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晚年凄凉,如今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世界历史8个月前 (02-08)500

前言

建国之初非杀谁不可?——朱元璋对陈理处置之妙

脐橙之于橘子,橘子之于柑橘,归根结底都源于同一棵树。那么,君主之于臣下,君臣之于国家,又有何不同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了元朝对中国大陆近百年的统治,也开启了接近300年的明朝统治。作为开国之主,朱元璋手段残酷,杀功臣如杀寇仇,狠厉之名远扬四海。但他对降臣仁慈,尤其对陈友谅之子陈理,处置出人意料。

我们不禁要问,建国之初杀人如麻,为何对陈理手下留情?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深意?或许正是朱元璋的这般用心,成就了大明江山300年基业长青。

陈友谅,鄱阳湖上朱元璋心头大患

1371年农历正月,鄱阳湖百里滩上战火熊熊,朱元璋统领的明军舟船仅百余艘,而敌军陈友谅麾下却有巨舰千余艘。两军相持多日,陈友谅仗着舰队优势,连番进攻,一度让明军陷入苦战。

此役朱元璋心念电转,军师も提议乘风放火。黄昏时分,东北风劲吹,7艘渔船装满稻草、油麻,驶近陈舰引火。瞬间火光冲天,百余陈舰化为灰烬。陈友谅败走,后因伤重不治,终年38岁。

陈友谅,字友仁,1334年生于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其先世世代农民,后来本地土豪,乐施船队,成为江西一带势力更大的山寨首领。

陈友谅少年时便以勇武见长,后来靠占山寨为生,逐步壮大势力。1351年,他聚众数万,占据鄱阳湖,自称武宁王,在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称雄。

陈友谅擅水战,舰队巨大,号称“方圆千里,飞箭若雨”。其20世纪工业化建造的铁甲水军,堪称当时世界之一。1363年,陈友谅更进占了江州、洪州、吉安等地,一度让朱元璋陷入苦战。

此次鄱阳湖之战,朱元璋终于克敌制胜,解除了心头大患。而陈友谅的失败,也印证了“人算不如天算”之说。

陈理率部投降,朱元璋仁政施行

鄱阳湖大战后,陈友谅部下张定边立陈友谅之子陈理为帝,据守武昌自保。1372年正月,朱元璋亲率大军攻武昌,陈理不战而降,朱元璋遂封陈理为归德侯,其他陈氏宗亲也尽皆封侯。

此举出人意料。按昔日惯例,建国之君对敌国君主与其宗室,多有诛戮,以绝后患。然朱元璋却手下留情,释然对陈理及其宗族。

朱元璋此举,实据仁政,又寓深意。

他一方面施仁政以绥人心。陈友谅与朱元璋虽为死敌,但终究同是 *** ,陈理投降后为臣,朱元璋不忍加诛,以仁德感化,此举令降臣能守信。

另一方面,他深谋远虑,放陈理于远方,使其无从为患。陈友谅勋戚众多,尽诛,放归乡里,难保不来谋反。朱元璋遂决意置陈理于天涯,永绝后顾之忧。

安置陈理,朱元璋深思熟虑

1372年,朱元璋命陈理与归义侯明升护送至高丽(今朝鲜)。

高丽远在东方朝鲜半岛,民风淳朴。放陈理于此,既遥远本土,又可避开汉地旧部。再派心腹延安答理镇抚警戒,严防其生事端。

朱元璋又多次遣使慰问陈理,并赏赐高丽王金帛,嘱咐善待之。一方面照拂陈理生活,另一方面也藉此笼络高丽,扩大明朝在东方的影响力。

清·黄佾《使高丽录》载,陈理“才二十二岁,举止温雅”。他虽为敌国遗子,然而年少无知,朱元璋不忍加害,只求远离本土,不再危及大明江山。

寄人篱下悲欢离合

1372年秋,22岁的陈理踏上异乡之旅。历数月舟车劳顿,翻山越岭,才抵达朝鲜半岛。

多少次望断天涯路,归日横空出惊蛰。异乡生涯,悲欢离合,尽在不言中。

高丽国王李成桂恭迎陈理到来,亦命人手册封其为“陈王”,衣食住行均优厚对待。然寄人篱下终非长计,陈理在高丽始终如履薄冰,日夜提心吊胆。

高丽太宗李芳远时,曾赐陈理土地承制,使之可以自给自足。陈理勤劳耕作,稻粱食无忧虑,但终究是上不封侯下不得民。明使来时,陈理曾哀恳请求归国,然终未被允许。

陈理妻室也随其渡海深宫,在异国他乡诞下儿子陈明善。陈明善长大后,最终也没能继承陈理王位,不得不与本地女子通婚,融入朝鲜民族。

陈理虽失去故国江山,然在朝鲜亦获取臣民拥戴。高丽史书载其“仁厚有礼乐”,善待左右。可见求全事大者方能小全其家,方得民心归附。

1382年,永乐六年,陈理在高丽病故,享年仅45岁,未能再见故土。然他的后裔子孙,早已融入朝鲜民族,如今遍布韩国各地。陈理虽生前际遇起伏,然其血脉绵长,不绝如缕。

朱元璋放贤避忌,深明大义

纵观朱元璋放陈理一事,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明朝开国之君做事情的深远考虑。

他一方面施仁政以安民心,免除了大规模杀戮之苦。另一方面又深谋远虑,放陈理于远方,杜绝其危害大明江山。

放而不杀,既体现了仁德,又达到了去害。正如《孟子》所云:“仁者远忌害人,故远忌疾人之心。”朱元璋此举正符合圣人之道。

且陈友谅之才能武勇,为敌不轻。其子陈理年少无知,放于远方,或可用之。宁可贤者远,不可奸人近。此举亦显示朱元璋有识人之明,舍己为公。

作为《太祖实录》作者,朱元璋更是心系天下苍生。他广开言路,允许百姓私历史,正是希望后人能知其过与不及,少走弯路,多行正道。

风吹日晒,岁月如梭。建文三年,燕王朱棣靖难夺位,明成祖即位。永乐年间,明朝版图不断扩张。正德、嘉靖年间,国力空前强盛。直至崇祯亡明,明朝统治中国近300年。

结语

300年基业,鲜有人能撼动。笔者认为,这正源于朱元璋开国之初,深谋远虑,广纳人才,功败垂成之妙处!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英雄难逆其道而行。当今时代,和平稳定为上,开明包容方可久安。朱元璋放贤避忌之道,亦可为后人之参鉴。方今之世,亦需开放包容之世界潮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2/580707.html

“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中国皇帝,晚年凄凉,如今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的相关文章

明英宗亲征瓦剌时,英国公张辅为什么没有阻止他?

明英宗亲征瓦剌时,英国公张辅为什么没有阻止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英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一朝天子一朝臣,到土木堡之变之前,“三杨”、蹇义、夏元吉等人早已逐步离去,英国公张辅实际上早已经独木难支了,再多话就惹人嫌了。这个历经四世功勋卓著,成长于靖难之役;曾经四至交趾,“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参与过三次朱棣北伐;平...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道光审俘虏问了什么?维多利亚女王是个怎么样人?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道光审俘虏问了什么?维多利亚女王是个怎么样人?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的趣闻。《孙子兵法》有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两军乃至两国交战,最忌信息不透明,这样就无法准确估算彼此的实力,作出正确的战略部署,只有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才能百战百胜!不得不说,古之贤者真的是智慧非凡,早在千年之前就能有此远见,还将其载入兵...

曹操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竟然能让欧洲叫苦连天呢

曹操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竟然能让欧洲叫苦连天呢

曹操为何能让欧洲叫苦连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02年,是为东汉建安7年;在这一年如果要选心情最爽的人,曹操至少属于之一。两年前,也就是建安5年,曹操在官渡一战击败了自己的发小袁绍,抢到了冀、青、幽、并四州,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此时,广袤...

彭城公主的丈夫是谁?在她身上法国什么样的故事?

彭城公主的丈夫是谁?在她身上法国什么样的故事?

对大将妻儿失散,皇帝把公主嫁给他,后来妻儿又寻回来了,该咋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有句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今天我们聊的这个公主,生得清秀妩媚,明艳动人,性格也温顺,最后竟然是无人问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这位公主是北魏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在彭城公主到了谈...

北宋副宰相英国公夏竦生平简介

北宋副宰相英国公夏竦生平简介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德安县(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人。北宋副宰相。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参与编写王钦若的千卷...

雅典娜: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战争、纺织的女神

雅典娜: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战争、纺织的女神

雅典娜(希腊语:Ἀθήνη、英语:Athena),也称帕拉斯·雅典娜,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同时也是艺术女神、纺纱工艺的女神。密教祷歌称她为“创始艺术的”。她传授纺织、园艺、陶艺、畜牧等技艺;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给人类。她亦是军事策略的女神。航海、农业、医疗的保护神。法庭...

奈费尔提提:埃及历史上最有名的美人之一

奈费尔提提:埃及历史上最有名的美人之一

奈费尔提提是埃及历史上最有名的美人之一,她的名字的意思就是“美人来了”。她出身显赫家族,是古埃及著名的贵族阿依的女儿。她嫁给了十八王朝赫阿那顿法老。奈费尔提提聪明贤慧,通晓天文地理,成为辅助丈夫统治古埃及的一把好手,以至于被她的人民尊称为“尼罗河的统治者”、“真主之女”、“地中海女王”。奈费尔提提,...

拿破仑二十六元帅之一 法国著名元帅米歇尔内伊简介

拿破仑二十六元帅之一 法国著名元帅米歇尔内伊简介

米歇尔·内伊(Michel Ney,埃尔欣根公爵,莫斯科瓦亲王,1769-1815),法国元帅,军一级优秀的指挥官,同时精通步骑炮兵,战术技巧卓越,作战勇敢,备受官兵爱戴,被誉为“勇士中的勇士”。1769年1月10日出生于法国边境的德国萨尔州城镇萨尔路易,1792年被任命为瓦尔密军的中尉。1804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