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13根铁链重几十吨,古人是如何架起来的?比现代桥还牢靠?
泸定桥,又叫做大渡桥,是我国四川省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
而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也让这座古桥的名字,随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而传遍了大江南北。
这座建造于康熙年间的、历史悠久的古桥, 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铁索组成。
看起来构造简单的卢沟桥,实际建造在现在看来,仍旧是一个谜。原因就在泸定桥的那13根铁索上。
13根铁索横跨整座大桥,每根铁链都有碗口般大小,这些铁链总共由12164个铁环连接而成,每一根铁索上都需要900多个铁环,总重量一共达到了惊人的40吨。
这样的工程量,用现在的眼光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单不说要如何只借助人力,在这汹涌的河上用这些铁索建一座桥,就说这40吨的钢铁,又该如何解决?打造锻炼后的铁环,又该如何组装成绵延百米的铁索?
泸定桥的历史
时间倒退到1705年的清朝康熙时期,当时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全都仰仗着这条这条大渡河上的渡船、再或者就是溜索,但渡船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溜索的安全性也不高。
因此,这条汹涌的大渡河就成为了阻碍岸两边人交易的障碍。
在当时,人们因为不能及时渡过大渡河,时常在岸的两边货物堆积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像是山珍海味、肉类和蔬菜等等,也因为无法过河而白白的浪费掉了。
更甚者,在遇到军队频繁调动的时候,也会因为大渡河的缘故形成梗阻。
总而言之,不论是在日常生活方面,还是在行军方面,大渡河上必须都要建一座桥,这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刚需。
因此,在康熙四十四年的时候,康熙帝为了国家的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于是便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了之一座桥梁。
时隔一年,这座备受瞩目的桥梁终于修建而成,康熙帝从大渡河的旧称“泸水”、以及“平定当地土司叛乱”中获得灵感,亲自取名为“泸定桥”。
这就是泸定桥的由来,泸定桥也从此担任起连接藏汉交通纽带的作用。
泸定桥是如何建造的?
这大渡河上修建桥梁的事,由康熙帝下令命令下面的人去做,可是怎么做、怎样做能成功却成为了当时工匠最为头疼的问题。
毕竟这可是给皇帝干活,马虎不了一点,否则就是杀头的后果。
更要命的是,大渡河地处偏远地区,河流宽数百米,并且终年流水湍急、深不可测。按照当时的科学技术而言,在这上面修建桥梁,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毕竟要考虑自家的身家性命,无法完成的事情,也得拍着胸脯给皇帝保证说:“放心吧,没问题。”
为了解决当时铁索供应、铁索过河、以及铁索固定的难题,桥梁的建造者决定远赴矿藏量大的荥经县铸造铁索。
等到铁索生产出来之后,如何组装、并且衔接两岸就又成了一个难题。当时的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用羊皮筏子或者是船只运送铁索,但效果都不理想。
经过反复的研究之后,聪明的古人利用“索渡原理”,先将粗竹索系在河的两岸,在每根竹索上穿10多个短竹筒之后,再将铁链系在祝同上,最终从对岸拉动已经拴好在竹筒上的绳索完成铁索运输。
好了,到这一步,有关铁索运输并且成功衔接两岸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但随之而来的,又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固定铁索。
在铁索跨河之后,人们又在两岸利用大块条石修建坚固的桥头,然后再两端桥头内挖深井,接着在井底用生铁浇筑横向卧龙桩、以及纵向地龙桩。
到这一步,桥梁的建设工程已经完成90%了,最后一步就是铺设桥面。
将所有的铁链与地龙桩相连,在底面的铁链上铺设木板形成桥面,各个铁链互相环扣形成桥。
泸定桥,就在这一环紧扣一环的过程中修建完成了。
为什么泸定桥直到现在还能使用?铁链不会生锈吗?
从康熙年间直到今天,300多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也就是说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整整承载了三个多世纪的时光。
也许有人就会问了,这桥为啥这么耐用,直到今天还能够使用,上面的铁链难道不会生锈吗?
实际上,泸定桥每年都会有专门的人负责维修,铁链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在自然环境下肯定会上锈,但要是有人每年都给它刷上防锈的桐油,这可不就不上绣了吗?
再说泸定桥历经三百多年,仍旧还能使用的事情。
虽然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但是泸定桥上的铁链,都是用非常优质的铁 *** 而成的,首先在品质上就有了保证。
其次桥上的铁链,都是被固定在河的两边,河岸上有专门的铁链和固定使用的石堆。铁链就这样被牢牢地固定在石堆上,一动也不动。
即使是在水位暴涨的雨季,泸定桥上的铁链也不会被泡在水里。所以铁链所面对自然侵蚀,就只有风吹日晒罢了。
最后从泸定桥的结构上来说,它的结构就是13条铁索,外加上底面铁链上的木板。
铁链能够历经百年的时间而不变,可这木板就不行了,一般来说使用寿命只是在十几年。因此,泸定桥上需要换新修整的地方,只有这些木板而已。
只需要提前将需要更换的木板拆掉,然后再换上新的,就能够起到保护桥梁的作用。
在经过当地 *** 的细心保护下,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直到今天,也依旧在发挥着它的作用。任凭时光荏苒,政权更迭,唯有不变的只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罢了。
直到今天,泸定桥上的铁索仍旧乌黑发亮、崭新如初,很难看到锈迹斑斑的样子。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真是令现代人叹为观止,这精湛的造桥技术,也让后代不得不感叹说一句“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