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陪罗荣桓视察南京,听了许世友的汇报,称:你不老实
从1959年到1961年,是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的惨烈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渡过难关,周恩来和陈云同国务院其他领导人不断殚精竭虑地研究调配方案,却总是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最终,不得不走出国门,用外汇进口粮食。
话说,罗荣桓元帅因为身体不佳,在1956年辞去总政主任。到了1961年1月再度复出,再次出任总政治部主任。但他深感自己对部队的情况生疏了。又兼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部队里的指战员们的思想状况究竟如何,是他迫切地想了解到的。
原本,陈毅、贺龙和他同在东交民巷8号毗邻而居,但陈毅当上了外交部长之后,已经搬入了 *** ,那么,他有了什么心事,主要就是找贺龙诉说了。
贺龙性格豪爽,说话直来直往,办事风格雷厉风行,与沉默寡言的罗荣桓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但是,共同的革命热情和乐观的革命斗志,让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知己,平日里,他们经常一起聊天,散步,钓鱼。
罗荣桓极少开玩笑,见了贺龙,也会忍不住开起了玩笑来,戏称贺龙为“龙头大哥”。
他向“龙头大哥”说起自己想下部队去了解情况,“龙头大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老罗啊,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真是不谋而合,我这些天来也有这个想法哩。”
于是,两人商定,结伴到南京、福州、上海、杭州、南昌等地部队视察。
老覃顺带在这里说一下,贺龙自从1954年调中央工作后,一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而在担任了军委常委后,就全心投入到许多与军队有关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去。一开始,在彭德怀主持下,他和徐向前负责各特种兵的工作,与彭、徐在工作上事事协调,事事顺心。现在,由林彪主管军委工作了,他虽然是新军委的三位副主席之一,却对林彪的许多提法感到费解,也就产生了要到部队去走走,调查研究一番的念头。
这不,毛主席在1960年底至1961年初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1961年弄成为调查年,提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战胜全国性的严重经济困难,他和罗荣桓下部队调查的请求很快获得了批准。
这样,1961年2月4日,贺龙和罗荣桓结伴同行,顺着京沪铁路南下,
两人在车上一边看外面的风景,一边聊林彪提倡的所谓“立竿见影”,都认为毛主席的著作奥妙无穷,必须用长时间来消化、学习、掌握、磨练,很难做到“立竿见影”。
作为“政治元帅”,罗荣桓直言林彪的所谓“三十字方针”不切实际。
聊天中,列车不知不觉到来到了浦口。
*** 司令员许世友和副政治委员萧望东过江来迎。
这个时候,南京尚未建有长江大桥,火车要拆下来,一节一节地运上轮渡。
如此一来,不免大费周章。
贺龙和罗荣桓因此有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轮渡上听许世友和萧望东汇报。
罗荣桓关心地问:“现阶段部队里大家伙的情绪怎么样?”
许世友大嘴一咧,笑着说:“大家的情绪饱满,好着呢。”
贺龙拔出了嘴里的大烟斗,疑惑地问:“现在全国严重缺粮,部队干部每人每月的口粮是多少?”
许世友挠了挠头皮,说:“现在部队干部每人每天供应一斤粮食,每月是31斤,大家的体力都普遍下降,很难开展正常的训练。”
贺龙扬了扬手中的烟斗,严肃地说:“可见你说话太不老实了,大家的肚子都吃不饱,情绪会很饱满?好着呢?真是胡闹!”
许世友一时语塞。
罗荣桓一旁郑重地提醒许世友,说:“军队是国家的命根子。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现在是国家的困难时期,千万不能把部队干部的身体搞垮了噢!”
许世友连连点头,说:“两位元帅说得很对,我会注意做好部队工作的。”
到了南京,贺龙和罗荣桓专程到一个警卫部队的连队里去视察,看看连队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他们先到连队营地里的猪圈、菜地兜了一圈,然后到伙房看伙夫准备的食材,发现连队的伙食搞得很不错。
他们见到了干部、战士,就一个劲地向他们询问连里的伙食和生产情况。得到的回答和他们看到的情况是一致的:大家都对目前的伙食表示满意。
而且,两位老帅都明显觉察到,部队的情绪是非常饱满的。
也就是说,许世友的汇报情况属实。
两位老帅因此会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