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叫Loong,那“恐龙”为啥也叫“龙”?
中国龙叫Loong,那“恐龙”为啥也叫“龙”?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图腾。
甲辰龙年来到,龙年的“龙”到底该英译成“dragon”还是“loong”,这个老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龙”,到底应该怎么翻译?
在这件事上,学术界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不过,在近年,音译的“loong”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国内外商场、新春庆典等活动上,关于中国“loong”也越来越被大众普遍接受。
除了“龙”如何翻译,人们还疑惑:恐龙为啥也叫“龙”?Dragon能否过Loong year?
Dragon能否过Loong year
不难发现,恐龙虽然名字里有个“龙”字,却跟中国龙没有丝毫关系。其对应的名称 “dinosaur”,本意是“恐怖的蜥蜴”。
19 世纪后期,日本科学家引入此概念时,为彰显这种动物的巨大与霸气,弃“恐蜥”的直译,而称之为“恐竜”。传入中国的时候,又对应作“恐龙”——显然,它本来面目的蜥蜴是无法直接对应到东方神龙身上的。
另外,随着龙年到来,龙字的英文翻译引发关注。人们惊喜地发现,在许多龙年活动照里,“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
那么,“loong”从哪里来?
原来,这可以追溯至约300年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彭萍教授曾介绍,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里提到了中国的龙,当时的注音用的就是“loong”,但他后面解释的时候,依然使用了“dragon”这个词。
彭萍教授称,在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里,就有“dragon”这个词。
从外形上观察,马可·波罗认为中国建筑上的龙和西方的“dragon”,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后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出了史上之一部《华英字典》,里面就将龙译为了“dragon”,这部《华英字典》的影响非常深远。因此,“dragon”一词一直延续了下来。
“dragon”和“loong”的异同是一个复杂却有意思的历史问题。
英语中“dragon”这个词,源于古希腊的“drakōn”,而希腊语中的“drakōn”原义就是“sea serpent”,即“海中巨蛇”。
关于中国龙的起源,早先认为来自图腾崇拜。对于中国龙的外貌,《尔雅翼》曾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便是龙最初的样子。
对于中国龙和西方的龙形象,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古生物学者邢立达向南方+解释称,两者的形象很可能在中西方的往来中有过交流。“在很长时间里,它们都不是特指一种动物,不是单一概念。而是类似蛇的、多数巨大的、大部分会飞的想象动物的总称”。
邢立达指出,到了近代,中国龙的形象逐渐固定下来,并大多呈现为正面形象,而西方中世纪晚期也把龙的形象固定下来——其中,反面形象偏多,例如,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的龙多有喷火、守财、凶猛、会飞、长尾巴等特征,伴随着民间传说,以及后来的奇幻文学得到广泛传播。
学术领域关于“龙”的翻译争议,其实也已经讨论数十年。
有学者认为,随着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外国人也渐渐明白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些海外读者已经知道中国龙不同于西方的龙。
近日,《牛津英语词典》首次收录了“Chinese dragon”(中国龙)一词,正式区别于“龙”。Chinese dragon经历了漫长的“词汇化”,无论是物理实体的定型,还是文化心理的投射,明确指向了中国神话中的那条龙。
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教授兼外语学院院长、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原系主任曾泰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龙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放眼世界,把各文化的特色词翻成英文,均以音译最为常见。
“汉语拼音是中文罗马字现行的国际标准,把中国的龙音译为‘long’(或‘loong’)合情合理。”他说,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象征之一,“龙”的英译需要注入新的认识,与时俱进。
在曾泰元看来,音译的long(或loong)彰显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展现。
岭南也是“龙”的故乡
回溯历史,中国龙投射着人们对未知的想象与对美好愿景的期盼。如今,人们在中国发现了越来越多恐龙生活过的痕迹。
在1938年,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在禄丰盆地发掘出了中国之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标本,并将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在这之前,中国人对于“龙”的概念,更多停留在神话图腾的讲述和想象中。
杨钟健等古生物研究者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到亿万年前完整的恐龙化石,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在岭南的韶关南雄、河源、三水等地都曾发现了恐龙遗骨、遗物及遗迹。邢立达指出,在广东地区也发现了不少骨骼和恐龙足迹,其中最丰富的化石是恐龙蛋。
此前,人们还在广州金融城工地发现白垩纪的恐龙蛋化石。根据科研人员对在广州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的研究,这些化石表明,广州市区在距今约9000万至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恐龙活跃。
此外,在广州白鹤洞、烈士陵园、区庄、三元里、流花湖等地也都发现过恐龙蛋化石。
另一座与恐龙有着深厚渊源的城市,是河源。
河源是我国恐龙蛋化石重要产地之一。自从1996年恐龙蛋化石首度现身河源之后,河源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恐龙蛋化石主要出土地和馆藏地。
在位于河源市区东江河畔的河源恐龙博物馆中,这里拥有世界上罕见的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地质遗迹资源;馆藏的恐龙蛋化石超2万枚,数量居世界之最,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去年年底,河源还专程在当地举办了“河源恐龙·龙耀东江”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逾百名专家学者来到河源,共同探讨了“哈密翼龙动物群的研究进展与化石保护现状”“广东河源恐龙蛋化石群”等主题……
韶关南雄更是有着“中国恐龙之乡”的美称。当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保存较系统、完整,被称为观赏恐龙蛋化石、研究恐龙灭绝、哺乳动物兴起的“更佳地点”。
据了解,南雄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化石、其他爬行类动物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种类丰富,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当地已发现恐龙蛋化石有6科12属19种,占全世界已知恐龙蛋种类的三分之一。
那么,为何恐龙偏爱广东呢?
原来,当时南海北部海域都是陆地,广东境内则是大大小小植物繁盛的盆地,成了恐龙聚居的地方。因此,像一些比较大的盆地,如河源盆地、三水-广州盆地、南雄盆地、罗定盆地、茂名盆地等地,都更加适宜恐龙生存。
在广东,我们不仅可以探寻到恐龙曾生活过的痕迹,南粤大地各处也充满着“龙”的元素。
在古代,岭南先民认为龙是祥瑞,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一直到如今,舞龙狮,扒龙舟,打龙拳……龙文化、龙元素的烙印仍可在岭南的建筑、言语、民俗中寻得,也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融入广东人的日常生活中。
随着龙年春节的到来,广东“龙元素”亮相、“出圈”,从文创产业到特色美食,越来越多人来广东“寻龙”迎新。
还等啥,一起到广东“寻龙”吧!
部分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央视网、中新网、上观新闻、广州日报
南方+记者 杨琼 徐勉
【作者】 杨琼;徐勉;张西陆
南方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