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识甲骨文》出版,向青少年普及汉字源流
《画识甲骨文》出版,向青少年普及汉字源流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但在汉字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部分汉字已看不出其形象来源。“如今我们大部分人对中国汉字的理解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感慨于此,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专业委员会委员高金平和河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文字语言研究所所长孙伟龙教授编写了《画识甲骨文》一书。
《画识甲骨文》研讨会现场
1月13日,《画识甲骨文》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本书“由画入字”,用生动的图画和文字,图解了100个汉字的发展源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中小学生普及甲骨文。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画解甲骨文(包括汉字演变);二是有关甲骨文的基本常识;三是甲骨文简析及现代字对照表。通过这三个部分的介绍,基本可以让读者走近甲骨文,找到探索汉字字源的路径。同时增加了解汉字演变的兴趣,对甲骨文从陌生到熟悉,增强对汉字的认知能力。
四肢打开为“大”,侧立为“人”,“人”下加一横为“立”,双人立为“并”,双人相向为“从”或“比”,双人相反为“背”……中国人最初的文字,来自于对自然界现象及动植物的描摹。这些最原始的甲骨文,随着社会变迁和人类认识的变化、书写工具的改进和提高,一步步演变为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
《画识甲骨文》书封
“编写《画识甲骨文》,是出于对现代汉字认知基础上的溯源思维、相反思维。”高金平提及,汉字演变历经数千年,不同时代、不同构型、不同字体之间就逐渐产生了隔膜。今天的人认识的字与古字字形、字义、字音差异性很大,这其中的来龙去脉今人绝大多数全然不知。
高金平认为,让甲骨文走进课堂,走近青少年儿童,对汉字教育起到实际作用意义重大。但让甲骨文进入中小学教育课堂并非易事。如今小学课本中虽然有甲骨文知识,但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高金平五六年前就作了思考,与国内汉字专家学者探讨,认为用复原的形式再现古字,并把这些字的演化过程表现出来,“这样对孩子进行的汉字教育才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是‘全息化’而不是‘碎片化’的。”
《画识甲骨文》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常用字表为抓手,从中遴选出100字,逐个解说这些字与甲骨文的关联。这100个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插图部分则特邀2022年《我和我的冬奥之胖大圣借兵器篇》动画电影总导演、曾参与《黑猫警长》美术设计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导演曲强担纲,为这100 字配上100幅彩色简笔画,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思维表达形式的源头,更是我们祖宗留存的无价之宝,掺不得一点虚假,而且一点都不能丢,一刻都不能忘。青少年学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大受众,也是传播、弘扬和发展这一文化的希望所在。”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认为,《画识甲骨文》把艰涩难懂的甲骨文用通俗的语言解析得清晰简要而又不失原汁原味,为教师教汉语、学生学汉语提供了一个有趣、独到且实用的视角。
画解甲骨文部分
“甲骨文对现在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凤凰少儿出版社原主编谢红认为,除了让学生了解我们学习的文字从哪里来,甲骨文教学还可以让课堂教学走向综合化、实景化、生活化,“甲骨文除了有文字特点,还有美术特点。甲骨文线条匀称、错落有致,老师可以通过甲骨文将语文课和美术课结合起来,这样综合化课程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