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历史 > 正文内容

俄罗斯有个“陕西村”,127年不问世事,看见中国人:大清还在吗

世界历史6个月前 (05-15)800

1876年四月十八日,旌旗招展,被慈禧太后任命为钦差大臣的左宗棠正式出征新疆。

跟随左宗棠出征的除了两万精锐以外,还有一口硕大的棺材,这是他亲手为自己准备的。

那一日,年近古稀的左宗棠,一身戎装地登上肃州西门外校场的高台,朝那些愿意随他西征的将士们大声喊道:“不复伊犁,我誓不生还!”

左宗棠抬棺出征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令在场的将士无不为之动容。其实早在三十年前,左宗棠与致仕的林则除在湘江秉烛夜谈之后,就深刻明白西北的安全关系重大。

当新疆之危一如所料,左宗棠与主张放弃新疆的李鸿章吵得面红耳赤,是他力排众议主张西征,上书慈禧太后阐明利害后,才有了“抬棺出征”这一幕。

陕甘生乱,左公镇西北

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大义与无奈,绝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

不过,近代中国史上另一场几乎被遗忘的大浩劫,左宗棠同样居功至伟。

19世纪60年代的陕甘地区并不太平。

当地县志中记载,任武、赫明堂等人策划了一场 *** 的叛乱,白彦虎、马正和、马化龙、马占鳌等叛军首领纷纷响应,让陕、甘二省顿成人间炼狱。

多隆阿等人奉慈禧之命率兵平叛,一路势如破竹连连取胜,却在指挥清军攻打盩厔时亲自督战,不幸头部中弹牺牲,清军未能扩大战果,叛军又趁机卷土重来。

临危受命的左宗棠接替多隆阿西征陕甘,在先后痛失高连升和刘松山等多名大将的情况下,耗时十年终于肃清盘踞在陕西和甘肃的叛军,并处死多名叛军首领,保住了陕甘二省,也维护了西北的和平稳定。

为什么说是“保住”了陕甘二省呢?

陕甘 *** 叛军目的,是割据陕西和甘肃并建立 *** 国家,与志在推翻腐朽晚清、恢复华夏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不同。

太平军和捻军不会将屠刀挥向手无寸铁的百姓,陕甘 *** 叛军却以“起义”为名,大肆屠杀陕甘二省的无辜百姓。

白彦虎等叛军首领在多隆阿的打击之下,狼狈逃到甘肃董志塬,却还不忘大开杀戒,导致当地百姓死伤极为惨重,这就是说叛军让陕甘二省变成人间炼狱的原因。

陕甘地区的这一次叛乱,对当地的民生就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

平判期间,左宗棠一边采取强硬军事手段打击压制顽抗的叛军,一边设法恢复当地生产,让当地百姓得以维持生计。

避世而居,不问世事

平定陕甘回乱异常艰难,这一点不仅左宗棠清楚,身陷水火的百姓更是深有体会。

所以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另谋生路,那他们又迁徙到哪里去了呢?

1979年,致力于研究苏联与俄罗斯历史文化的王国杰教授,当时还是一名历史系研究生。

为了学习苏俄历史,他经常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偶然发现一篇杂志文章,里面描述了生活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的一个独特群体,这个群体被称为“东干人”。

这些生活在苏联境内的“东干人”,无论生活习惯、语言特色、文化习俗还是历史建筑,都与我国陕西省的风俗习惯惊人相似,勾起了王国杰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990年炎夏,王国杰终于来到心心念念的苏联,他踏上列车跨越欧亚大陆,从圣彼得堡来到哈萨克斯坦,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终于找到隐藏于草原深处的“营盘村”。

营盘村就是东干人聚居的部落,放眼望去尽是连绵耕地,立即让王国杰产生强烈的熟悉感。

他不禁想到,资料中就曾经提及东干人很会种菜,这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农耕思想不谋而合。

营盘村的交通十分闭塞,鲜少有外人进入,就连耕作方式都是保留着刀耕火种的样子,整个村子古朴安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但营盘村却仿佛被遗忘在这处角落里。

王国杰走近一位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老人,用俄语与之攀谈起来。

当老人得知王国杰来自中国时,老人的脸上充满不可思议,然后以纯熟的陕西话连续问了两句话:“大清还在吗?左季高还在吗?”

沧海桑田,习俗难迁

老人口中的“左季高”就是左宗棠,“季高”是他的字,不过令王国杰吃惊的不是老人直呼左公名讳,而是他的“不问世事”。

毕竟清王朝早已覆灭,新中国也成立四十年了,老人对此一无所知。

王国杰耐心地给老人讲述那些远去的人与事,包括左宗棠,也包括大清,令老人唏嘘不已。

老人难以置信的是,祖辈口中那个强势的左宗棠早已化为烟云,压在百姓头上的大清也居然不复存在了。

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记忆清晰,老人娓娓述说着一个127年前的迁徙故事。

陕西之一次 *** 起事发生在1862年5月至1863年10月,为首的就是 *** 阿訇任武、白彦虎等人。

任武、白彦虎等人带领着号称的“陕回十八营”,打着“起义”的幌子疯狂屠杀陕西 *** ,清廷出兵平叛。双方短兵相接,必然殃及池鱼,百姓不堪忍受,只能远走他乡避祸。

百姓带着家中的妻儿老少一路往西去,迁徙之路异常艰难,死的死伤的伤,直到他们意识到脚下不再是大清国土的时候,幸存下来的人只剩下不到3000人。

哈萨克斯坦当地居民见他们形容狼狈,瞧着十分可怜无助,便收留了他们,这些陕西人也在当地居民扶持下终于找到了栖身之所,至于“东干人”的称呼是后来才有的。

“东干人”由来,主要是陕西迁民在学习当地语言时,一般都以“东方来者”自居,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

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东干人依旧保留着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

他们的房屋结构都充满清代的陕西特色,说当地语言时都明显带着浓郁的陕西口音。

所谓乡音难改,习俗难迁,难怪东干人聚居的营盘村又有“陕西村”之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5/595318.html

“俄罗斯有个“陕西村”,127年不问世事,看见中国人:大清还在吗” 的相关文章

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交战,结果是怎么输的?

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交战,结果是怎么输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仙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鼎盛的朝代,而唐朝之所以鼎盛,与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无关系;在唐朝时期,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不仅攻灭了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百济等国,而且还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

英国人赫德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能掌管清朝海关45年?

英国人赫德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能掌管清朝海关45年?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英国人赫德是个怎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海关。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象征之一,被被称为国家大门,但由于满清政府的腐败和腐败,一个叫罗伯特·赫德英国爱尔兰统治满清海关长达45年,赫德他在位时间从1863年到1908年,时间长度达到45年。在他离职的时候,被封赠太...

丰臣秀吉是什么人?浪子翻身丰臣秀吉的生平经历介绍!

丰臣秀吉是什么人?浪子翻身丰臣秀吉的生平经历介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丰臣秀吉的生平经历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明朝作为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军事强大且英勇好战,前有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光复大好河山,后有戚继光一举荡平沿江倭寇,明人不畏强暴的称谓从来都是名不虚传,保全祖国土地完整也从来不玩虚的,面...

李鸿章访问欧洲都看到了什么 竟然能让他感叹清朝的弱小

李鸿章访问欧洲都看到了什么 竟然能让他感叹清朝的弱小

还不知道:李鸿章访问欧洲都看到了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鸿章访问欧洲第一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早就派遣大臣在此地恭候李鸿章。李鸿章到达俄国之后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仪式,沙皇尼古拉二世甚至派遣皇室的御用马车接送李鸿章。李鸿章本来就带着联俄拒日的目的访问俄国,因此在...

唐朝文官王玄策出使印度被袭击 一怒之下带兵干掉了整个国家

还不知道:唐朝文官王玄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历来不缺少猛人,而下面说的这位猛人却猛的有点过了头,带领三十人的团队到国外转悠,结果被人打了蒙棍,而后凭能力,不找后台老大要人马,凭一己之力灭了这个国家。唐朝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朝代,文人墨客出门都佩戴宝剑,比如李白,...

英国人为什么会称赞林则徐是一位好总督?他做了什么

英国人为什么会称赞林则徐是一位好总督?他做了什么

道光将林则徐革除职务 英国人为何赞林则徐是中国好总督。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英国军舰耀武扬威地开到广东广州海面,封锁了珠江口。由于钦差大臣林则徐早已严阵以待,英国军舰占不到便宜,便沿着海岸北上。那时候,中国沿海地区除了广东外,均防备松弛。所以英国...

朝鲜王朝后期将领洪启薰:乙未事变时因守护景福宫、抵御日本人而战死

朝鲜王朝后期将领洪启薰:乙未事变时因守护景福宫、抵御日本人而战死

洪启薰(朝鲜语:???,1842年—1895年),朝鲜王朝后期将领。字圣南,号圭珊,本贯南阳,初名洪在羲(???)。1882年“壬午兵变”中搭救闵妃有功,1894年率军镇压东学党起义,1895年“乙未事变”时因守护景福宫、抵御日本人而战死。死后谥号“忠毅”,并入祀奖忠坛。洪启薰出身南阳洪氏,初名洪在...

中国驻美大使被美国警察侮辱,用中国功夫还击

中国驻美大使被美国警察侮辱,用中国功夫还击

历史上清朝是个饱受欺凌得年代,光绪帝在位期间,也有派外交官出国一说,在一个夏天,一座桥上,一个身着正装的中国人轻轻的叹口气,无心观看这夜景,因为他还有事去做,他是是中国派出的外交官,从华盛顿调来的。谭锦镛作为一名清朝官员,他还是正统的清装,扎一个标志性的清朝长辫,他在桥上走着,被一个老外看到了,那时...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