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617. 明末风云(12)1644年,小小的怀庆之战,为何会影响当时天下大势

中国历史9个月前 (01-18)600

有这样一个朝代,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人说是1644年,有的人说是1645年。

有这样一个朝代,说不清是什么时候结束,有的人说是1662年,有的人说是1683年。

有这样一个朝代,说不清有几位皇帝,有的人说有五位,有的人说有四位。

有这样一个朝代,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它是一个朝代,但之后偏偏又不被承认为是一个朝代。

它就是南明。

(南明那段日子之十二)

【怀庆之战】

南明弘光朝廷,坐拥江南富庶之地,却由于军阀的拥兵自重和朝廷的荒淫无度,导致连开支都成了问题,更别说出钱打仗,由此错过了趁中原众多州县反顺复明的时机,收复中原的机会。

可能有人奇怪,南明没钱,清朝就有钱一直打仗吗?别说,清朝还真有钱,定议迁都北京后,多尔衮就下令将积存关外的历年所积累的钱粮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经过皇太极这么多次努力的打劫活动,存货还真不少,光运到北京的粮食就有百余万石,还向好邻居朝鲜借粮数万石,基本解决了经费问题,还对京城吃不上饭的特困家庭进行补助,进一步收买人心。

这一切带来的是良性循环,老百姓有饭吃了,有力气干活了,原明官员有工作了,能领上工资了,地主商人也有劳力和市场了,经济重新开始流通了,那么,税也就好征了,有了税收,仗就好打了。

这一切,从北京向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各地推行。

九月十九日,六岁的小皇帝福临在路上颠簸了一个月,终于抵达了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再次举行登基大典,宣告定都北京。加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晋升阿济格为英王、多铎为豫王。

明朝的降将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四人也都封王,这是仅有的四位汉王。

图1. 明末军队剧照

热闹归热闹,大喜过后,仍须努力。

多尔衮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

当时天下大势,李自成虽然缩回了山西,但还拥兵数十万,南京的明朝 *** ,虽然没能在李自成的溃退中捞到一点好处,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控制的地盘和人口都是最多的,而且是富得流油的江南地区,比贫瘠的北方不知富裕多少,早引得满清贵族口水直流。

陕西也要拿,江南更想要,先要哪个呢?

多尔衮大手一挥:我一起要!

十月十九日,多尔衮以皇帝名义,任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北大将军”,统领吴三桂、尚可喜率兵西征,进攻陕北,直取西安。吴三桂你不是老惦记着李自成吗,就让你当先锋!

同时任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率兵南下,目标是南京的弘光政权。

在多尔衮眼里,只会打败仗的大顺军和不敢打仗的南明军,哪里是我战无不胜的八旗铁军的对手,不出三月,最多半年,全国将尽归我大清。

多尔衮的轻敌,很快就会得到教训。

李自成真怂了吗?

他一生戎马,纵横天下,有过被打到只剩十八骑仓皇逃窜的低谷,也有过登基称帝的荣耀巅峰。李自成的功过暂且不论,在军事上,他确实是同时期的佼佼者,否则,没办法熬到现在。

可是碰到了这群凶神恶煞的辫子兵,同自己以往的对手都不一样,不光凶猛,还有火器助阵,比明军的火器更加厉害,自己的兄弟一个个倒在强弓劲弩和火枪火炮之下,面对清军一败再败的李自成,需要重新制定战略。

如今已经退到了陕西,自己起家之地,眼看已退无可退,必须反击,将自己失去的一切夺回来。

图2. 李自成插画

1644年10月12日,从山海关到真定,在和清军战役里数次被击败的李自成大顺军,在河南怀庆地区发动了一波反击。

这次战役,大顺军集结的是山西垣曲和河南兰阳的两万多马步军。

大顺军在十月十二日发起作战,连续攻克济源、孟县,清朝的怀庆总兵金玉和领兵出战,在柏香镇与大顺军打了一仗,结果是金玉和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阵亡,清军几乎全军覆没。

金玉和是清军的梅勒额真,署怀庆总兵,是正二品的高级武官,清军的副将和参将也都是从二品和正三品的高级军官,这样的伤亡,在清军入关以后从未遭遇。

获胜后,大顺军乘势进军,围攻怀庆府府治所在地沁阳,清朝卫辉总兵祖可法率军固守,同时向北京的多尔衮发出紧急求援。多尔衮立即调集南下的多铎军掉头救援怀庆,击退大顺军,随后继续西进,直逼陕西门户潼关。

怀庆战役规模并不大,它却影响了当时天下的走势,也可以从中看出大顺、大清、南明弘光三国之间的策略差距。

怀庆战役在大顺军与清军的战争中,是个难得的胜仗,但它却并没有给大顺带来积极的影响。

本来,北京的多尔衮已经下令阿济格和多铎带兵出征,一路从陕北进攻西安,一路从北直隶南下,进攻南京。也就是清朝这时已分兵两路,同时进军,想要一口气吃掉大顺和弘光两个政权,这个胃口着实有点大。

但是,金玉和阵亡的消息传到京师,带来极大震动。多尔衮马上调整部署,下令南下的多铎勒兵西进,救援怀庆,然后直接进攻潼关,在东面和北面同时夹击大顺。

从怀庆战役的结果来看,大顺军虽然打了个胜仗,却相当于把清军的两个拳头都引到了自己身上。可谓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败。

图3. 大顺军剧照

在多铎引兵西进之后,南明的弘光朝也出现了机会,多铎带走了原本南下的兵马,淮河防线只剩下肃亲王豪格率领的少量清军,兵力极其空虚。而这时候,弘光的重要军事力量江北四镇拥有数十万兵力,如果能乘这时候发动北伐,清军将很难抵挡。

也有观点,认为这时候弘光的主要敌人是逼死崇祯的李自成,不会轻易跟清军撕破脸。假使这种观点成立,明军也有选择,他们可以调集兵力,从湖广西进,与清军一起夹击陕西,这样大顺将更加难以应付,明军至少可以取得更广大的地盘。

甚至,哪怕不需要发动攻势,只要能稳固湖广的防守,切断李自成东撤的道路。那么李自成在弃守西安后,将只能向西北或西南撤退,而这两条路,对大顺军来说几乎都是绝路。

如此一来,会导致一系列蝴蝶效应,天下大势又将发生变化,并且很可能对明朝有利。

可以看到,怀庆战役虽然只是一个点,却令随后的局势发展都为之改变,改变了三个面的动向。

图4. 八旗军剧照

在怀庆战役上,反映出的正是大顺、大清、南明弘光朝这当时三国的策略差距。

大顺来自农民军,虽然李自成已在北京登基称帝,但只是在称呼上换了个名字,在本质上,大顺政权还没有脱离农民军的局限性。它并没有明确的施政纲领,也没有明确的军事战略,反映到军事行动上,就是比较随意,有机会就打一打,没有机会就退一退,谈不上整体战略可言,还是没有脱离“流寇”的本质。

所以,面对局势的变化,大顺的反应是迟钝的,盲目的。从拿下北京后,李自成的反应就一向如此。

在京师施行“追赃助饷”,逼反已经答应投降的吴三桂;没能敏锐察觉关外清军的威胁,加速行军抵达山海关,给了清军救援吴三桂的时间,失去了把八旗兵挡在关外的机会;随后在清军追击下,主力一口气撤回陕西,主动放弃了北直隶到山西的大片土地,相当于拱手送给了清军。

简而言之,大顺朝就是“乱打”。

那么大明的延续,南明的弘光政权呢?

它的策略是“不打”。

怀庆之战发生后,多尔衮把已领兵出征南京的多铎调回救援怀庆,弘光朝廷一时之间没有了任何军事压力。

但是全盘继承大明的弘光政权,也继承了明朝末期的所有缺点,体制僵化,制度腐败。朝堂上,众文官内斗不止,地方上,众军阀争权夺利,而且它还有自身的问题,皇帝无能——弘光帝公认是个昏君,被民间称为“蛤蟆天子”。

这样的政权,暮气沉沉,各级官员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就是更大的愿望,对局势的剧变恍若不见,置身事外,毫无反应。

不光是怀庆之战,从李自成从北京撤退开始,弘光政权已经错过了一个接一个的机会,怀庆之战不过是其中更好的一个而已。

从军事上看,南明弘光朝其实还远不及大顺朝。李自成虽然与清军屡战屡败,却坚持屡败屡战,给清军也造成了不少杀伤。大顺军从没有因为对手太强而放弃抵抗,很少出现降兵降将。

相比之下,弘光政权可就差远了。从它建立到灭亡,除了自己人打自己人,基本没有对大顺和大清采取过任何有效的军事行动。不论有没有机会,面对哪个对手,它都是坚决不打。

图5. 多尔衮剧照

那么清朝呢,从策略角度来看,清朝以十几万人入关,最终能统一天下,赢在了灵活应变上。

清军入关,本来就是一次临时的决策调整。接到吴三桂使者求援后,多尔衮立即决断,八旗兵一天一夜强行军二百里,终于在关宁军被大顺军击溃前赶到了战场,得以投入战斗,击败李自成。如果不是及时调整战略,等到山海关被大顺军攻占,清军再想入关就难上加难。

入关后,清朝也未尝没有决策错误。比如著名的剃发令,其实在进入北京之后没多久,多尔衮就颁布过剃发令,下令官员百姓按照满族传统,剃发易服。

但是此令一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当时清军入关不久,还没站稳脚跟,多尔衮意识到如果强行推行,很可能引起强烈反抗,闹不好清军就会被赶回关外。

于是,他及时纠正错误,发布谕令: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取消了自己颁布的剃发令。

从怀庆战役来看,也是如此。

顺利赶跑大顺军,多尔衮又有些轻飘飘,认为大顺和弘光都不堪一击,只要大清兵到,自然统统顺利拿下,忽略了对手潜在的实力。

等到金玉和阵亡,多尔衮才猛醒,意识到大顺军原来并不是那么好对付。于是他又及时调整,调回多铎,和阿济格一起从两个方向夹击李自成,搞得大顺军顾此失彼,达到了战略上的成功。

如果多尔衮不做出调整,还是仅仅派阿济格从陕北进攻,李自成调集大顺所有兵力,阿济格恐怕还要吃亏。假使陕北这一路清军失败,大顺就可能乘胜重新席卷山西,进攻北直隶,威胁北京。

到时候,清朝再想补救,可没这么容易。

从清朝更高决策层的反应上,可以看出它的领先之处。

相比大顺和弘光,至少在当时,清朝表现得更像是个蓬勃兴起的新王朝。它有非常具有针对性地政治军事纲领,能根据局势变化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人,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加强统治。

这些,无论是大顺还是弘光都做不到。

怀庆之战正是一个缩影,强弱分明地体现了三个政权之间的差异。

在1644年,天下大势的变化才开始。谁能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及时作出正确的决断,直接影响着几个政权的走势。从结果来看,清朝在不断调整策略,从政治到军事策略的调整,都能根据局势作出正确的应对;大顺朝是基本没有策略,走到哪算哪;南明弘光朝则是抱着“联虏平寇”的策略一成不变,僵化固执,丝毫不顾时局变化,连连错失机会。

显然,清朝的策略最为成功,大顺和南明跟它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如果目光再放远一点,不光是怀庆之战,在之后收取福建、攻占广东等诸多事件里,清朝的战略和反应速度都要高出一个等级,这是它最后能一统天下的基础。

说回怀庆之战,金玉和阵亡消息传来,震动了多尔衮,这是清军入关以来,阵亡的更高级将领。

之前在山海关之战中,大顺军击毙过八旗军好几位正四品、正五品、正六品的佐领、骁骑校、护军校,但在战场上一次性正面击毙正二品副都统,从二品的副将、正三品的参将这样的高级武官,这是之一次,这也是清军很久以来没受到过的损失。

对大顺军始终心怀轻慢之心的多尔衮有点懵,一个多月前被降将吴三桂追着 *** 撵,跑得比兔子还快,一个月之间就从北京麻溜地跑回了陕西的李自成,怎么变得这么能打了?吃了什么药不成?

这是李自成的特点,无论被打败多少次,只要给他机会,他还能从头再来。

怀庆府只剩府城沁阳未被占领,正在被围攻,大顺军一旦攻下沁阳,兵锋就直指卫辉,这一带一片平原,无险可守。大清的全部家当,几乎已经被多尔衮派出的两路大军带走,如果大顺军乘势挥师北上,清军已无兵可守,如果不能将大顺军赶回去,大清就将进行京师保卫战,万一失利,只能卷铺盖走人,打哪儿来回哪儿去,退回关外,之前努力所做的一切,将成为笑话,多尔衮不被气死也要被笑死。

大敌在前,之前的二路出兵,一统天下的计划成了泡影,大惊失色之下,多尔衮只得下令多铎暂停对南京的军事行动,从南面回师救援怀庆,同已经在向陕北进军的阿济格军南北同时夹击大顺。

攻击怀庆府的大顺军人数既不多,也没想到清军会回撤如此迅速,打探到多铎回军的消息,放弃占领区,立即撤退,因为此刻,身后的重镇——潼关已经无兵可守。

多铎的目标,正是潼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1/572787.html

“617. 明末风云(12)1644年,小小的怀庆之战,为何会影响当时天下大势”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蜀相费祎都做了什么?功劳可比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相费祎都做了什么?功劳可比诸葛亮

众所周知诸葛亮对费祎可谓是非常之器重,那么三国时期蜀相费祎都做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诸葛亮死后,费祎使蜀汉人民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诸葛亮和蒋琬离开之后,蜀国军事实力大不如以前。姜维为了北伐穷兵黩武,可是蜀国的国力已...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有那么厉害吗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有那么厉害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到底有多厉害?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要说古往今来喜欢的人最多最了解的故事莫过于三国,《三国演义》一书让这一时期的人物在历史上如同明珠般的上闪耀。一代奸雄曹操,忠义无双的关羽,智多如妖的诸葛亮。还有那号称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郭...

三国众多名将中,有哪些人最后的结局是战死沙场?

三国众多名将中,有哪些人最后的结局是战死沙场?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正史中,三国有四位名将战死沙场,真正做到了马革裹尸,按理来说,作为武将,战死沙场是最好的归宿,但是,谁死的最不值呢?谁死的最憋屈呢?这里面按战死的先后顺利排列。第一位战死沙场的是袁绍大将颜良。颜良是河北四庭柱之首,孔融称赞颜良勇...

曹操迎接回汉献帝后 曹操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曹操迎接回汉献帝后 曹操又是怎么对待他的

还不知道:曹操是怎么对待汉献帝的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献帝的一生,可以说是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加凄惨的,九岁登基就一直被董卓把控着,天天受到董卓的淫威,汉献帝小时候还真是凄惨,而长大一点之后,董卓更是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甚至说迁都就迁都,都不管...

薄姬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她最后时什么结局?

薄姬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她最后时什么结局?

薄姬是刘邦女人中最幸运的人,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高后八年(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尊母亲薄姬为皇太后,自此薄姬成为汉朝最尊贵的女人。吕后心狠手辣,对待刘邦的宠妃一向是十分残暴。为何薄姬能躲过吕后的追杀而安然无恙呢一,侍奉魏豹薄姬是薄氏与魏媪之女,因为父亲早死,所以一直跟着母亲魏媪生活。魏媪...

有哪些与陆凯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陆凯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族侄,大司马陆抗的族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年间,举孝廉出身,曾任永兴县长、诸暨县长,颇有治绩。拜建武都尉、儋耳太守,与聂友率军讨伐朱崖和儋耳,迁建武校尉。五凤二年(255年),讨斩零陵山贼...

曹干是什么人?他与曹丕是什么关系?

曹干是什么人?他与曹丕是什么关系?

曹干,三国时期魏国宗室,魏武帝曹操第二十五子,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曹操死后,他5岁的幼子的确喊曹丕为爹《魏略》记载: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文帝,指曹丕,曹丕的谥号是“文皇帝”。良。是指曹干。曹干经常喊曹丕阿翁,阿翁就是父亲的意思,即爹或者爸爸。曹操托孤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

汉中之战双方损失有多大 刘备为什么要夺取汉中地区

汉中之战双方损失有多大 刘备为什么要夺取汉中地区

对汉中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分别战死了哪些武将?刘备为何非要夺取汉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一说起三国,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自然会想到那个动乱年代中的一场场战争。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