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不顾骂名反对建大型粒子对撞机,王贻芳:不建中国落后30年
2012年,杨振宁不顾骂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表达了强烈的反对,而这也惹怒了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一定要建!不建中国落后30年!”
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之初,中国的高能物理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应该投入约2000亿元人民币建设世界上更大规模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大型粒子对撞机是当今物理学领域的明珠,是一个国家物理能力更佳的技术体现。
2008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欧洲筹备大型粒子对撞机的技术研发以及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对于研究五大宇宙终极谜团以及宇宙的起源存在重要意义。
对于人类走出太阳系探索宇宙、发现新能源形式存在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物理学家王贻芳积极推动这一宏大的项目,认为这将极大提升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国际地位,并在吸引全球最顶尖人才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
然而站在他对立面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杨振宁坚决反对如此巨大的财政支出,认为这不符合当前中国国情,有限的资源应当更多地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提升公民生活福利上。
这场论战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有着深远的背景故事。
2012年王贻芳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测量出了前所未有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这不仅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赞誉,也为粒子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启发,中科院规划了一项更具前瞻性的项目—即建设一台世界领先的超级对撞机,以探索物质深层的秘密。
王贻芳之所以力主建设对撞机,是看到了其对推动中国科研进步的巨大潜力。
在他看来,通过这一世界级设施的研发和建设,不仅能够推动国内科研,更能吸引全球各地的顶尖科学家前来中国交流协作,这对于聚集人才和尖端技术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效应。
与此相反,杨振宁则提出异议。
他担心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如此巨额的资金支出会对国家财政带来压力,不利于民生等领域的均衡发展。
即便是超级对撞机建成,由于目前我国物理领域研究人员的数量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可能会使得研究成果为他人做嫁衣。
因此他认为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基础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上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场争论不仅局限于学术圈,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有观点质疑杨振宁,认为其反对建设对撞机可能出于为其他国家考虑的动机。
然而,杨振宁明确表示,他的反对是出于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希望能将宝贵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众的福祉。
时间推移到2019年,97岁的杨振宁依然坚持己见,与此同时,王贻芳等科学家也在不断游说、呼吁。
他们认为,一旦错过此次发展机遇,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将会落后于世界长达30年。
他们坚信一旦中国建成这一设施,必将引来一批又一批的全球精英,促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科学研究中心。
面对各种观点的交锋,最终建设超级对撞机的提案还是未能获得批准。
这场历时数年的争论映射出了中国科技界在追求科技进步和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艰难抉择。
尽管提案未获通过,但这场论战无疑成为中国科技界成长和成熟的催化剂。
它让学界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科技强国不仅仅是依靠少数几个标志性项目就能建立的,而是要在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中国科技界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逐步由过去的快速追赶阶段过渡到如今注重实际、理性的发展途径。
在这转型过程中,既需要有理想与 *** 的青年科学家勇于追逐科学梦想,也需要老一辈科学家的冷静思考和谨慎判断来为国家规避潜在的风险。
只有不同世代间科学家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方能在中国这片沃土上共同耕耘出一个科学与创新的灿烂明天。
历史的长河将会证明哪条道路更加光明正大,而这一论战无疑已激发了中国科技界深刻的反思,鼓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保持理性与恒心,开辟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来源:
1.澎湃新闻——王贻芳院士:建造对撞机我用不上,但我不提就没尽到责任
2.浙江日报——中国“超级对撞机”《概念设计报告》发布 预估耗资三百多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