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店小二常问“打尖还是住店”,“打尖”是什么意思?
前言
在古装剧中,店小二看见客人进门,都会热情询问是打尖还是住店。
住店非常好理解,就是在客栈过夜,那打尖又会是什么意思呢?在现代人的理解中打尖就是吃饭,那为什么店小二不直接说吃饭而是说打尖呢?
什么是“打尖”
“打尖”这个词汇在古代并不局限于旅店或客栈之内,它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实际上,这个词常常出现在描述旅途中的场景,无论是长途跋涉的行人还是商贩,当他们需要停下来休息和用餐时,就可以说他们在“打尖”。
在明清小说中,“打尖”一词经常被用来描绘行人在旅途中寻找地方休息和用餐的情景。
比如《红楼梦》中,秦钟在跟随父亲出行时,被宝玉的小厮邀请去“打尖”,意味着他们要找个地方停下来休息和用餐。
除了小说作品中会用“打尖”这个词语。有的诗人也会在自己的创作中使用,总之“打尖”这个词在各个领域的运用都非常广泛。
“打尖”含义的来源也是有很多种说法,目前认可较多的就是清代学者福格的说法。
他表示打尖的基本含义就是停下来休息吃饭,至于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福格解释是由“打火”误传而来的。
“打火”这个词在明清小说中是非常常见的,在元代也有将客栈称为“打火站”的说法。“打火”和“打尖”的含义非常相近,二者的字形又比较相近,因此就造成了误传。
久而久之,大家就习惯了“打尖”的用法。忘记了原来的“打火”。
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表示福格说的并不对,其中就有李元复。
在李元复的《常谈丛录》中,他提出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他认为以前的东西大多都是木制品,所以连接处会容易松动,人们会将小木头给削成尖头,插在松动的地方,用来保持稳定,因此就叫打尖。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尖”是马车带的三角木,在车辕处挂着,把这块三角木直立,御去辕马,车能保持平衡,吃完饭后,又方便套马,所以打尖是不住宿过夜的。
因为走了一上午人困马乏,人需吃饭,马需饮水和吃草料,把尖顶起车辕。故称为“打尖”,简单来说就是人马补充能量,稍微休息一下。
“打尖”这个词的出现,自然离不开客栈,那在古代客栈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客栈业务的出现
在古代,因为户籍和税收的原因,古人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并不是像古装电视剧中想走就能走的,现实中古人想离开户籍地是非常困难的。
毕竟官府还要征收税,如果人跑了,那官府找谁收税呢?但是有一种人是可以离开户籍地的,那就是信使。
信使也就是国家最早的快递人员。而信使出门也不是去旅游的。通常情况信使是官方的人员,他们出门就是上级有信件或命令需要传递,那么信使就需要日夜兼程赶路。
但有些信件需要送的路途实在是太远了,信使也需要休息,为了给信使提供一个休息场所,这样就有了驿站。驿站是客栈的前身,但是驿站是专门为执行公务的信使设置的。
平民百姓想要出门不止需要严格的办理申请,还要考虑自己晚上要住在哪里,毕竟他们没有快速的交通工具,想要一天就到达目的地是不可能的。
所以除了信使,普通百姓基本上是不会出门的。
但总有百姓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出远门,他们又不能住在官方驿站,于是就会找地方投宿。后来就有人专门开设了为远行的提供住宿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就被叫做客栈。
而客栈的发展在几千年前的周朝就已经开始了。
客栈的发展
在商周时期,旅店就已经有了官营和私营的区别,而“庐旅”就是早期带有旅店性质的场所,只不过在那个时候“庐旅”是一种非常简陋的房子,居住环境并不好。
发展到后期,官府就发现了客栈的需求量很大,于是就开始官方设置旅店,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官营的旅店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
为了旅店的发展,西周开始修建道路,并且沿着修好的道路设置“庐、宿、市”等基础设施,更好的用来服务客人。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的旅店就发展的越发迅速,上位者越来越重视旅店的发展。晋朝有一个叫潘岳的官吏,就专门上书向皇帝表明旅店发展的重要性。
潘岳
之后的朝代里,客栈的数量急速增加,因为每年都有很多的赶考学子要出门,舟车劳顿的他们也十分需要歇脚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也促进了客栈的发展。
和现在的酒店一样,古代的客栈也会分三六九等,甚至在柴房、马圈这样的地方也会安排人住。
到后来的朝代,国家的实力日渐强大,就会有很多外国使臣前来觐见,为了安顿这些人,就有了专门接待外国人的驿站。
比如“扶桑馆”,就是专门接待日本人设立的,发展到隋唐、宋朝时,这样接待外宾的场所有被改名为“四方馆”,在之后就又被改成了“会同馆”。
客栈的发展越发成熟,也就不只有提供住宿这样一个简单的功能了,一些旅店还会提供吃饭、寄存货物等服务。
即便不住店,顾客也能进去消费,吃饭或简单修整。那古装剧中常常听到的“打尖”,在大家的理解中就是这个意思。
结语
“打尖”就相当于现在的钟点房,供游客简单的修整,之后再继续赶路。
在现代社会中,“打尖”这个词逐渐消失,因为现在交通便利,很多人住酒店都是单纯的休息,吃饭就可以点外卖或者到附近的饭店,都是十分快捷的,所以大家也就不再用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