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兵铁棺之中的日常生活
原伊四一号潜艇艇长旧日本海军少佐 板仓光马 回忆录节选
在战时,包括在战争结束以后,都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说你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到潜艇部队去工作,关于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之所以这么问呢,实际上话里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潜台词。其实就是想问你,是不是脑子里面有问题,是不是跟正常人不太一样,还是说是被刷下去的实在没有地方去,所以才选的潜艇。再一个,因为选择的是大家都敬而远之的潜艇专业,所以人们就想搞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让我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样一来,我的回答就很难靠糊弄蒙混过关了。事实上,个中缘由也的确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于是,这种时候也就只能抛下一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然后溜之大吉。
正如战国时代的忍者虽然深受器重,但同时也被人看不起一样,我们的前辈亦是如此,很少有人是主动志愿加入潜艇部队的,大部分都是服从上级分配。
为什么潜艇会这么遭人嫌弃呢,其中也并非是没有理由。首先一个就是危险,这个先入为主的之一印象不但在海军内部早已经成为了共识,还广泛的渗透到了国民的意识之中。在当时告诫自己的孩子参军时千万别到潜艇上去的父母并不罕见。
我们年轻的时候,那也是仪表堂堂很讲究举止穿戴的,是那种不管走到哪里都被人称道说“看、这就是海军”的那种棒小伙儿。结果事与愿违,一扭脸就被直接塞进了潜艇里成了潜艇兵。在此基础之上晋升也比较慢。在战前能升到少将就算是到头了。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原因,不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应该归结于恶劣的居住性。也就是说艇内非人的生活环境,是潜艇部队遭人嫌弃的一个最为主要的理由。接下来我就根据这一点,试着简要的概述一下大型潜水艇的长期作战行动。
合理的物资搭载
潜艇的出击准备作业虽然大致上可以分为物资的搭载、舰体机械的修理以及改造、人员的补充等几大方面。但在这里限于篇幅,我想仅就物资的搭载问题着重进行一些简单扼要的说明。
大型潜艇的行动周期通常以活动三个月为前提,因此需要搭载的物资量非常大。以我曾经担任过艇长的伊四一号同型的乙型潜水艇为例的话,常备状态下排水量是两千六百五十吨、在满载状态下就变成三千七百吨了。也就是说,要搭载将近一千吨的物资。
物资搭载的场所也已经大体上都规定好了。武器弹药有固定的存放地点。各科的备品预备品消耗品存放在各自的管理区内。水雷科的物资储存在鱼雷发射管舱、机关科的物资储存在机械室发动机舱辅机舱。没有自己的专属管理区的航海科通讯科的物资以及医疗用品都储存在士官室。然后,占整个装载量比重更大的粮食储存在居住区和各通道。防寒和防暑服之类衣物,则在上艇之前就已经发放到了个人手里。
在搬运物资上艇的时候,每一件东西都要先过磅测量重量。然后再根据算出的总数,决定其是否能够上艇。因为如果不这样处理的话,潜艇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水下航行。潜水艇的水下重量在原则上是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那么,到了这里就会有人要问了,这将近一千多吨的重量到底都装了些什么呀?这里面是大有学问的。
板仓光马任艇长的伊41号潜艇是旧日本海军大战期间的主力潜艇—巡潜乙型(伊15型)潜水舰22号舰,同时该艇也是巡潜乙型改一(伊40型)潜水舰2号舰。
总搭载量里面的约百分之七十是燃料。这些燃料要全部注入燃料箱中加满。这样一来,随着潜航状态的持续,燃料逐步消耗,仅考虑燃料和海水的比重差,就会使潜艇变得越来越轻。由于艇内会同时注入与之保持平衡的海水,因此水下重量本身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多少都会出现一点点的误差,关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位于潜艇中部的辅助水舱,以及位于潜艇前后部的平衡水舱的排注水、以及移注水作业来进行修正和调整。
这样一来,虽然随着燃料的消耗注水量的增长,水下重量会逐渐增加,但另一方面,粮食和淡水也在减少,所以,也就是说在通常状态下可以维持重量的平衡。虽然当潜艇处于水面状态时,搭载总量就会转变为真实排水量,但此时增加的仅仅是吃水深度,对于潜航性能并不产生影响。
烦恼多多的厕所
由于潜艇最开始研制出来的时候就没有配备厕所,因此尽管后来在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一直让艇员们吃尽了苦头。
最初,艇上的厕所采用的是手动水泵冲水,但这个手动的冲水装置不光是不能在潜航时使用,还非常容易因为海水倒灌导致厕所被淹。因此每当水下航行的时候都会挂上禁止使用的牌子。等到海中型潜艇服役的时候,艇上的厕所开始尝试使用高压空气冲水,由于阀门的操作程序复杂,一旦搞错了顺序就会溅上一身屎,这种偶发事件不断发生,所以也很快就被废止了。
然后到了海大型服役的时候,虽然又专门研制了特殊的电动机,采用了电动泵与手动并用的排水方案,但这个装置也只能在潜航深度在三十米以内时使用,一旦超过了这个深度还是只能挂上禁止使用的牌子。
而且在舱内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电动机极易发生故障,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时刻需要维修的状态。再加之,即便是大型潜艇,厕所的数量也只有三个,其中一个还是军官专用,等于近百名普通潜艇兵只有两个厕所可用。
在下潜至大深度之前,艇内广播会提前通知“本艇即将转入深深度潜航”。实际上就是在督促大家趁现在赶紧去上厕所方便。这样一来,在进行持续的大深度潜航时,各舱室各管区就必须要准备一些空罐头盒子才行了。潜艇兵之所以得痔疮的多,就是因为上厕所不方便。
旧日本海军巡潜乙型潜水舰剖视图
一旦潜航深度开始变浅,或者浮上水面,厕所门前就会变得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其中不乏一些已经憋不住急得直跺脚的家伙。
事情的真假先放一边,我在这,先给大家讲一个相关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在潜艇水面航行的时候,有一个潜艇兵无论如何也憋不住了,就擅自跑到了艇外厕所去方便,结果正拉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艇就开始下潜了。这个士兵就连忙往舰桥上爬,但这时候闸门已经关闭了。随着下潜深度不断增加,舰桥已经没法待了。于是,就一把抱住了伸出来的潜望镜,随着潜艇下沉的趋势一直往上爬一直往上爬,一直爬到了潜望镜的顶端。受到了惊吓的是艇长。由于潜望镜突然瞧不见东西了于是就浮出水面查看情况,结果发现在潜望镜的顶端挂着一个人,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艇外厕所位于舰桥的正下方,通常在潜艇停泊中,或者在水面航行时使用,据说从那以后,在水面航行时就需要得到当值军官的许可才可以去厕所拉屎了,成为了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虽然在我担任艇长时,军官专用的厕所在执行作战任务中也会向全体士兵开放,但在厕所内外争吵之声仍然是不绝于耳,是一个很令人感到头疼的问题。
水与空气带来的喜悦
在海军,从战前开始,就有了一滴油就是一滴血的说法,厉行节约。而在潜艇上面,淡水被视为是比燃油还要宝贵的东西。稍微夸张一点,甚至可以说,艇上的水是拿来喝的,而不是拿来用的。
“一人一天一升水”,这是潜艇在建造阶段,艇上淡水贮存箱的设计标准。从中可以看出最初设计的时候就只考虑了饮用。因此,别说洗脸了,就是漱口的水也没有。当然了,艇上也装备了可以将海水净化为淡水的装置。但是性能很差,出于节省燃料的考虑,发电机要全力以赴优先为主蓄电池充电,没有多余的电制造淡水。艇长室内虽然备有盛满水的长颈玻璃瓶,但从出港到入港,期间使用这个水的艇长我想恐怕是一个都没有的。
不过,在人类的身上似乎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不知不觉习惯了以后,即便是不洗脸刷牙也可以若无其事的吃饭睡觉,所以说人这个东西是很奇怪的。而且有些人不光是在艇上时是这样,还把这个习惯带回到家里去了,惹得家里人直皱眉头。在这其中就包括我。
旧日本海军伊号潜水舰内部环境
在潜水艇上还有一个灭绝人性的地方,就是空气的污浊。一旦进入了潜航状态,二氧化碳的浓度就开始增加。最初是犯困想睡觉,等浓度超过百分之三以后脑仁开始出现一跳一跳的抽痛。不久以后,呼吸便开始变得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在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的同时,舱内氧气的含量也在相应减少。
为此,虽然在舱内配备了空气净化装置,但从来没有真正管用过,仅能够起到一些所谓的安慰作用,是从一开始装上就好像是已经放弃了治疗一样的货色。另外为了对付缺氧问题虽然预备了液化氧气瓶,但是根本不敷使用。而且一旦放出氧气过多,还会造成舱内气压上升导致耳内鼓膜出现疼痛的现象。
高温高湿的环境也是一种令人难以忍耐的痛苦。虽然在艇内身上只穿着一条短裤,但依然是汗流不止。甚至在睡觉时有汗水灌入耳朵把人惊醒的情况发生。虽然也并非是没有空调装置,但同样也很简陋,性能不佳,并且只有在舱内温度超过三十度以后,才被允许使用。这主要是为了减少氟利昂废气的排放。
连打开桌子的抽屉,都能因为闻到了里面的新鲜空气,美得直咂嘴。这可不是我在这里编瞎话。没有比浮出水面以后接触到的自然的大气更美味的东西了。只有这时才能体会到那种重新变成人的喜悦。
压力与战斗力的晴雨表
艇上的饮食也是烦恼的来源之一。出海作战约一个月左右以后,慢慢的胃就开始变得不正常了。期间无论吃什么,都味同嚼蜡提不起兴致。
虽然食物本身也确实应该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从整体上看,食欲不振应该是由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拥挤狭窄的空间所导致的运动不足,再加上空气的污浊以及高温高湿的环境等诸多因素联合促成的。精神状态对于人的消化机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罐头食品的特殊气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食欲不振的问题。五目饭、赤饭、乃至咸萝卜,这些全部都是罐头食品。为什么有罐头吃的时候还会梦想着狼吞虎咽地猛吃一顿咸菜配茶泡饭呢,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
也就是说日本人的贫富差距虽然大,但与此相应的,食物的品种也比较多,饮食习惯也比较多样化。不适应这种仅有罐头食品可供选择的单调饮食。另外,非常倾向于依据气味来判断一种食物是否符合自己口味的,似乎只有日本人。那样说来,让食欲减退的真正犯人,或许是罐头的特殊气味也不一定。
旧日本海军潜艇兵在舱内进餐的情景,为了扩大空间士兵背后的床铺已经被吊起。由于出海一周左右艇上新鲜食物即消耗殆尽,因此设计上长达三个月的自持力只能依靠罐头食品维持。
话说回来,正如潜艇一入港就会有娘子军(注:即慰安妇)出现—这句话所说的那样,从外南洋(注:今菲律宾、苏拉威西、婆罗洲、苏门答腊一带)到印度洋的边境之地,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出没。其蓬勃于海外的架势,甚至令人不禁联想起了镰仓室町时代的倭寇。
在本土时不那么受欢迎的潜艇兵们,在这些娘子军眼中竟然也成为了依依惜别的香饽饽了。而这自然也有其中的道理,首先就是兜里面有钱,在此基础之上出手也比较阔绰。当时的潜水艇长虽然根据军衔高低收入略有所不同,但总得来说基本上人人都可以拿到六百日元以上的薪水。那可是连大将的月薪也才只有五百五十日元的时代。即便是下士官兵的收入也都达到了其他部队普通士官的水准。
按理说这么有钱,又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在这方面是不可能抠抠缩缩的。可是,战斗行动时长一旦接近两个月,那些原本等不及投锚停稳就迫不及待飞奔出去找女人的伙计们,却慢慢的开始迈不开步了。也就是说没有了生理上的需求。
之前我们文章中提到过食欲减退的事情,实际上 *** 也好像紧随其后似的,在潜航过程中出现了衰减的现象。
要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关联系?还是说有什么其他的原因?我个人并不太清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欲不振通常在上岸一两天之内就自行消失,至于 *** —虽然存在一些个人差异,一般来说,快的话五天,正常情况下一周左右便可以恢复。
虽说 *** 衰退其本身也不过是一种生理上的现象罢了,但问题是,随着 *** 开始减退,判断力也降下来了。在战场上,成败与否,往往取决于那种瞬间的判断或者条件式的反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 的盛衰,应该也可以说是判断艇员战斗力消长的一个晴雨表。
为了让那些结束了长期的作战行动以后,终于返回到了母港的潜艇艇员恢复身体上的疲劳,当局指定了一些温泉旅馆专供他们休养。印象中休养时间应该在一周左右。横须贺所属的艇员去热海和伊东、吴港的去山口县的汤田温泉、佐世保是去海军医院所在地嬉野、各自都有固定的安排。
可是,这个休养的福利随着战局的恶化,也在被逐渐削减,到了昭和十八年(1943)以后,基本上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与此相反的是,德国或者美国的潜艇都预备了两套人马,作战行动结束以后可以立即进行轮换。休养的时间也比较的充足,与此同时,利用建在陆地上的模拟设施开展训练,还能进一步维持、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
应该说这是一个深谋远虑,非常合理的措施。
而过度贯彻少数精锐主义的旧日本海军呢,随着消耗的加剧,纵使造出了军舰和飞机,等到补充人员的时候就该挠头了。纵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作战行动皆以虎头蛇尾而告终的主要原因,就隐藏在这种不那么显眼的地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