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千公里海疆直接“腰斩”?琉球独立,或将成为日本不可承受之重

中国历史6个月前 (06-05)49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比云南省还少的国家,因此时常想抢占土地来扩增日本的国土面积,就比如侵略中国。

幸而中国人顽强抵抗,并未让日本得逞。可琉球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日本人不仅抢占琉球的国土,还对其实施“三光政策”,把琉球当作自己的摇钱树。

但在法律事实上,琉球从不是日本领土,近年来,琉球人民独立自主的口号从未停息。

为何日本对琉球咬死不放?如果琉球独立,将会给日本带来怎样的后果?

琉球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琉球王国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位置处于中国与日本之间,还是十分关键的海上贸易交通要道,因此琉球群岛又被称为“万国津梁”。

历史上,琉球王国与日本的地位相同,都是独立的国家。在明朝建立后,琉球成为了明朝的藩属国,向朱元璋纳贡。

由于位置尴尬,琉球在向明朝纳贡的同时,还向日本派遣船只,从事贸易,为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其实,琉球之所以成为明朝的藩属国,不仅仅要倚靠大国的力量,还能赚取高额利益。

从那之后,琉球便与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即便明朝亡国后,琉球仍向清 *** 纳贡,接受了清朝 *** 的册封。

因为宗藩关系的缘故,琉球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曾派学生到北京国子监学习,特别是受闽南人和福州人的风俗影响,两个地区的语言都有相同的地方。

然而,琉球加在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情形并没有维持太久。在琉球王国还没有反应过来时,日本萨摩藩就企图攻占这里,对当地大肆洗劫。

1611年9月,琉球尚宁王被迫签订了卖国条约《掟十五条》,才暂时逃离控制。

可自此之后,琉球与日本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受到了日本的制约。

而日本萨摩藩之所以要控制琉球,就是为了在琉球与中国之间获取利益,以此弥补本土的不足。

但显然,日本的野心远不止此,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在此时提出:“琉球依赖于我,胜于清。”

日本方面认为,即便琉球属于清 *** 的藩属国,可这并不妨碍琉球为日本所属。

自此,日本将吞并琉球的计划正式搬上了台面。这是日本之一次尝试改变三者的关系,可惜,清朝 *** 对此一无所知。

对于日本的居心,琉球大臣们了然于心,可他们却无可奈何,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清朝 *** 。

可此时的清 *** 已经自顾不暇,内忧外患的局面,早已没有余力去处理琉球的事情。

之后,琉球又向荷兰、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大使馆发出求救信,日本看到这个局面,选择加快吞并的速度。

1879年,在日本的阴谋诡计下,琉球宣告灭亡,而琉球国王尚泰也被流放到了东京。

从那之后,琉球被更名为“冲绳县”,成为了日本非法吞并的领土。

琉球人民的反抗

其实,对于日本非法侵占琉球领土的事情,从未被承认。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中更是明确规定:日本的 *** 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之内。

从始至终,琉球都不属于日本,可为何琉球仍被叫做日本冲绳县呢?

原来,整件事情的根源在美国。

二战之后,美国控制了整个琉球群岛,即便《开罗宣言》中已经规定:战争过后,琉球应当由美国、中国共同监管。

可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压根没有想让中国共同管理琉球的意思。

尤其是在二战之后,国际局势发生改变,美国开始拉拢日本,并将琉球的管理权再次交到了日本的手中。

美国的决定让琉球人民的生活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而他们想要复国独立的愿望从未停止过。

早在日本非法吞并琉球国、流放琉球国王开始,日本便开始对琉球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剥削。在他们的眼中,这里只是殖民地,根本没有善待琉球人民的念头。

尤其是在《波茨坦公告》之后,日本下达玉碎令,对琉球实施“三光政策”,意为烧光、杀光、抢光,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杀害琉球人民多达26万余人,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规模。

不仅如此,日本还对琉球进行文化灭绝政策,禁止他们说汉语、琉球语,想要抹杀琉球人的独立意识,融入日本。

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琉球人民仍有独立意识,并不认为琉球属于日本,从未停止过复国独立的想法。

为了抵抗日本的非法统治,每年琉球都会举行“册封典礼”,大肆推广琉球本土文化与华夏文化。

琉球独立,合情合法合理,绝不是一句空谈。那么失去了琉球的日本,又将承受什么后果呢?

日本为何不愿失去琉球?

虽然琉球的国土面积不大,可它的地理位置却至关重要。有了琉球群岛,才能让日本国土面积扩张1000公里。

换句话来说,失去了琉球,日本的三千公里海疆直接断层,并且再无保护海上的航线。

不仅如此,琉球群岛的海域中富含大量的优质海洋资源,对于日本旅游业有着重大贡献。

所以不管是从经济、国防还是国际关系来说,日本都无法承受失去琉球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经济已经不能再经受打击。

经济强大的美国可以将琉球作为筹码“送”给日本,可一旦日本失去了利用价值,那么琉球的归属权就要另当别论。

但琉球独立绝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是民意还是法律来说,日本对于琉球的吞并都是不合法的。

作为受害者,琉球王国的遭遇让人心痛遗憾,但唯有自强不息才能走出一条新的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琉球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复国的伟大抱负。

参考资料:

[1]琉球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跟日本好好谈谈--上观新闻

[2]历史上的琉球复国运动--半月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7588.html

“三千公里海疆直接“腰斩”?琉球独立,或将成为日本不可承受之重” 的相关文章

刘备去支援徐州牧陶谦时,点名让赵云陪行是为什么?

刘备去支援徐州牧陶谦时,点名让赵云陪行是为什么?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贼管亥围困,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重围,向刘备求救,刘备发兵救援,带着关羽、张飞,和太史慈一起杀退了黄巾贼,救了孔融,随后,孔融游说刘备去救被曹操重兵围困...

韩令坤是什么人?历史上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

韩令坤是什么人?历史上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

韩令坤,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显德二年(955年),韩令坤参与后周伐南唐之战,获得歌伎杨氏,对她十分宠爱。不久韩令坤俘获唐将陆孟俊,准备将其送给皇帝。杨氏因为全家遭陆孟俊杀害,恳请夫君韩令坤替自己报仇。然后韩令坤杀了陆孟俊,替杨氏报了血海深仇。那韩令坤是...

张汤的官仕之路怎么样?汉武帝为何会那么欣赏他?

张汤的官仕之路怎么样?汉武帝为何会那么欣赏他?

张汤是政法天才,汉武帝刘彻最器重的司法大臣。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张汤是历史上著名的会审案件的人。他审的案子,件件都让汉武帝满意。那么,张汤为何审的案子,都让汉武帝满意呢?据说,这事与张汤童年时,审老鼠的案子有关。有一次,张汤的父亲出外办事,临走要他好好看家。谁知,家中的老鼠...

高览和张郃都投靠曹操 两人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高览和张郃都投靠曹操 两人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还不知道: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后,张郃成为名将,而高览为何默默无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当以占据青、并、幽、冀四州的袁绍势力最大强大,袁绍得以壮大不仅靠的是家世显赫、还有谋臣武将倾心的辅佐。袁绍帐下鞠义、颜良、文丑、淳于琼、张郃、...

刘备如果统一三国 刘备最后会杀功臣吗

刘备如果统一三国 刘备最后会杀功臣吗

假如刘备打赢了天下,他会杀功臣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所谓鸟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在开国之后,对立下大功的臣子开刀。汉高祖在建立汉朝后,封了多位异姓王,他是靠农民起义起家的,深知手握重...

胡美与朱元璋是什么关系?他最后的是怎么死的

胡美与朱元璋是什么关系?他最后的是怎么死的

明太祖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 ,俗称洪武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历史有记载,朱元璋岳父胡美因私自入宫见女儿,结果因触犯“入乱宫禁”之罪,被朱元璋满门抄斩。细想想老朱这事儿是不是做得有点绝?还原历史,真相也许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一、朱元璋的岳父胡美,乃是有功之臣学习明朝历史大家知...

后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

宗预: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多次出使孙吴并深得孙权的敬重

宗预: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多次出使孙吴并深得孙权的敬重

宗预(?-264年),字德艳 ,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曾随张飞入蜀助平益州,又受辟为丞相诸葛亮手下主簿,升任参军、右中郎将。诸葛亮逝世后,宗预受命出使孙吴,得到孙权的赞赏。迁后将军,出督永安,又升任征西大将军,并受封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