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叔虞后人杨伯侨为“杨”姓始祖
唐叔虞后人杨伯侨为“杨”姓始祖
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第六位的大姓,据第七次全国人普查数据显示,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3.08%,约37,000,000人。
寻根溯源
杨姓来源有四大类:
1.出自姬姓。①周康王封唐叔虞次子杼为杨侯,其后以国为氏。“杨”系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②杨侯传至六世杨康随周宣王北征,阵亡无后,周宣王命五子尚父以承其祧。周幽王时,封尚父为杨侯,后为晋武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③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代晋侯成为晋国国君后,灭杨国,以杨国之地封次子伯侨,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氏。④杨侯伯侨孙突食采于羊舌,故又为羊舌氏,突孙肸(字叔向)食采杨邑,肸子羊舌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石。晋灭羊舌氏,食我之子杨道逃到华山,居弘农华阴。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姓发展的主流。
2.出自姞姓。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姞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4.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公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四川是杨姓之一大省。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11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
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 *** 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杨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杨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杨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六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