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有个“陕西村”,127年不问世事,看见中国人:大清还在吗
1876年四月十八日,旌旗招展,被慈禧太后任命为钦差大臣的左宗棠正式出征新疆。
跟随左宗棠出征的除了两万精锐以外,还有一口硕大的棺材,这是他亲手为自己准备的。
那一日,年近古稀的左宗棠,一身戎装地登上肃州西门外校场的高台,朝那些愿意随他西征的将士们大声喊道:“不复伊犁,我誓不生还!”
左宗棠抬棺出征誓死收复新疆的决心,令在场的将士无不为之动容。其实早在三十年前,左宗棠与致仕的林则除在湘江秉烛夜谈之后,就深刻明白西北的安全关系重大。
当新疆之危一如所料,左宗棠与主张放弃新疆的李鸿章吵得面红耳赤,是他力排众议主张西征,上书慈禧太后阐明利害后,才有了“抬棺出征”这一幕。
陕甘生乱,左公镇西北
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大义与无奈,绝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
不过,近代中国史上另一场几乎被遗忘的大浩劫,左宗棠同样居功至伟。
19世纪60年代的陕甘地区并不太平。
当地县志中记载,任武、赫明堂等人策划了一场 *** 的叛乱,白彦虎、马正和、马化龙、马占鳌等叛军首领纷纷响应,让陕、甘二省顿成人间炼狱。
多隆阿等人奉慈禧之命率兵平叛,一路势如破竹连连取胜,却在指挥清军攻打盩厔时亲自督战,不幸头部中弹牺牲,清军未能扩大战果,叛军又趁机卷土重来。
临危受命的左宗棠接替多隆阿西征陕甘,在先后痛失高连升和刘松山等多名大将的情况下,耗时十年终于肃清盘踞在陕西和甘肃的叛军,并处死多名叛军首领,保住了陕甘二省,也维护了西北的和平稳定。
为什么说是“保住”了陕甘二省呢?
陕甘 *** 叛军目的,是割据陕西和甘肃并建立 *** 国家,与志在推翻腐朽晚清、恢复华夏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不同。
太平军和捻军不会将屠刀挥向手无寸铁的百姓,陕甘 *** 叛军却以“起义”为名,大肆屠杀陕甘二省的无辜百姓。
白彦虎等叛军首领在多隆阿的打击之下,狼狈逃到甘肃董志塬,却还不忘大开杀戒,导致当地百姓死伤极为惨重,这就是说叛军让陕甘二省变成人间炼狱的原因。
陕甘地区的这一次叛乱,对当地的民生就是一次极为沉重的打击。
平判期间,左宗棠一边采取强硬军事手段打击压制顽抗的叛军,一边设法恢复当地生产,让当地百姓得以维持生计。
避世而居,不问世事
平定陕甘回乱异常艰难,这一点不仅左宗棠清楚,身陷水火的百姓更是深有体会。
所以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另谋生路,那他们又迁徙到哪里去了呢?
1979年,致力于研究苏联与俄罗斯历史文化的王国杰教授,当时还是一名历史系研究生。
为了学习苏俄历史,他经常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偶然发现一篇杂志文章,里面描述了生活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的一个独特群体,这个群体被称为“东干人”。
这些生活在苏联境内的“东干人”,无论生活习惯、语言特色、文化习俗还是历史建筑,都与我国陕西省的风俗习惯惊人相似,勾起了王国杰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990年炎夏,王国杰终于来到心心念念的苏联,他踏上列车跨越欧亚大陆,从圣彼得堡来到哈萨克斯坦,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终于找到隐藏于草原深处的“营盘村”。
营盘村就是东干人聚居的部落,放眼望去尽是连绵耕地,立即让王国杰产生强烈的熟悉感。
他不禁想到,资料中就曾经提及东干人很会种菜,这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农耕思想不谋而合。
营盘村的交通十分闭塞,鲜少有外人进入,就连耕作方式都是保留着刀耕火种的样子,整个村子古朴安宁。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但营盘村却仿佛被遗忘在这处角落里。
王国杰走近一位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老人,用俄语与之攀谈起来。
当老人得知王国杰来自中国时,老人的脸上充满不可思议,然后以纯熟的陕西话连续问了两句话:“大清还在吗?左季高还在吗?”
沧海桑田,习俗难迁
老人口中的“左季高”就是左宗棠,“季高”是他的字,不过令王国杰吃惊的不是老人直呼左公名讳,而是他的“不问世事”。
毕竟清王朝早已覆灭,新中国也成立四十年了,老人对此一无所知。
王国杰耐心地给老人讲述那些远去的人与事,包括左宗棠,也包括大清,令老人唏嘘不已。
老人难以置信的是,祖辈口中那个强势的左宗棠早已化为烟云,压在百姓头上的大清也居然不复存在了。
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记忆清晰,老人娓娓述说着一个127年前的迁徙故事。
陕西之一次 *** 起事发生在1862年5月至1863年10月,为首的就是 *** 阿訇任武、白彦虎等人。
任武、白彦虎等人带领着号称的“陕回十八营”,打着“起义”的幌子疯狂屠杀陕西 *** ,清廷出兵平叛。双方短兵相接,必然殃及池鱼,百姓不堪忍受,只能远走他乡避祸。
百姓带着家中的妻儿老少一路往西去,迁徙之路异常艰难,死的死伤的伤,直到他们意识到脚下不再是大清国土的时候,幸存下来的人只剩下不到3000人。
哈萨克斯坦当地居民见他们形容狼狈,瞧着十分可怜无助,便收留了他们,这些陕西人也在当地居民扶持下终于找到了栖身之所,至于“东干人”的称呼是后来才有的。
“东干人”由来,主要是陕西迁民在学习当地语言时,一般都以“东方来者”自居,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
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东干人依旧保留着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
他们的房屋结构都充满清代的陕西特色,说当地语言时都明显带着浓郁的陕西口音。
所谓乡音难改,习俗难迁,难怪东干人聚居的营盘村又有“陕西村”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