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楼为何要豢养一群壮汉?不仅是当安保,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文·段宏刚
青楼的本义是指豪门大户的奢华庭院,由于华丽的庭院总跟奢靡艳丽的生活有密切关系,久而久之,其含义跟风月场所扯上了关系。后来,青楼逐渐演变成风月场所的代名词。
古代青楼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近代历史学家黄现璠在《唐代社会概略》中写道:“中国青楼之起源,大概胚胎于周襄王时代,齐国管仲之设女闾,即其作俑者”。
当时,齐国国都临淄是华夏大地上更大的商业城市,商贾遍地,经济繁荣。齐国著名宰相管仲看到其他国家的商人在齐国赚了很多钱,为了留住这些商人在齐国消费,就召集来一批女俘,着手创建了青楼,并给起名“女闾”,很快给齐国积累了不少财富。
其他国家看到这样做有利可图,开始效仿管仲,一时间,青楼在天南海北遍地开花。到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市井文化不断发展,青楼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大城市随处可见青楼,社会上逐渐形成了“青楼文化”。
古代青楼女子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士大夫阶层,为了留住这些有头有脸的客人长期来消费,她们自小学习琴棋书画、歌舞,以及各种礼仪,既知书达理又善解人意,真正称得上是才貌俱佳的女子。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面对这样的青楼女子,有多少英雄好汉能无动于衷?他们宁愿拜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把她们当成生命中的红颜知己,为博红颜一笑一掷千金。
尤其是古代那些多愁善感、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总跟青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爱恨情仇的背后,都可以找到一位与之共鸣的青楼女子。青楼似乎成为了古代文人“修齐治平”的伟大抱负破灭后,逃避现实的更佳隐身之所。
从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赞美青楼和青楼女子的诗句和段落数不胜数。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和青楼相辅相成,一个成全着另一个。李白、白居易、杜牧、温庭钧、柳永等文豪的许多作品,无不记录着“青楼文化”的本色。
青楼这个特殊的场所,既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迭,也目击了一个又一个风尘女子的喜怒哀乐。
青楼给人的印象是光鲜美丽,但是,它毕竟是一个风月场所,更是一个江湖,其环境的复杂和危险,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所以,古代大大小小的青楼,不仅要网罗一批年轻貌美、多才多艺的女子充当门面,还要豢养一批凶神恶煞般的壮汉,以减少麻烦。
总体来说,古代青楼豢养壮汉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其一,壮汉给青楼看家护院,维护整个青楼的安全和秩序,类似现在的保镖或者保安。
俗话说:树大招风。古往今来,有钱人和有名望的人容易惹人注意,遭人眼红。在古代有实力开办青楼的人,当然都是有钱有名的商人。这些人在出行时,为了免受心怀叵测之人的惦记,通常会随身携带几名壮汉保护自身安全。
现代的一些商人出行时,同样会前呼后拥携带数名保镖,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青楼本身是一个小江湖,来里边消费的“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可谓是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吃白食、砸场子的人在里边惹是生非。
如果遇到故意找茬的人,“以牙还牙”的效果往往比通情达理要好得多。当一个青楼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来保驾护航,对老板来说,只需躺着赚钱就可以了。
其二,壮汉给青楼当“帮凶”,防止青楼女子逃跑。
古代的诗词歌赋里虽然把青楼描述得如何好,把青楼女子刻画得多么靓丽,然而,这里毕竟是一个见不得光的“牢笼”,如同人间地狱,囚禁了多少妙龄女子的青春,大部分青楼女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史书记载,古代青楼女子的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女俘虏,多是战败国的嫔妃和宫女。
二是贫苦家庭的女子,古代一些贫苦家庭的女子为了生存,不得以进入青楼谋生。
三是被诱骗过来的女子。
四是有一定才华却爱慕虚荣的女子,古代女性可供选择的职业十分有限,一些女子依仗自己有些才华却不愿过苦日子,所以自愿进入青楼。
五是家庭出现变故的女子,古代一些女子由于家庭破碎或者丈夫去世,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不得不进入青楼。
这些女子进入青楼后,青楼会给每个人出具一张许诺信守的凭证,俗称“卖身契”,上面白纸黑字标明赎身的价码,抵押在青楼。当女子们攒足了钱,不想在这里干了,可以拿钱给自己赎身。
当然,普通的青楼女子从妙龄青春干到人老珠黄,也攒不够给自己赎身的钱,只能等着有朝一日,遇到喜欢自己的客人交完赎金把自己带离苦海。当她们踏入青楼那一刻起,便走进了“地狱”。
以上五种青楼女子,除了第四种之外,其他或多或少都心有不甘,面对青楼长期的压迫、折磨和摧残,不免会滋生逃离青楼的想法。
对青楼老板来说,青楼女子是“摇钱树”,怎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摇钱树”溜掉。
因此,青楼平时豢养的心狠手辣的壮汉,在这时便会跟青楼老板沆瀣一气,充当老板的打手和帮凶,以严厉而残酷的手段,威慑和杜绝青楼女子逃跑,直到压榨完她们身上的最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