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志愿军被美军包围,24岁排长只说了一句,我一定带你们回家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2-20)540

1951年,24岁排长带领33人阻击美军一千人,放言称:一定把每个战士带回家。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一位刚满24岁的排长接到任务,要带着三十三人阻拦住美军陆战一师共一千多人的追击,并且坚守鹫峰一天一夜,保证大部队安全回撤。

面对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全排战士无不愁容满面,恰逢那天下起了大雨,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这位排长看着天上的大雨却高兴坏了,嘴里念叨着:“天助我也。”最后超额完成了任务。

这场战斗一共持续了48小时,最终我军以四人伤亡为代价,歼敌三百余人,几乎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场大雨是如何帮助了志愿军,这位排长又是如何创造这样一个阻击传奇的呢?

抗美援朝

1950年六月,新中国建立后不久,正急需一个和平建设的环境,此时,美国侵略者趁着新中国羽翼未丰,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同时美国侵略者还轰炸中国丹东地区,又派兵阻挠新中国 *** ,可谓既严重侵占了朝鲜领土,还威胁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

为了打击美军的嚣张气焰,也为了保证新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和平,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自此,抗美援朝战争也就拉开了帷幕。

而此次所要讲述的阻击战,正是可称为传奇的一战。

当时,面对装备更加先进,军队规模更大的美军,志愿军凭借着英勇的拼搏精神和随机应变的作战 *** 不落下风,显示出了优秀的作战素质和坚定的作战态度,在之一次反击战役之中就将美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

但在长时期的拉锯战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几乎到达了极限,粮食、弹药逐渐供不应求。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再加上巨大的装备差距和美军持续不断的进攻,为了减轻伤亡也为了更好地赢得胜利,志愿军只好停下穿 *** 攻的步伐,决定将主力部队北移进行休整。

1951年6月,我军主力部位按计划进行北移,但始料未及的是,在第五次反击战役之中,美国侵略军趁我军调整部署之际,美军动作迅速,以强大兵力直逼我军,意图切断我军后路,以此进行包抄,从而一网打尽。

我军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阻碍美军继续追击,决定留下一定兵力对美军进行多方位阻击。

今天所要讲的阻击战就是其中的一场,是由沈树根指挥,全排三十四名战士共同参与作战的鹫峰阻击战。

此次战役我军以少胜多,凭借三十余人的规模和步枪、手榴弹、刺刀等武器,击败了美军引以为傲的陆战一师,面对美军的飞机炮弹仍然坚守阵地,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

在这次阻击战中,时任20军60师179团3营8连3排排长的沈树根,接到了一个分外艰巨的任务——抢占战略高地鹫峰,并且坚守此地一天一夜。

处于朝鲜中线的华川山脊公路线上的鹫峰,山峦重叠,易攻难守,是此次阻击战的主要阵地,更是美军与志愿军不得不抢占的阵地。

作为美军追击、支援的要道,守住了鹫峰,就是有力保障了大部队的撤退。

因此,为了迟滞敌人的反攻,沈树根当机立断,命令战士们率先抢占高地,从而抢先进行战略部署,在接下来的防守战中拿下优势条件。

但面对如此巨大的人数与装备上的差距,究竟要怎样抢占先机呢?

鹫峰狙击战

1951年,沈树根带领手下的志愿军战士,接下上级委派的艰巨任务。

面对有强敌把守,且重型武器多如牛毛的鹫峰,仅凭着步枪和手榴弹,沈树根他们到底要怎样,才能成功攻下此处高地?

1951年,某日凌晨,天上下起倾盆大雨,沈树根灵机一动,意识到这场大雨正是进行战略部署的更佳助力,在这一助力之下,沈树根也成功实现了之一步战略部署。

在沈树根筹谋如何抢占先机之际,天空却突然下起了大雨,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战士们无不一脸愁容,对接下来的战斗心生担忧,唯有沈树根一拍大腿,面露喜色地念叨着:“天助我也。”

倾盆般的大雨使得原本就坑坑洼洼的山路变得更加难走,整个阵地一片泥泞,崎岖不平。

但沈树根却料到越是大雨倾盆之际,敌军越不会露头。与吃不惯苦的美军相比,志愿军战士强大的作战素质使得志愿军早已适应大雨中行军。

因此,这场大雨正是天赐良机,此时敌军正在围炉烤火,正是抢占鹫峰高地的更佳时机。

于是,当晚凌晨三点,沈树根做足了准备,带着战士们从隐秘的山沟出发,穿过层层密林,在一片泥泞中行走了近三个小时,终于冒着雨摸黑上了鹫峰。

果然如沈树根所料,鹫峰上一个人都没有,连哨兵也没有。就这样,部队没有开一枪便抢占了先机,而这也为后面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抢先登上鹫峰的沈树根没有片刻懈怠,立刻命战士们抓紧时间加固防御并进行战略部署。

他料到一旦天亮,敌人必将开始大规模地进攻。

沈树根推测,具备这空中优势的美军在发现鹫峰被抢先占领后必然会对峰顶投放大量炮弹,以此来削减敌人数量。

基于这一点,沈树根让战士们早早得埋伏在了山腰上,就等着美军的炮火攻势下去。

不一会儿,美军果然一开始就用炮弹对鹫峰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一时间硝烟四起,火星四溅。

等到炮火攻势过去,沈树根立马带领战士们返回高地,他料到美军此时必然会进行大规模反扑,意图一举拿下阵地。

还没有等到天亮,借着凌晨时能见度比较低,敌人便迫不及待地发起了进攻,以两个营的兵力对我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但这一切沈树根早已经有所准备,他推测敌人一开始肯定会想着打“闪击战”而大量用兵。

为此,他早已安排好了前哨阵地,该阵地由全排大半火力掩护,并由三名精锐战士死守,不让往上一步,坚决将美军留在前哨阵地之下。

在后方高地大量的手榴弹与子弹的掩护之下,敌人始终无法攻破这一前哨阵地。

而一旦前哨阵地出现了伤员,立马有火力掩护,从后方进行人员补充,使人员快速得到更替,将前哨阵地的人数始终维持在三人。

同时,沈树根为了迷惑敌人,混淆敌人的判断,使敌人无法确定我军具体兵力,他提出要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开来,从不同角度进行攻击,使敌人无法集中突破,也使敌军拿不准到底有多少兵力。

在兵力分散的同时,沈树根要求保障火力集中,不放过一个敌人,绝不给敌人可趁之机,不放松任何一个部分的炮火覆盖强度。

通过这种方式,三排战士们以一当十,有力、有效的歼灭了大量敌军,坚守住阵地两天一夜。

为了突破我军防线,敌人前前后后一共组织发起过十三次进攻,在美军飞机持续不断的炮弹轰炸之下,我军仍然有序作战,并凭借着变幻莫测的战术与强大的作战素质,歼灭敌军一百余人。

在三十六小时颗粒未进的情况下,我军仍然未曾出现一丝松懈,面对敌人的围攻,我军严守防线,未曾放一个敌人过去,为主力部队的撤退争取了大量时间,超额完成了目标。

此时,坚守阵地一条一夜的任务已经完成,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撤退的问题。

当时,美军仍旧凭借着人数优势持续组织着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在敌军不给人喘息空间的持续攻势之下,八班驻守的阵地被敌人突破,先前严密的防线破开了一个口子,一旦敌人从这个口子突破,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时,整个鹫峰阵地也已经被团团围住,后方有敌军迂回进攻,美军凭借着火力压制与人数优势,将整个阵地上的所有志愿军战士团团围成一个圈,并不断缩小着包围范围。

志愿军的形势逐渐严峻起来,此时想要突围,无疑是难上加难。

面对敌军密不透风的围攻,守下来已经十分不易,更遑论全身而退呢。

究竟要怎么更大程度地减少伤亡,带领全排三十三名兄弟回家呢?

实现诺言

1951年,沈树根和三排的弟兄们,做出了抗美援朝史上的一桩壮举。

在我方弹药不足,人员伤亡严重的情况下,沈树根是怎么和剩余的战士们,从敌人的层层包围中突破而出的?

而立下如此奇功后,他是否被志愿军总部嘉奖?老英雄退休后又过得如何呢?

在坚守阵地两天一夜后,三排已经圆满完成任务,面对敌人围攻,沈树根却临危不惧,在最小伤亡的前提下,带领着三排兄弟成功撤退与连队汇合。

得知八班被突破时,沈树根当即立断,带领九班作为突围主力,变远程作战为近身作战,与敌军展开了一场贴身肉搏的刺刀拉锯战。

作战过程中,敌人十分密集,沈树根一马当先,歼灭大量敌军,同时沈树根还不忘记鼓励队友。

在他的带领之下,九班战士发起多次冲锋,最终夺回了阵地,重新守住了防线,减少了进一步的伤亡。

但眼下,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严密的包围中突围出去,沈树根开始组织战士们进行撤退,他将战士们分成多股兵力,以一个队伍作为主力,其他队伍分散从不同方向进行突围。

但在黑压压的敌人包围圈中,沈树根也只好命令战士们采用边打边撤的战术。

突围过程可想而知的困难,甚至有些山头一度僵持不下,难以突破。

为了尽快突围,防止战士们过度疲劳,沈树根重新制定了突围战术,

他将突围小队分为三个小组,这三个小组的其中一个小组从正面突围,另外两个小组从旁边包围进行掩护,以此协助突围。

在这一战术下,敌军终于包围不住,多点被破,严密的防线也开始出现了裂口。

但想要成功突围并没有那么容易,为了掩护战士们撤退,也为了使更多战士们能活着回家,三排八班的班长廖九提出断后,自己留下掩护大家撤退。

对于一个刚刚在阻击战中受伤了的战士而言,独自一人留下断后几乎等同于死亡。在廖九同志的坚持之下,经过短暂的商讨,沈树根同意了廖九同志的要求。

同时,在廖九同志伟大的自我牺牲之下,志愿军战士的撤退顺利了很多,经过志愿军战士英勇的战斗,这场艰难的突围终于成功了。

在沈树根带领战士们撤退时,后方突然响起一声手榴弹爆炸的声音,沈树根明白,这是廖九同志光荣牺牲了。廖九同志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在那片无尽的硝烟之中。

沈树根没有时间悼念和伤悲,他立即带领着全排战士边打边撤,迂回前进,终于在第二天拂晓成功与连队汇合。

连长对于他们的战果感到十分惊讶,既震惊于以三十四人拦住了一千多人两天两夜,又震惊于全排成功撤退。

自此,堪称传奇的鹫峰阻击战就此结束,以三排的全方位胜利和大部队安全撤退为结局。

排长沈树根以三十四人的兵力阻拦了一千余人的进攻,并以四人死伤为代价,共歼敌三百余人,其中排长一人就歼敌一百余人,

三排也以其英勇机智和不屈的战斗精神创造了历来为人传颂的阻击战典范战役。

但在众人庆祝之余,沈树根却显得闷闷不乐,他说他为牺牲的廖九同志而感到自责,自己没能带他回家,沈树根认为,没有廖九同志的牺牲,他们是不可能突围成功的。

战后,三排全排立功,排长沈树根更是被授予“鹫峰阻击英雄”和“一级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后来还由金日成亲自颁发了“三级国旗勋章”。

此次战役,不仅仅创造了一个阻击战传奇,更是为后来的上甘岭战役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后人提及抗美援朝战争避不过去的传奇。

在1951年10月1日,沈树根以其优秀的作战成果和优良的作战品质,作为志愿军代表被毛主席接见,被亲切地称呼为志愿军英雄。

后来,沈树根作为志愿军英雄代表归国观礼。

在政协之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沈树根受到破格的优待,坐在会场的前几排,在会议的间隙里,毛主席与周总理都给这位传奇的志愿军英雄签了名。

直至现在,为纪念他的英雄事迹,朝鲜平壤的军事博物馆里仍保存着一座沈树根的铜像。

在战火逐渐远离的今天,沈树根所取得的荣誉与沈树根所创造的传奇,仍被一代代人所传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2/583532.html

“志愿军被美军包围,24岁排长只说了一句,我一定带你们回家” 的相关文章

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作为?

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作为?

西汉大臣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嘉,字公仲,出身平陵,西汉历史人物。汉成帝时期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他掌守殿门时对擅自闯入皇宫的人未予阻拦或阻拦不力被治罪。之后再于永的任命下担任属官一职,又以清正廉洁被提拔为南陵丞,几年后,又被提拔为长陵县尉。鸿...

历史上董卓进京之后都做了哪些事情?有多残暴

历史上董卓进京之后都做了哪些事情?有多残暴

从董卓进京夺权开始,中国历史便开始进入到战乱不休的汉末三国时期。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这是蔡文姬《悲愤诗》对于董卓之乱的描述,说的就是西凉兵把社祭(古代聚会)中所有男人杀掉,头挂在抢来的车子上,女人则用车拉着回军营的场景。这只是董卓之乱其中一个很小的场...

武则天临死前把皇位还给李家人 武则天传给自家人不行吗

武则天临死前把皇位还给李家人 武则天传给自家人不行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武则天为何最终把王位传给了李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想必大多数人都看过《武媚娘传奇》这部影视剧,剧中描绘了武媚娘一生的故事,她本是并州人士,唐太宗选才女充盈后宫时选入后宫,而后成为了唐高宗的妃子。唐高宗和武则天感情日笃,这遭到了宫中其他妃子的妒忌...

徐琨:东汉末年孙坚帐下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琨:东汉末年孙坚帐下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徐琨(kūn)(生卒年不详),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将领,孙坚甥。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仕州郡,随孙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坚殁,随孙策战伐,孙策上表徐琨领丹阳太守,恰逢吴景从广陵归吴,吴景更得人心,因此孙策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任徐琨为督军中郎将。从督军中郎将破庐...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十四阿哥敢和雍正抢皇位 最后为什么还能活到乾隆时期

十四阿哥敢和雍正抢皇位 最后为什么还能活到乾隆时期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与雍正争皇位的十四阿哥,为何活到乾隆二十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皇位之争,血雨腥风。尧舜禹之时的禅让制度,最终因为人的自私本性而被禹的儿子破坏殆尽,从此,即便是自家父子、兄弟,都会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挣个头破血流。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赌注,...

汉武帝为什么将司马迁宫刑 司马迁到底是什么人

汉武帝为什么将司马迁宫刑 司马迁到底是什么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迁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何会被汉武帝处以宫刑?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前99年,李广的孙子李陵战败投降匈奴,汉武帝问群臣该如何处置?群臣都认为李陵贪生怕死,应该重重惩治。汉武帝见只有司马迁不作声,于是问司马迁,“李陵投降匈奴你怎么看?”司马迁想...

后世是如何评价范旻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范旻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范旻(936-981年),字贵参,大名府宗城人,宰相范质之子,十岁能属文。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乾德中,以父荫为右千牛备身、太子司议郎,迁著作佐郎,转度支员外郎,判大理正事,知开封县。宋太宗领京兆尹,颇器重之。及平岭南,迁知邕州兼水陆转运使,通判镇州有能声,迁库部员外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