图壮志,时逢乱世,看到日寇入侵乱我山河,报国心切的他在14岁那年参加徐海东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后来在徐向前的领导下迅速成长起来。
相比陈锡联的顺风顺水, *** 其实遭受的困难更多一些。因为某些原因他遭到打压,不仅被开除党籍、撤销所有职务,还被发配、降至传令兵班长。
一开始, *** 的心情一度比较消极,不过好在他分配的是陈锡联所在的红十师交通队,在其帮助、照顾下, *** 也重新拾起斗志,当然也包括上文提及的不断升官,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其实陈锡联会如此照顾 *** ,比同情更甚的是感同身受,毕竟两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不单是都出生于大别山一带的穷娃子,性格和早期打土豪的经历方面都差不多。
后来 *** 相继升任通信连连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这一步步升迁的背后,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战功的叠加,但也是来自于陈锡联对他一如既往的信任与不弃。
可以说,是陈锡联拯救了遭到打压的 *** 。这个拯救不单是军事领域,更是生命上面......
1938年10月,日军第20师团在战机的掩护下,分六路派重兵对我太行山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此时已经升任旅长的陈锡联指挥部队利用游击战灵活挫败敌人阴谋,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甚至在激战中, *** 还不幸被打穿头部,陈锡联得知后,之一时间安排医务人员抢救,要是没有陈锡联的这般特殊关照,在当时战场那种艰苦环境下,要想治愈头部贯穿伤恐怕是极为艰难。
在抗日战争中, *** 能力出众,功勋卓越,多次深入敌人腹地打击敌军嚣张气焰,每次都近乎完美的完成上级的战略部署。逐渐的,所有人也都意识到他并不简单。
而陈锡联看到这位部下重新焕发“第二春”也是极为欣慰,在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他还向上级提议:为 *** *** 并将其调任三纵主力769团团长。
*** 受陈锡联恩惠太多,已然是无以言谢。
——其实陈锡联始终也没有要求 *** 回报什么,在他看来, *** 是党的好战士,是军队里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材,这些荣誉本就应该属于他。
1946年, *** 因战功升任六纵17旅旅长,暂时离开了陈锡联的三纵,不过两人仍然属于一个战区,共归刘邓大军所统一部署,中原野战军的诸多胜仗,显然也离不开二人多次亲密无间的配合。
时间来到1949年, *** 再次整编,此时陈锡联升任第2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 *** 则升为三兵团12军35师师长,二人又再次直接共事。
共同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两人的革命友谊无需多言,他们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是没得说。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被调任为炮兵学院的院长,并兼任司令员,而他的好战友 *** 则接到了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所部负责入朝作战,抗击美军。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标志性的一场战役,也将我军的韧性与强大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战略上,抗美援朝的胜利是有毛主席运筹帷幄;而在战术上,则是因为有大量像 *** 这样的将才,我军才能在装备不利局面下完全不落下风,将美军的战略野心扼杀在摇篮中。
凭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功绩, *** 地位同样水涨船高。不久后,他在1955年授衔时成为开国少将,至于他的老上司陈锡联则是上将军衔。显然,在此时,他依旧没有实现“弯道超车”。
他的转变是在1969年,当时在毛主席大力提拔年轻干将的时代背景下, *** 被中央发掘,由军界转入政界,从 *** 副司令员升为 *** 中央军委委员。
后来因为处理动荡时期的一些危机妥善、完备,更是扶摇直上,在1973年成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很显然此时 *** 的地位已经高于老首长陈锡联,但他始终都未曾忘了陈锡联对自己的提拔与照顾。
晚年时期,在两人都离休之际, *** 还是经常会去看望陈锡联,而且逢人就说,老首长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两位同志的友谊也自此被传为佳话。
从这两位元勋的故事中不难看出,在革命的道路上,不仅需要有着坚定的信仰,相互扶持也是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