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雄才大略,如果他一直领导太平天国,能够最终成功吗?
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斗争中,杨秀清是实际领导人。
当时,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一路克武昌,下南京,发展迅猛,形势一片大好!
遗憾的是,天京事变,杨秀清在“王杀王”中倒下了!
此后,太平天国再不能恢复鼎盛,最终走向覆灭!
因此,有许多朋友感叹:如果杨秀清不死,太平军能推翻清朝,取得成功吗?
雄才大略
杨秀清,确实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
1、军事才能。
打仗这个事情上,杨秀清胜过太平天国内部所有人,也胜过对面的咸丰君臣。
在杨秀清的领导下,太平军自金田起事,一路破武昌下南京,所向披靡。随即,在西征、东征中也都取得了辉煌胜利。
杨秀清当然也有一些失误(比如在北伐的安排上),但是,打仗的能力,以结果说话。
从结果的角度来说,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虽然受到过一些挫折,但总体上是接连取得胜利,“日辟百里”,形势越打越好!
这就表明:杨秀清的军事指挥能力,胜过他的对手们!
而同时,杨秀清在治军上,同样是非常杰出的。
杨秀清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制定《行军总要》,对太平军水陆师的扎营、巡查、行军、纪律、作战、侦察等方方面面皆做了细致的规范化要求!
尤其是其对军纪的要求:“只准诛戮妖魔之官兵,不许妄杀良民一人”,擅闯民屋者,左脚入砍左脚,右脚入砍右脚,夺民物者一律斩首···这些都使太平军在当时保持了严明的纪律,得到群众的拥护!
太平天国能打仗的人不少,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皆是善用兵者。但是,能使军纪始终严明者,唯东王一人!
而且,如果您有时间的话,对比一下杨秀清与曾国藩的治军文件,您就可以发现:即便是以治兵闻名的曾国藩,其在治军的全面、细致性上,仍不如杨秀清!
可以说,无论治军、用兵,杨秀清皆胜过同时代的战友和对手!
2、治理之能。
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人心佩服。——《李秀成自述》
杨秀清建立了非常高效的行政体系,“令行禁止”、“臂指自如”,太平天国保持了高效、严整的运转!
而来自各个山头的强者枭雄,也都在杨秀清的调度下各施其才,不敢造次!
在杨秀清时期,前线作战,直到炮台安置的位置,都由杨秀清遥控指导!
可以说,能集权到如此地步,还同时保持胜势者,当时唯东王一人能做到!
3、用人之能。
清军也不得不承认:杨秀清“赍功课职,颇协众情,初无依违,故其党争为致死,虽屡至穷蹙而不舍焉”。
陈玉成、李秀成这些后来的顶梁柱人物,都是在杨秀清的提拔下成长起来的!
而杨秀清不仅能识人,更善于用人。
蒙得恩,是太平天国后来最出名的”庸碌之人“,但在杨秀清指挥下,也能在迎主之战等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来。
石达开,后来自己干时却连战连败,直至灭亡;但在杨秀清统一指导下时,翼王连战连胜,充分发挥才具!
可以说,在识人、用人上,当时唯曾国藩可以与杨秀清相提并论!
能打仗、能治理、能用人,杨秀清皆是当时最顶尖的人物,确有雄才大略!
如其不死,必大不同
而观察杨秀清在最后阶段的作为,我们可以肯定:如其不死,形势必大有不同!
1、军事上的持续胜利态势。
杨秀清去世前,太平军西征压制了曾国藩的湘军,东征打破了江南、江北大营。
尽管北伐遇到了挫折,但是,当时的太平军在长江流域已经确立了战略主动权。
如果杨秀清不死,东西之敌皆不能当太平军,太平军全取长江,在南方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统治应当是大概率事件。
当然,比起单纯的军事胜利来,杨秀清更难得可贵之处在于:认识到了太平天国的核心问题,并且开始进行调整、改革!
2、经济正常化。
太平天国以《天朝田亩制度》为经济纲领,其中的平等理念虽然伟大,但终究过于理想化,不具备可行性!
因此,杨秀清已经奏请洪秀全,开始推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并且在安徽、江西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了广泛支持。
3、居民生活正常化。
太平天国另一不合人情之处,在于厉行男女别营,打破传统家庭结构,夫妻不得同聚。
显然,这不但会破坏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会使太平天国难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这是“失人心”之策!
杨秀清以“天父下凡”,开始恢复家庭的存在,重新恢复百姓的正常生活!
4、对知识分子态度正常化。
太平天国又一严重问题是:排斥传统文化,视之为“妖道”!
显然,这将使太平天国与天下道统为敌,与天下知识分子为敌!
杨秀清在被杀前,已经以“天父”口吻发布“千古英雄除不得,流传唯在简书中”的指令,开始改变这一狭隘的文化政策,开始接纳、尊敬传统文化。
可以说,杨秀清如不死,不但可能继续保持军事上的发展势头,更必然会不断调整,改变不合理的政策,使太平天国政权逐渐正常化、健康化。
听起来,杨秀清是可能带领太平天国走向成功的,是吗?
当然不是!
非帝王之才1:个人作风
千古成大业之主,虽各有不同,但到底是有共性的。
更大的共性是:创业精神!创业者的作风!
杨秀清呢?
到天京后,修筑东王府,“穷极工巧,骋心阅目,致百姓震惊,以为尊严无比” 、“琳琅锦绣,焕若天宫”。
杨秀清每次出行,乘坐由五十六名轿夫抬着的大轿,排场盛大,所有人员必须回避,如果无法回避就跪于道旁,否则斩首。
如此腐化、享乐、排场、脱离群众的作派,岂是创业之主所该有的呢?
生活阔气一点就阔气一点吧,关键杨秀清还喜欢耍威风。
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甚至天王洪秀全,都挨过杨秀清的打···
而且,很多责罚,并不是因为他们触犯了什么法律,而纯粹是因为得罪了东王的亲戚下人···
因为这样的事情,就随意责罚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这是何等的嚣张跋扈?
如此东王,岂是成事之主?
非帝王之才2:军事战略能力不足
前面说到:与同时代的人物相比,杨秀清的用兵、治军都是顶级的。
但是,在军事战略上,杨秀清的短板还是比较明显的。
1、北伐组织暴露的战略问题。
杨秀清安排林凤祥、李开芳率领2、3万人北伐。
北伐战略目的,一则为外线出击,使北方清军不能调动到天京附近,以利于全局,二则是直逼北京,争取灭清。
之一个战略目的,原因是守住天京有压力;第二个战略目的,则是认为北京可能可以打下来!
这个弹性是不是有点太大了呀?
显然,这种自相矛盾,反映出杨秀清在战略上的迷茫和不足。
而在北伐军抵近天津并陷入僵局后,杨秀清又下令北伐军坚守待援!
其实,杨秀清能增派去的援军数量同样很少,而清军在北方的力量在不断集结,要打下北京是不可能了!
这个情况下,杨秀清没有让北伐军继续在北方广阔的战场机动作战,进一步在外线调动、打击敌人,而是下令转入单纯防御,这表明杨秀清当时在战略上是迷茫的。
显然,与成大业者相比,杨秀清在战略上缺乏深思熟虑和足够的应变能力。
2、西征组织暴露的难解问题。
西征作战,在杨秀清去世前总体上是胜利的。
但是,整个过程,却是并无必要的曲折。
杨秀清初以赖汉英挂帅,攻南昌93天不克;然后,罢赖汉英,调石达开主持西征。
石达开到任后,连战连胜,局面豁然开朗!
但是,此时,杨秀清又把石达开调回天京,换上秦日纲来主持。
秦日纲能力远不及翼王,因此,西征军实际上各部皆听杨秀请“扁平化”指导。
结果,西征军兵力分散,互不隶属,结果在湖南为湘军所败,损失惨重!
随即,太平军连续在湖南、湖北、江西作战失利,陷入败局!
此时,杨秀清又换上石达开!
石达开前线灵活用兵,击败曾国藩,再次逆转战局,并有取全胜之像!
然而,此时,杨秀清又把石达开调回天京,参加东征!
如此,曾国藩缓过气来,湘军形势复振···
显然,西征的反反复复曲曲折折,反映了一个无解之题。
杨秀清知石达开之能,重用之!但同时,又担心石达开长期坐镇而坐大,因此每到胜利之时就把石达开调走···
这就暴露了杨秀清主持下太平天国的悖论:要保持军事效率,就必须在前线使用充分授权的良将;但是,如果放手授权前线统帅集中指挥,就会影响到杨秀清的集权···
此题不解,杨秀清终究不能取天下!
然而···此题,确实无解!
杨秀清,也就确实不能取天下了!
非帝王之才3:政治能力之失
杨秀清搞政治,也是有一套的,但是,仅仅是相对于太平天国内部而言。
而以成大业的角度来说,这个政治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自古成大业者,除了执政能力要杰出外,还要有能洞察时代问题的政治主张!
比如:刘邦针对秦代苛刻繁琐的法律,以“约法三章”取人心;即便是未成功的李自成也知道针对明末赋税重而以“不纳粮”来争取人心!
而太平天国,则似乎没有提出任何先进的,或能得人心的政治主张!
杨秀清在政治、经济层面的多项调整,说白了,只是把原本不切实际的政策,调整到与大清接近的水平线上,并没有任何进步!
如此,纵东王不死,太平天国,何以争天下?
非帝王之才4:落后于时代
太平天国,毕竟已是一场发生在近代的农民起义了。
既然是近代,就要求领导集团有近代化的思想。
然而,就近代化思想而言,杨秀清还不如对面的咸丰!
在与洋人打交道时,杨秀清居然要求提出:既然你们也信上帝,我东王是天父之子,为何你们不拜我们?
有朋友认为这是太平天国反侵略的一面。
其实···这看起来,更像是当年乾隆爷的样子,不是反侵略,是完全封闭无知···
这样的人,不可能承担起复兴民族的使命,并不是时代所需要的胜利者!
杨秀清,雄才大略。
如其不死,必大有不同。
然而,杨秀清,毕竟还是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他的个人素质、格局,以及军政能力,皆与古之成大业者相去甚远!
何况,历史已经到了近代,时代所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代表历史正确方向,带领国家走出迷茫,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先进代表!
这样的先进代表,既要有古之王者的雄才大略,也要有时代所需的视野气质!
杨秀清,不是这样的先进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