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为什么日本没有持续进攻印度?
二战时期,为什么日本没有持续进攻印度?
在古代日本人的观念里,印度算是极西的代名词。甚至部分日本人一度认为西班牙、荷兰和印度其实距离不远。虽然古代日本人地理水平一般,但是日本人和西洋人有个共识,那就是印度很富裕——最起码很适合掠夺。
但是二战时期,日本对印度的进攻可谓“浅尝辄止”,并没有全线进攻,这其中原因何在?
1、大英帝国的生命线
英国历史上曾有位大人物说过:印度是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对于英国国王来说,只有英国殖民印度的时候,英国国王才能够拥有皇帝尊号——因为英国国王同时兼任印度皇帝。有说法认为,印度的末代皇帝是乔治六世——因为乔治六世时代,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独立,因此作为作为印度皇帝的乔治六世,不再具备印度皇帝的身份,而仅剩下了英国国王的身份。
1940年代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处于战火状态。英国本土被纳粹德国空袭,苏军和德军也处于胶着状态。日本和纳粹德国取得结盟以后,也对英法在亚洲的殖民地,产生了觊觎心理。于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军也对东南亚地区发动进攻——毕竟,这一地区都是英法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日本进攻并占领东南亚的过程中,几乎没耗费多大力气:不论是菲律宾的美军,还是越南的法军、缅甸和马来亚的英军、印尼的荷兰军,都不是日本军的对手。而轻松占领东南亚,吊打英法美荷这些西洋人的军队,也让日本军得出个结论:原来西洋人都是纸老虎。于是日本军界沸腾起来:早知道西洋人这么怂,日本就该早点动手,没准早就占领大半个世界了。
而作为大英帝国生命线的印度,当然也成了日本人的下一个目标——毕竟缅甸和马来亚的英军不堪一击,印度的英军能难对付到哪去?更何况,日本军进攻缅甸和马来亚的时候,当地土著对于日本人追杀西洋人,是有幸灾乐祸的想法的。因此日本人觉得,如果继续以解放亚洲的名义去进攻印度,没准还能引起印度乡民的支持,减少日本军的军事阻力。
2、日军在印度碰壁
于是1944年1月上旬,日本人开始筹备进攻英帕尔:只要攻下英帕尔,就可以通过日据缅甸,进攻到印度地界上。
当然日本军界也有部分脑子没问题的,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印度的战略纵深和东南亚不一样,如果短期内不能拿下印度,那补给粮草该如何解决?而对于这一点,日本军很多人认为:可以以战养战,就因为印度战略纵深大,所以稍微抢夺一些粮草,就什么都有了。
于是日本军开始对印度发动进攻。一开始如同日本人预料的一样,印度的英军和东南亚英军一样,没等开打就逃之夭夭,不过,英国人在逃跑的过程中,也把一切战略物资都运走或者销毁了,因此日本军攻入印度以后,以战养战的想法很快落空。于是日本方面只好从东南亚运输粮食给印度的日军——因为印度交通不大好,所以日本军队只能使用牲畜来运粮,而英军也经常通过袭击日本军队的牲畜运输队,来破坏日军的后勤运输。之后没多久,印度又迎来了雨季。雨季对道路交通进一步造成破坏,因此日本军的运粮也陷入中断。因此到了1944年的4月,在印度的日本军处于危机状态:因为缺粮,即便是英军不来打,日本人也快要都饿死了。
不过日本人倒也没坐以待毙,而是选择捉老鼠、捉昆虫,用老鼠、昆虫来充饥。不过,吃老鼠和吃蝙蝠性质差不多:老鼠容易携带鼠疫病菌,因此日本军吃了老鼠以后,很快蔓延了鼠疫,很多日本军或者因为传染病暴毙,或者因为传染病失去了战斗力。而英军也利用这个机会,趁机袭击日军。就这样,一大半侵入印度的日军(大约六万多人)被英军消灭——当然,也有说法认为,这六万多日军里,有三分之二是因为瘟疫等因素丧生。
3、日本撤军
日军在印度的遭遇,也让日本军方决定撤出在印度的日军。此时的日本军,虽然主观上未必不继续惦记印度的资源,但是客观上,日本方面已经没有多余的战争资源,让日本军队继续在印度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