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高炽:一生纵欲好色,却贤明的要命,父子联手,开创大明盛世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2-02)690

洪熙元年(1425年),一向好脾气的朱高炽罕见的闹了脾气,至于起因就是翰林侍读李时勉的一份奏折。

当然李时勉也是好心,因为朱高炽体型臃肿,登基后身体每况愈下,不少大臣都忧心忡忡,生怕这位胖胖的皇帝一病不起,因此基本每次早朝的时候都会提醒朱高炽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个人认为《大明风华》里梁冠华老师演出了心目中的朱高炽

作为大明臣子,李时勉自然也表示了自己的关切,只是这个关切有点不对味,在早朝中,李时勉当着朝臣的面堂而皇之的说了这么一句话:臣言谅暗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所谓谨嗜欲者此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朱高炽在朱棣大丧期间依旧迷恋后宫,而且现在身体这么差,得注意注意身体。

虽然李时勉是关心自己,但在朱高炽耳中越听越不是个事儿,这些话私下对自己说说得了,现在当着早朝这么多大臣的面直接说,让他很尴尬,这不是告诉大家自己荒淫无道?

于是朱高炽立刻表示李时勉不要捕风捉影,自己身体好着的呢,再说也没没事往后宫跑,相当于给双方一个台阶下,到这里李时勉应该自觉地退回去了。

朱高炽画像

但李时勉不依不饶,就是说朱高炽好女色导致身体不行,气的朱高炽立马喊身边的侍卫用金瓜廷杖李时勉,金瓜可不是木棍,可怜的李时勉肋骨都被打断三根,抬出去的时候就剩下一口气了。

显然,李时勉的一番话给朱高炽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就连临终之前都念念不忘李时勉在朝廷上的一番话,说时勉辱廷我等等,以至于日后都传出朱高炽是被李时勉活活气死的流言。

但李时勉说错了吗?其实也没有错,朱高炽这一生的确好色,《明史》中记载了朱高炽得病的原因是长期服用炼丹术士的药丸,也就是壮阳药,显然朱高炽长期纵欲,身体不行了,只能靠药石维持。

另一方面,朱高炽一生又诞育了十七个孩子,其中十个是皇子,七个是公主,在明朝十六帝中仅次于明太祖朱元璋和明宪宗朱见深,似乎侧面证明了朱高炽在的确纵欲。

不过朱高炽一生虽然纵欲好色,但作为皇帝却贤明的要命,明初三大治世中,两个和他有关,甚至说是他一手开启的。

01

洪武十一年(1378年),燕王朱棣生下了长子朱高炽,他的外公就是大明开国之一功臣徐达。

对于自己的长子,朱棣和徐氏都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事实上年幼的朱高炽颇有武力,能骑马射箭,只是接受儒家教育后他更喜欢儒学,因而养成了他喜静不喜动的性格,加上锦衣玉食的生活,成人之后的朱高炽成为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子。

朱高炽暴卒可能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而对于这位孙子,朱元璋也同样表达出他的喜爱。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册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后让他和其他王世子们一起到南京来,他要亲自培育一下这些孙子,让他们日后好好拱卫大明江山。

在朱元璋的几次考察中发现,自己这个孙子的表现和其他孙子不太一样,为人忠厚,善待兄弟,宽厚仁慈在众多皇孙里独树一帜,颇有仁君之风,正是朱元璋期许的皇室子孙的标范。

可惜他是燕王世子,并不是太子一系的,皇位不能传给他。

02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大明江山交给了朱允炆。

刚刚继位,朱允炆就严令各个叔叔回京奔丧,朱棣悲痛之余,只能派朱高炽三兄弟一起去南京替自己奔丧。

此时,朱允炆在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决定削藩,朱高炽三兄弟的到来正好可以扣为人质以削弱朱棣的兵权。

朱允炆不同意,朱高煦和朱高燧就算了,这两人性格凶狠暴戾,朱元璋和朱允炆都不喜欢他们,唯独朱高炽因为好人缘,和朱允炆相处的非常好,不忍扣押,就这样,朱高炽兄弟三人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北平。

靖难之役

随后朱棣奉天靖难,带着喜欢征战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上战场,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朱棣鉴于兵力不足,想要寻求十七弟宁王朱权的帮助,尤其眼馋其麾下的朵颜三卫,为此多次拉拢朱权,但朱权想坐山观虎斗,看朱棣和朱允炆斗的两败俱伤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不得已,朱棣带着手上全部主力前往朱权的封地,连哄带骗想要逼其就范,就在朱棣倾巢而出的时候,朱允炆派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围困北平。

此时朱高炽手上只有两三万的老弱残兵,对抗五十万大军无异痴人说梦,好在李景隆本身草包,朱高炽就利用李景隆的纸上谈兵和自己的军事天赋,趁着天寒地冻让人在城墙上泼水,让城墙变成了一座冰城,李景隆无法进攻,只能选择围困。

而在被围期间,朱高炽一方面安抚民众,一方面又以身作则,带头守城,同时又安排骑兵深夜骚扰李景隆的大军,搞得李景隆大军疲惫不堪,最终被返回来的朱棣前后夹击,李景隆仓皇逃亡。

而得知李景隆战败,方孝孺建议朱允炆采用离间计,许诺只要朱高炽投降,过往之事概不追究,朱高炽就是新的燕王。

这招很阴险,不管朱高炽看不看,都会在朱棣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朱允炆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朱棣失去对朱高炽的信任,没了朱高炽坐镇后方,朱棣就是无根之萍罢了。

不管朱高炽看不看,都会在朱棣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

更要命的事弟弟朱高煦不断给朱棣上眼药,图谋日后的太子之位,得知朱高炽接到了朱允炆的劝降书,抢先一步告诉了朱棣,又对朱棣说当初在南京的时候,朱高炽和朱允炆就关系亲密,比自己这个亲弟弟还亲。

这些话让朱棣产生了一丝怀疑,为了保住后方基地,朱棣一度想派人潜入北平就地诛杀了朱高炽。

好在朱高炽相当精明,一眼识破朱允炆的离间计,直接将劝降书和使臣原封不动的送给朱棣,这才打消了父亲的疑虑。

03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靖难成功当上了皇帝,按照朱元璋留下的祖训,理应册封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只是朱高炽身体肥胖,为人忠厚,缺乏狠劲,朱棣并不想让他当太子,反而认可和他一起出征的次子朱高煦,而且一些靖难功臣纷纷主张立朱高煦为太子,也让朱棣左右为难。

至于文臣则赞成遵循祖制立朱高炽,最终在内阁首辅解缙一句“好圣孙”,定下了朱高炽太子之位。

朱瞻基

朱瞻基长得挺像朱棣的

解缙的一番话点明了朱棣不光要看儿子,还要看孙子这一辈,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但对他的儿子朱瞻基非常喜欢,也是这番话才确定了朱高炽储君的身份。

朱高煦非常不服气这个胖胖的老哥成为太子,和三弟朱高燧勾结在一起,二人多次在朱棣面前构陷朱高炽,宽仁的朱高炽对于弟弟们的构陷不以为意,但经常这样,也搞的朱高炽头大。

而朱棣也察觉这两个儿子的野心,避免出现另一次靖难,在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却没想到让朱高煦更加嫉妒朱高炽,攻讦变本加厉,让朱高炽这个太子当的很难。

一方面朱棣权力欲极强,喜欢揽权又爱猜忌,强人皇帝下的太子不好当,汉武帝的儿子刘据、梁武帝太子萧统、唐玄宗太子李瑛可都是前车之鉴,弟弟们又时常构陷,尤其是朱高燧,居然敢下毒朱棣企图自立。

虽然有个争气的儿子朱瞻基,但皇位一天不是自己的,终究不能彻底放下心来。

04

朱棣是篡位登基,为了堵住后人之口,希望用不世的功绩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理性,在位期间多次南征北战,而每次出征,就让朱高炽以太子监国。

但朱棣好猜忌,即便让朱高炽监国却从来不给他军权,只让他处理政务,军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上,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一方面需要打理好大明,一方面又得小心翼翼,不能越雷池一笔,防止引起朱棣不必要的猜忌。

监国不好当啊

监国时期的朱高炽不是皇帝胜似皇帝,在保证朱棣大军物资供应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治国才能,完善了内阁制度,增加内阁票拟制度,充分发挥了内阁大臣参谋方面的作用。

除此之外,朱高炽监国期间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解决漕运、扩建粮仓、救济灾民,可以说朱棣一手打造的永乐盛世,一半有朱高炽的功劳。

从永乐八年(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这十四年时间里,朱棣北征了五次,朱高炽就监国了五次,也是因为他的监国,才让朱棣有财力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北征、修《永乐大典》以及郑和的下西洋,兢兢业业几十年,终于换来了自己的皇帝宝座。

当然朱高炽的担忧纯属多余,因为朱棣从来都没有动过换太子的心思,只不过放着两个儿子制衡一下太子罢了,他也知道,自己和朱元璋征战多年,大明到了需要与民生息的时候了,以朱高煦的好勇斗狠是担任不了这个职责的。

永乐盛世有朱高炽一半功劳

至于“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这句话,纯粹是朱高煦自己给自己加戏,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是一个空头支票罢了,当年朱棣还许诺和朱权平分天下呢,最后还不是把宁王赶到江西去了。

结果朱高煦当真了,搞出了诸多闹剧。

05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归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病重前遗诏将皇位传给太子朱高炽,但朱棣不在京城,朱高炽想要坐上皇位还需要经过层层考验。

先说朱棣病逝的榆木川,这里距京城一千多公里,大军撤退回来最起码需要几十天,如果朱棣病逝的消息迅速传开,势必会引起混乱。

此外朱高煦一直对皇位念念不忘,加上长期在军中,结交了不少人,一旦得知朱棣去世,势必以皇子身份统领大军,带着精锐北征大军反叛,只有少量兵力的朱高炽势必会陷入被动的境地。

征讨路线

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确保朱高炽可以顺利登基,选择秘不发丧,每天都正常的给朱棣营帐送饮食,营造出朱棣还在的假象,除了朱棣身边几个近臣,没人察觉朱棣已经去世,大军一切如常。

其次就是需要将朱棣病逝的消息快速传达给朱高炽,传递消息不难,难得是如何瞒过朱高煦,毕竟朱高煦在军中有不少心腹,就连京城都安排了很多人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只要得到朱棣去世的消息,必然会有所举动。

为了防止有意外,阁臣杨荣决定亲自动身,避免路途中可能会发生的意外,而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让其秘密控制大军,只有这样他才能顺利地登基。

而在朱瞻基出发前,他特意向朱高炽寻求新的印章,防止有人伪造朱高炽的信件,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乱,最终朱高炽将自己“东宫图书”印交给朱瞻基,此举既是给儿子一枚新印章,又是明确朱瞻基日后储君的位置。

八月二日

朱高炽召见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人讨论京城布防的事情,随后以监国的名义要求北征部分大军经过长安岭后即可返回驻扎地,其余部队则继续回京,并且强调护送的军官和内侍只要尽责,回京后必论功行赏。

朱高炽的一手安排颇为精妙

八月四日

朱高炽书谕随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命其率领原随驾精壮马队三千里驰回京,充实京城的防御,此举就是防止两位不甘心的弟弟起兵夺位;

八月五日

命附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命太监王贵通率下番官军赴南京,稳定局势,直到朱瞻基迎接到朱棣的遗体才公开发丧;

短短二十天,朱高炽靠着一己之力稳定了朱棣去世后不稳的局面,至此,登基在无悬念,纵观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的所作所为,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储君所作所为。

八月十五日

朱高炽正式登基,拟次年改元洪熙,大明迎来了属于朱高炽的时代。

即位之初,朱高炽立即停止朱棣时期一些浪费人力财力的政策、废除苛政酷刑赦免朱允炆的三弟朱允熥的后人、宽恕朱允炆一系的建文帝旧臣、停止采办、停止大规模用兵、减免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当然还有南北榜的确立,朱棣当初靖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打断了朱元璋南北榜计划,朱高炽继位后立即更改科举制度,以南北之比为六比四来任用人才等等,极度消除了中原几百年的南北对立问题,光这一点,就足够称得上明君了。

大明迎来朱高炽的时代

短短几个月,朱高炽颁布的政策立竿见影,为日后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高炽虽然登基了,但并没有对两位时常攻讦自己弟弟以怨报怨,反而以兄长的姿态尽力维护他们,当然前提是他们放弃对皇位的想法。

朱高燧其实还好,虽然此前有下毒朱棣的恶行,但失败后变得唯唯诺诺,看到朱高炽登基后彻底放弃了,主动表示支持哥哥的登基。

而朱高炽也投桃报李,给了他每年两万石的俸禄,安排他就藩,朱高燧也识趣,到了封地后主动放弃自己的两支护卫力量,至此安安心心的当上了藩王。

至于朱高煦,他就没怎么好说话了,毕竟一心谋求太子之位,对于朱高炽的登基也是面服心不服,朱高炽只能选择怀柔方式对待他,不仅赏赐各种金银珠宝,还封他几个儿子为郡王,就是靠这种怀柔之策让朱高煦找不到借口反叛,确保大明内部的安稳。

说实话大明经过朱元璋和朱棣两位强人帝王的严苛统治后,其实急需与民生息,朱元璋当初其实就是意识到自己执政过于严苛,才想培养一位相对宽仁的储君,长子朱标其实就是非常好的人选,可惜英年早逝,无奈之下,朱元璋才选择了有朱标风范的朱允炆。

可惜朱允炆继位之后立即削藩,大明再次陷入战争,胜出的朱棣和朱元璋一样喜欢武功,四处征战,可以说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在位期间并没有真正的做到了休养生息。

朱允炆没做到,朱棣没做到,但朱高炽做到了

一个王朝不可能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开国君主都是马上打天下,各方面需要严苛没问题,但继任的皇帝就需要施行仁政缓和一下开国以来的局势。

朱允炆没做到,朱棣没做到,但朱高炽做到了,他完美的弥补了前几位皇帝的不足,从内政角度来看,朱高炽与民生息和宽仁施政高出爷爷和父亲不少,做到了爷爷和父亲没做到的事情。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病重,遗诏传位给朱瞻基,庙号“仁宗”。

纵观朱高炽的所作所为,他当得起这个“仁”字,如果给朱高炽二十年,大明或许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2/578437.html

“朱高炽:一生纵欲好色,却贤明的要命,父子联手,开创大明盛世” 的相关文章

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 乾隆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抄家

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 乾隆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抄家

对“三朝老臣”张廷玉谨慎一生,乾隆为啥要抄他的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管是在如今的社会还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只有领导人就能将国家领导好。他们都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管理整个国家。在我国就是各级领导,反映到古代就是指皇帝需要贤良的大臣来辅导他们做好对国家...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刘璋(生卒年不详),字季玉,江夏竟陵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益州牧刘焉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

历史上汉文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有哪些作为?

历史上汉文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有哪些作为?

汉文帝名叫刘恒,是汉太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为薄太后。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和儿子刘启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外,也有很多人说汉文帝是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自公元前22...

诸葛亮料到自己死后蜀国会乱,他是如何保全自己儿子的?

诸葛亮料到自己死后蜀国会乱,他是如何保全自己儿子的?

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诸葛亮料到自己死后蜀国会乱,他是如何保全自己儿子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诸葛亮只是想要儿子以后能够平安地活下去,他的儿子诸葛瞻确实非常平庸,与他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哪怕他默默无闻也无所谓...

三国时期关羽与黄忠二人的关系怎么样?

三国时期关羽与黄忠二人的关系怎么样?

关羽、马超、张飞、赵云和黄忠,被刘备封为了自己帐下的五虎上将。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正史为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封魏延为汉中太守,当关羽知道五虎上将中有黄忠时,非常不高兴,当即撂下狠话,说大丈夫不与老兵为伍,这明显是公开看不起黄忠。既然公开了,黄忠肯定知道,那么,黄忠服关羽吗?关羽死后,...

历史上嬴政死后,他是如何被回到咸阳的?

历史上嬴政死后,他是如何被回到咸阳的?

嬴政是中国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皇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确切地说,赵高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嬴政的尸体运回咸阳的。有人会说嬴政的尸体是混在咸鱼车周边,才被顺利送回都城咸阳的。其实用鱼车的方法只是一个幌子而已。细说如下:首先,赵高何许人也赵高是秦朝的宰相和出了名的宦官。当然...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为人勇壮刚毅,能甄识人物

张承(178年-244年),字仲嗣。徐州彭城县人。三国时孙吴大臣,辅吴将军张昭长子,其妻为诸葛瑾之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承年少时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交好。历任骠骑将军西曹掾、长沙西部都尉等职,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故又称张奋威。赤乌...

刘备身份为什么遭受到怀疑 汉室宗亲为何只有他成就大业

刘备身份为什么遭受到怀疑 汉室宗亲为何只有他成就大业

为何刘备的出身至今遭到怀疑?汉室宗亲数十万,唯独他成就了大业,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只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其实刘备所在的楼桑村全村村民,基本都是汉室宗亲!不光楼桑村,在东汉末年,类似楼桑村这种以刘姓子孙为主体的村子里的村民,基本也都是汉室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