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份任命书送到刘伯承元帅案头,他却提笔写了辞呈
1957年,一份光荣的任命书送到了刘伯承元帅的案头,但刘帅看了半晌,却提笔写起了辞呈。
这不是他之一次向中央请辞,上次还是在建国初。
1950年7月,中央开始研究创办军校,先是想建一所综合性的陆军大学。得知此事的刘帅心情激动,因为这正和他的思想理念相合。
刘伯承从小受进步教育熏陶,他能一步步取得当前的成就。完全可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所以他从青年时期,便重视教育的作用,革命期间讲教育救国,到了建国初期,便是教育兴国了。
加入 *** 后,刘伯承赴苏联,在多所军事院校进行了系统学习,进一步加深了他“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的主张。事实上,红军时期,刘伯承就担任过抗大的副校长。
他对军事教育不仅有热情,更有经验,再加上他“军神”用兵如神的辉煌战绩,可以说是创办军事院校非常合适的人选。故此,刘伯承向中央请辞加自荐,表示自己愿意放弃当前一切职务,专心投入到办学事业中去,为新中国军事教育开疆拓土。
毛主席起初考虑到刘帅一身伤病,不忍他操持如此费心费力的工作。但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最终还是同意了刘帅的请求。
于是,刘伯承正式辞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等军政职务,全心全意地开始办学。
1950年10月底,刘伯承从重庆赶赴北京,马上投入工作。
他多次和周总理会面商讨办学工作,听周总理转达了毛主席关于办学的想法,再结合自己的方案,最终确定办学地址选在南京,办学方向由陆军大学变为海陆空综合性军事学院。
1951年1月,经过三个月紧锣密鼓的加紧筹备,中国人民 *** 军事学院成立,编制等级为大军区级,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刘伯承便是之一任院长。
毛主席对军事学院寄予厚望,对刘伯承等人的工作成绩高度肯定。他评价学院建立的意义——“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建军史上伟大的转变之一”。
至此,中国人民 *** 由初级建军阶段进入高级建军阶段。
学院在军中影响日益扩大,发展持续向好,但随着办学的深入,却出现了一个问题。
学院的办学目标,是要培养能够组织指挥现代条件下,各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的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这就需要大量有丰富军事知识的教员。
虽然在创办学院时,已选定了一批既有军事知识,又有实战指挥经验的优秀教员。
但随着学员班越来越多,这些教员已严重不足,出现有教材没讲员的问题。
经过审慎考虑,刘伯承大胆提出,启用原 *** 高级军官来任教员授课。
这个申请得到了毛主席的应允,愿意走上讲台的原 *** 将领也很多,有上百位。
刘伯承甚至把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廖耀湘,也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给提了出来。
教员不足的问题圆满解决,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就像廖耀湘的不可置信:“我一个战犯,还是你们的手下败将,给 *** 讲课?”
当时很多的学员,都是久经沙场的高级军官,保不齐就在教室碰上了当年被自己打败的老对手,现在却要认对手当老师?
不服气的学员们,自然很难保持课堂秩序,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刘伯承只好两头做思想工作,一边安抚原 *** 军官,一边给 *** 学员讲道理,让他们不能轻视人家的知识。
有了足够的军事知识储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真正的利国利民。
刘伯承亲自出面,众人这才听进去了老首长苦口婆心的规劝。
学院越办越好,可刘帅本就不佳的健康情况,却亮起了红灯。
1956年,刘伯承的眼睛病症严重,他越发感觉自己的头脑和精力都已经力不从心,只好请假治疗,并提议由陈伯钧 *** 院长之职。
1957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建立高等军事学院。
学院以中国人民 *** 军事学院战役系和战史系为基础,训练全军陆海空军正师职以上现职军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级参谋人员及军事理论人员,由刘伯承任院长兼政委。
这便有了开头的任命书,但刘帅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条件,还是坦诚地汇报了情况。
他提出让中央免去他的新职,待病情好转再继续工作。
毛主席收到刘伯承的信后,当即批复:“同意,好好休养。”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 *** 心系新中国之一所更高军事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