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都忌讳一个字,2000年来只有3个人用,如今却随处可见
古代等级森严,光取名字就有很多忌讳。
最常见的是避讳皇帝的名字、比如皇帝的名字里有什么字,那么百姓、大臣就不能用这些字当作名字。否则就是冒犯君威。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字人们也不敢用,担心引来君王的猜忌。这个字便是“王”字。
“王”字,一个容易被君王所猜忌的名字
在古代,“王”是一个敏感的字眼。以“王”为姓倒没什么,但是以“王”当做自己的名字,尤其是用“王”字结尾,那可就要受到君王猜忌了。
没办法,谁叫“王”字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太重要了。
先秦时期,只有天子才能称作“王”,比如殷纣王、周文王、周武王。这时候要是有个人名叫“XX王”,天子会作何反应?他肯定会觉得受到冒犯,同时怀疑此人是否想谋朝篡位。
那么这个人的结局,轻则下狱,重则赐死。
自秦始皇之后,天子自称皇帝,但是王爵依然存在。比如诸侯王,或者亲王。能被封王者,不是为朝廷立下大功,就是皇室宗亲。这些人地位崇高,仅次于皇帝,且他们的身份都是皇帝赐予的。如果冒出个人,随随便便就叫“XX王”,那皇帝封王的行为不就成了笑话?
而且那些被封为王爵的人,也会心里不爽的,定然会怂恿皇帝将此人赐死。
总的来说,就是这个名字冒犯了古代的皇权,因此很少有人敢用这个字取名字。
当然,很少并不代表没人这么做。历史上就有三个人曾经以“王”当作自己的名字,至于这三人的下场,则有好有坏。
冯野王
冯野王大概是历史上之一个以“王”字当做自己名字的人。
冯野王是西汉大臣,历经汉元帝、汉成帝两朝。按理说,一个人敢以“王”为名,还整天在皇帝眼前晃荡,皇帝早该将这人赐死了。但是汉元帝、汉成帝都对冯野王十分器重。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冯野王的姐姐是汉元帝的昭仪。
也就是说,冯野王是汉元帝的小舅子,或者说是国舅。大家都是一家人,逢年过节还要走亲戚串门。汉元帝总不至于对自家人出手吧?
其次,冯野王不会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冯野王外戚的身份,反而限制了他的发展。汉元帝曾经想让他出任“三公”,可惜不少朝臣都反对此事,认为这样对汉元帝的后世名声不利。人们会认为汉元帝任用私人。因此冯野王的官位一直不高。
最后,冯野王的名声太好,皇帝不便对其出手。
冯野王为官清廉、品德高洁,在当时深受士人推崇,可谓是当时的道德模范了。朝廷为了教化百姓,也经常宣传冯野王的事迹。
除非冯野王参与谋逆之类的事情,否则皇帝是不敢动他的。动他就是打自己的脸,毁自己的名声,正常皇帝没人会这么做的。
因此,冯野王才能够寿终正寝。
顾野王
这顾野王乃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之人。
是不是觉得他的名字和冯野王很像?其实顾野王原名顾体伦,因为仰慕冯野王,才特意改名为顾野王的。
那么顾野王为何没有遭到君王的猜忌,被处死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首先,皇帝见怪不怪了。
南北朝时期,称王者比比皆是,皇帝都层出不穷。顾野王只是名字中带个“王”字,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和那些称王之人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
其次,顾野王不对皇帝构成威胁。
顾野王以书画闻名于世,说白了,他就是个艺术家。在那个年代,手握重兵的武将才是皇帝要提防的,一个艺术家能做什么?还不如留着他。杀了他反而对皇帝的名声不利。
最后,顾野王人缘好。
顾野王作为一个知名艺术家,是朝中达官贵人的座上宾。他也因此结识了不少贵人,这些贵人平时就会时不时在皇帝面前说些他的好话。如果皇帝仅仅因为名字想赐死他,这些贵人也会替顾野王说话的。
因此,顾野王得以善终。
骆宾王
要说名气,这骆宾王的名气应该是三人中更大的,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最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当属那首《咏鹅》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这首诗。主要是这首诗最简单,好背。
骆宾王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母自然不会故意惹君王忌讳。事实上,他的名字大有讲究。
他的名字源自《周易》中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这句话的意思是:仰望王朝的光辉盛世,成为有利于君王的座上宾。
一方面称赞君王的功绩,另一方面又表忠心。
这么一看,这名字哪里犯忌讳了?这分明是忠臣才配有的名字。骆宾王自然不会因为名字而被治罪了。
不过他的结局并不好,因为他人如其名,确实忠心于李唐皇室。他不满武则天临朝称制,于是加入了徐敬业麾下,担任谋士。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时候,骆宾王专门为其写了一篇讨贼檄文,也就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据说武则天看后,气得差点吐血,可见骆宾王文笔之犀利。
后来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也被一并处死。
到了现代,早就没有皇帝了,人们起名字自然不用再有此忌讳。不过名字以“王”字结尾,依然容易产生误会,所以这么取名的人并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