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宁死也不升官,惹怒朱棣被杀,3年后,朱棣“后悔”了
甘霖:宁死也不升官,惹怒朱棣被杀,3年后,朱棣“后悔”了
甘霖,字沛之,生于元至正五年(1345),江南行中书省安庆府怀宁县(今安徽省安庆市)人,曾官居明朝浙江左参政,是从三品的大员。
不惑之年中举
甘霖的官场出身非常平凡,甚至在科举体系中属于靠后的角色。洪武二十年(1387),甘霖通过乡试考中举人,获得做官资格,而此时他已经度过不惑之年,年龄达到了42岁。
在明朝时期,那些官运亨通的士大夫们通常在四十岁之前就已通过会试,荣获进士头衔。相比之下,甘霖在科举之路上再想进一步是很困难的,年龄是很大的硬伤劣势。
尽管甘霖在科举之路上没能一飞冲天,但他能力、人缘、运气并不算逊色。历史在他中举之后,给了个大机会,甘霖遇到朱元璋全国范围的举贤荐能运动。举人出身的他,被当地官员重点推荐,获得“贤良”的评价,成为朱元璋“特招人才”,谋得福建道监察御史一职,这一切对于甘霖而言,无疑是苦尽甘来的美好转折。
治浙有功
监察御史是一个监督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有敢言、敢查的职业素养,而甘霖本身又是刚正不阿的性格,跟岗位的匹配度很高,很快就成为监察御史一系的“明星人物”,受到上司们的器重。
然而成也性格、败也性格,甘霖刚毅敢言的性格,引起同僚的恐慌,不久就被施压卸职。好在,他生在朱元璋的时代,底层爬起来的朱元璋对甘霖这类官员,有着自己的特殊亲切感。
当浙江发生大旱,朝廷难有合适人选时,甘霖的简历吸引住了朱元璋。在古代,地方出灾情,皇帝最怕的就是贪官污吏吃人血馒头,或者庸官不作为。所以要把灾情治理好,一位风清气正的官员很重要。而因未能趋炎附势被排挤的甘霖正好是不二人选。
启用甘霖之前,朱元璋会见了甘霖。朱元璋指出甘霖名字中有个“霖”字,而“霖”字本意有着不停下雨的说法,于是跟甘霖说“ 今浙江大旱,汝往‘ 霖’之”,朱元璋希望借甘霖下场大雨,缓缓大旱、救救百姓。不久之后,甘霖升官,任从三品的浙江左参政,进浙江解灾情。
天气有时就真的很奇怪,甘霖到任后,马不停蹄的举办祈雨仪式,这个原本早已用烂的招数,却被甘霖一求一个准,仪式结束不久浙江就迎来大雨倾盆而下。更为神奇的是,甘霖掘井的眼光也是一流,他能一眼看出哪里是大泉,解当地居民燃眉之急。而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准时,他总是笑着说,昨晚梦到个神仙,他告诉我的!
积劳成疾!在浙任职两年之后,甘霖上书朝廷,提前退休。不过在洪武三十一年八月,他又被请出山,任职湖广永州同知,这个职位是因事而设的副手岗位。
宁死不屈 守信道义
朱元璋去世,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大刀阔斧的“削藩”,但手段不够高明,引起大明内战,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南下,并在建文四年(1402)攻破金陵城。
虽然朱棣口口声声说着自己是多么的不得已而为之,但当他坐上皇帝位时,当时朝堂上下,很多人都认定他就是忤逆造反之徒,直接造成朱棣被一众建文朝臣子 *** 。本来就以刚正不阿著称的甘霖此时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传统儒生的他,是很难容忍朱棣的做法。
朱棣心知自己触碰到了“禁忌”,无奈之下只得施展最为实在的手段——以高官厚禄砸人。
永乐二年,朱棣在甘霖更高的官职浙江左参政基础上直升为江西左布政使,从二品。但是甘霖不领情,他不认同这次升迁,他强硬的用“拒绝就任”为态度,发泄着对朱棣造反的不满。
皇权至上,甘霖的行为无疑是给朱棣一个大耳巴子,朱棣勃然大怒,他要收拾人,他要杀鸡儆猴,他要立皇帝威信,于是当即下令将甘霖逮捕入京。
朱棣最为凌厉的手段无疑是下令处死甘霖,然而甘霖面对死亡却没带怕的,决心死在气节上,从被押解回京的路上到关进京城大狱,一路上没有丝毫的求饶,腰杆笔直,这使得朱棣愤怒至极,最终痛下杀手。
甘霖面对行刑刽子手时的心情,如今已经无从得知,但是《明史》记载下了2个沉重的汉字“从容”,赴死时的甘霖不慌张、很镇定。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儒家气节而死,甘霖很坦然。此时的甘霖59岁。
或许是出于内心的愧疚,或许是为了为自己的过往杀戮寻求一丝慰藉,永乐五年,朱棣追嘉甘霖之忠心,并让他享祀于浙江名宦祠、怀宁乡贤祠,因这一举措,甘霖的事迹得以穿越时空,流传至今。
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yuanzaiyu1995)
参考资料:
《明史》(卷141):“时御史不屈死者,有诸城谢升、聊城丁志方。而怀宁甘霖从容就戮,子孙相戒不复仕。”
甘霖抗旨就义--今日高淳 (jsg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