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我党子弹严重缺乏,国军提供了百分之十
抗战时期,我军的武器弹药消耗量巨大。弹药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军的一大难题。据统计,仅在抗战初期的1937年7月到1939年12月,我军就消耗掉了各类子弹3169万发,手榴弹30.4万发,各类炮弹25万发。
要知道,这个时期,我军并没有制造子弹的能力,这么多的弹药是从哪来的?
今天,我们来讲讲抗战时期子弹的故事。
起初,子弹是蒋介石发的。抗战初期,蒋介石急需我军帮自己减轻战争的负担,在派发装备上也很大方。
但好景不长,很快,国共关系恶化, *** 对我军的援助停止了。国军提供给我军弹药的总数,只占到我军消耗的全部子弹的百分之十左右。
没了 *** 的子弹,这可怎么办?别急,我军的弹药还有一个重要来源——敌人“送的”。
这是怎么回事,敌人怎么会白白送我们子弹呢?
从敌人手里缴获武器,是我军补充弹药库的一大办法。
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0年,我军缴获日军机枪1000挺左右。
但这种 *** 也有弊端,首先,日军的装备对我军战士来说是“新鲜玩意”,很多武器即使拿在手里,战士们也不会用。其次,日军装备和我军的弹药型号不匹配,往往是子弹一用完,枪就成了废铁。第三,缴获弹药经常会“亏本”,一场仗打下来,缴获的弹药还没消耗的多。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正所谓靠人不如靠己,自己做出来,才是保障子弹供应的硬道理。
但说得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抗战前中期,我军的军工厂虽然有了制造炮弹、手榴弹的能力,却没有制造子弹的技术。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种特殊的子弹应运而生了。
这种特殊子弹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又对抗战起到了什么影响?
抗战时期,面对子弹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军想到了一个好法子,新子弹造不出来,我们就造复装的。
复装子弹,即把空弹壳捡回来重新修复,装填火药、弹头,做成的新子弹。
这种子弹听上去简陋,但对填补我军的军火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至于后来,连敌人都得提防废弃的子弹壳被捡走。而且,虽然复装子弹的质量不太好,但这种质量不好,反而使这种子弹会在人身上造成更大的创口,中枪者也很难医治,歪打正着地成为了“好子弹”。
战斗结束后,回收战场的空弹壳,送回敌后兵工厂,对豁口进行简单修复,重新填底火、发射药、弹头后,成为新子弹。
到了抗战后期,我军的军工厂突破了制造子弹的关键技术难题,我军终于能用上自家人做出来的新子弹了。
除此之外,从当地百姓手里收购,从国军丢弃的弹药库里“捡”、从日伪军手里买,从国外购入等,也是我军子弹的重要获取方式。
靠这样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军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革命先辈的智慧,值得我们牢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