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去往张治中家,特意找一保姆转达毛主席谢意

中国历史1周前 (06-13)6

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去往张治中家,特意找到保姆,转达毛主席谢意。

张治中是中国 *** 认定的伙伴,同时也将毛主席、周总理等我党领导人引为好友,从1954年开始,他基本上每年都会邀请周总理聚会。而周总理则带着一项任务,欣然前往。

我党领导人与张治中有着怎样的缘分和交往?周总理到他家,又带着什么任务?

周总理来访

我党从成立时起,就一直以海纳百川为风格,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统战工作这方面,领导人们个个都能念出一本经。

周总理更是广泛结交朋友的楷模,像黄炎培、陈嘉庚、张治中等党外举足轻重的人士,都是他的好朋友。

朋友相见,当然免不了共忆往昔。从1954年开始,周总理就常常受邀去张治中家做客,两人也会谈到从前共同经历的峥嵘岁月。

张治中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唯一一个没有与人民军队正面对决过的国军将领。在成为蒋介石心腹的同时,他也一直与我党高层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简单来说,左右逢源,两党通吃,这就是他前半生的真实写照。

大概正是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1945年毛主席参加重庆谈判时,他才会亲自负责接待毛主席,而我党其他同志也才会放心。

当时,他特意从重庆赶到延安,亲自接上毛主席,一路将主席护送到重庆,并且还让出自家的宅邸,让毛主席安安心心住进去。

日常生活方面,他可谓是用尽心思,不仅安排手脚最麻利的保姆照顾我党人员的每日起居,还认真叮嘱警卫人员,一定要保证 *** 代表们的安全。

他的细心周到,毛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说重庆谈判有什么值得追忆的温情瞬间,张治中的招待一定算是其中一部分。

重庆谈判结束之后,他又亲自护送毛主席回到延安,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当国共两党撕破脸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时,我党领导人还是坚定地认为,张治中是我们可以争取的朋友,甚至是日后可以并肩作战的伙伴。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以此为起点,各项重大的历史事件相继发生。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更是几十年来无数次被人们回味的时刻。

为了谋求国家的真正统一与和平发展,心怀天下的毛主席决定再次启动国共和谈,希望能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双方分歧,避免战火重燃。

国民 *** 的代表团以张治中为首,一行人浩浩荡荡奔赴北平之前,他们还不知道即将面临怎样的局面。

由于双方利益诉求差异较大,因此谈判过程显然并不尽如人意。 *** 反动派的态度非常强硬,坚决叫嚣着划江而治,与我党一贯追求的国家统一的结果完全背道而驰。

渡不渡江,怎么渡江,这是关键问题。我党维护统一的态度同样坚定,国民 *** 又不断给作为谈判代表的张治中施压,这让他感到进退维谷,整日愁云满面。

毛主席亲自出面,洽谈相关事项。并且在不属于原则性问题的范畴,我党做出了让步的诚意。

比如战犯问题,张治中希望 *** 不要把战犯的名字白纸黑字写进去,考虑到统战工作的大局,毛主席同意了这个要求,也承诺不在条款中提到战犯。

和三年多以前的重庆谈判一样,这一次,毛主席和党中央仍然积极促成和谈结果,而蒋介石则推三阻四,并且还在4月20日单方面否认好不容易协商出来的和平协定内容。

*** 不再耽搁,立即准备渡江。国民 *** 代表团的谈判任务已经失败,按理来说,张治中应该回去复命。

这个时候,周总理站了出来,对张治中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

一份帮助

上世纪50年代,张治中邀请周总理聚会,一保姆受到周总理转达的毛主席问候。

这个保姆究竟是什么身份?

张治中计划返回南京,但周总理却希望他能留在北平,等待事情的转机。

一来,虽然渡江战役已经势在必行,但未来的变化谁也说不准。和平谈判,并不是一点可能都没有。

二来,张治中是我党非常看重的伙伴,我们也不希望他再继续回到蒋介石身边。一个优秀的人才,理应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可问题是,他的夫人孩子,以及来往密切的亲人,当时都还留在南京,也都在蒋介石的眼皮子底下生活。

一旦张治中停留北平的消息传回南京,反动派特务可能会暗中对将军的家人动手。

为了免除将军的后顾之忧,周总理决定秘密安排,将他的家人们全部接到北平。

潜伏在南京的地下党同志接到中央指令,立即行动起来,把该找的人全部找到,并且亲自护送到火车站,看着他们坐上开往上海的火车。

火车站人来人往,环境非常喧闹,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掩护。就算反动派特务闻到气味,追到此处,也很难在人潮涌动中找到目标。

张治中还有其他亲人住在上海,所有人碰面之后,上海地下党同志又将他们送到机场,直接向着北方起飞。

很不巧,在机场,张夫人碰到了一个 *** 内的老熟人。对方是交通部长,很难糊弄。

这位部长没想到张治中的妻子会出现在此处,自然会多问两句。张夫人临危不乱,保持镇定,告诉部长,她是来机场亲自迎接从兰州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张治中曾经在兰州任职,有人从兰州飞来探望他们,这也并不奇怪。张夫人靠着约定好的说辞,险而又险地把交通部长给糊弄了过去。

当然, *** 也并非都是一群废物饭桶,还是有人发现了他们的可疑行踪。只不过 *** 派去拦截的飞机,恰好和张治中家属乘坐的飞机错开了降落机场。

他们想把人堵住,但最终没能堵到,一行人顺利抵达北平,有惊无险。

周总理的这一系列筹谋部署,都是瞒着张治中进行的。所以在机场见到自己的至亲之人时,张治中才会格外惊喜,也格外感动。

*** 的真诚,他一贯有所了解。但他从没想到, *** 竟然愿意为他做到这个地步。

他的夫人、儿子、女儿,就连照顾他们很久的保姆,都跟着一起到了北平,一个也没有落下。

他背负的思想包袱,也在日复一日的解放进程中逐渐化解。毕竟, *** 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有目共睹,只有这样的政党,才值得最后的胜利果实。

诗经中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中国人一向讲究投桃报李,既然 *** 把他当成朋友,对他以诚相待,那他自然也要回报以同样的真诚和善意。

所以建国之后,他积极为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工作上非常认真。私下生活中,他也会组织聚会,邀请周总理等人来参加。

50年代的一次聚会中,毛主席给了周总理一个任务。

总理到了张治中家里,先是和主人家打了招呼,而后又提出,要和张治中的保姆说说话。

原来,这位保姆正是好几年前在张家照顾过毛主席的那位工作人员。她做事认真,非常细心,毛主席对她印象深刻,也请周总理代为表示感谢。

她有什么要求,或者遇到了什么困难,也可以大大方方提出。

无论是对待张治中本人,还是他的家人,亦或是他贴身的工作人员,毛主席都非常重视,也相当用心。

保姆十分感动,她从没有想过,像自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竟然能被国家领导人记住。而且在她看来,自己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实在担不起伟人的感谢。

道理是一回事,情绪又是另一回事。她打从心底里感到惊讶与温暖,小人物虽然没有太多的政治敏锐,但也能亲身感受到,只有中国 *** 领导的中国,才是安乐幸福的中国。

对待张治中家里照顾过自己的保姆尚且如此,对待自己家里的保姆,毛主席更是周到。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感动的交流

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前往张治中家, 特意找到保姆,代替毛主席表示感谢。

大伟人和小人物之间,还有哪些感人的故事?

提到毛主席的保姆,陈玉英女士绝对是重量级人物。想当初,毛主席还是个青年政治家时,她就帮着杨开慧一起照顾家里,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记得1926年,她经人介绍,到即将孕育第三个孩子的毛杨家中做工。

从前,她在很多人家当过保姆,经常遇到不把保姆当人看的雇主,所以习惯了做小伏低,心中也无所谓尊严,更不明白什么叫人权。

然而在毛主席的家里,两位雇主却告诉她,她不是一个下人,而是堂堂正正的人,是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大家有缘聚到同一屋檐下,那就要相亲相爱,平等尊重。

这是之一次,她感受到来自上位者的尊重。这样的感觉很新奇,也很动人。

杨开慧作为一名女性革命家,时常在她的耳朵边上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她的大脚,还有一头简单利落的短发,都让杨开慧大为赞扬。

女人不该被任何传统糟粕思想束缚,可以有干练的短发,也可以解开双足,不被三寸金莲绑架。

有一次,陈玉英在干活儿时不小心打翻了一个热水瓶。清脆的响声让她十分紧张,下一秒似乎就要哭出来,提心吊胆地等着杨开慧的批评。

没想到,杨开慧只是告诉她,打碎一个热水器而已,这不是什么大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家里刚好可以买一个新瓶子。

在毛主席夫妻俩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四年过去,陈玉英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虽然是个农村妇人,大字不识几个,但逐渐明白了什么叫革命,什么是解放。

她发自内心的蜕变,经得起危险的考验。

杨开慧被 *** 反动派迫害时,陈玉英同样也被关进了牢房。杨开慧遭到反动派殴打折磨时,她同样也未能幸免。

其实她已经担当着地下交通员的职责,但是在敌人面前,她把嘴巴紧紧闭住,无论身体上承受多大的痛苦,她都没有吐出半个可能威胁毛主席安全和 *** 工作的字眼。

这次牢狱之灾给她带来了终身的伤害,人到晚年,她膝盖上的淤青痕迹都没有褪去。

杨开慧牺牲之后,她也和毛主席失去了联系,只能在家乡默默关注革命征程。二人再次见面,已经是1957年的光景。

毛主席无比敬佩这个和妻子一同受过苦的女子,所以把她当成自己的家里人来对待。

他会经常把陈玉英一家人接到北京小住,会特意为他们安排湖南机关的领导当东道主,还会写信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简直无微不至。

在毛主席的心中,国家领导人也好,基层干部也好,普通人民群众也好,大家都是平等的。并且,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是由群众的力量推动的。

在国家领导人毛主席的身上,青年学者润之的影子从来没有消失。他在几十年前秉持的信念,依然是他几十年后做人做事的原则。

每每走出办公室视察工作,毛主席总是不吝啬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他会亲切地与父老乡亲问好,会不厌其烦地和大家一次次握手,会耐心询问大家真实的生活情况,会真正走到人民群众当中。

他是中国 *** 群众路线最忠实的执行者,也是人民力量最坚定的捍卫者。人民高呼毛主席万岁,他却用同样掷地有声的话语回复道:人民万岁!

得人民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毛主席又把这个概念落实到了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

每一位认真负责的劳动者,每一个建设国家的工人农民,都是他最尊敬的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6/598257.html

“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去往张治中家,特意找一保姆转达毛主席谢意” 的相关文章

赵俨:三国时期曹魏名臣,熟读经史,精明强干

赵俨:三国时期曹魏名臣,熟读经史,精明强干

赵俨(171~245年),字伯然,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熟读经史,精明强干。建安二年,投靠大将军曹操之后,起家朗陵县令,历任司空府掾、司空主薄、都督护军、扶风太守等职。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历任魏国侍中、驸...

雍正的老爹和儿子寿命都很长 雍正寿命为何那么短

雍正的老爹和儿子寿命都很长 雍正寿命为何那么短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子嗣少、短命原因是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最不会享受的皇帝就是清朝的雍正皇帝的了,他每天兢兢业业地批阅奏折,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真的是起早贪黑啊!太敬业了简直!我们一般都说在盛世一般人都会多子多寿,这两点他老爹还有他儿子都做到了,...

诸葛亮三气周瑜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诸葛亮三气周瑜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诸葛亮“三气周瑜”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里,正史没有这一出。周瑜之所以被气到吐血,实则为气上加气,导致旧伤严重复发而亡。诸葛亮“穷追猛打”《三国演义》将正史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

曹冲真的是病死还是被谋杀的 曹丕会是凶手吗

曹冲真的是病死还是被谋杀的 曹丕会是凶手吗

对称大象的曹冲是被谋杀的吗?凶手真的是曹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曹操很喜欢曹冲,还想把自己的位置传给曹冲,但可惜的是曹冲12岁就去世了。不过,对于曹冲的真正死因,却众说纷纭。 曹冲真的是病死还是被谋杀的?其实仔细想想,感觉曹冲根本威胁不到曹丕和曹植,他们...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拥立司马氏政权南渡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拥立司马氏政权南渡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历史上董卓会被讨伐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上董卓会被讨伐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

董卓东汉末期的著名军阀、奸臣。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时期,很多军阀都干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只有董卓干了这件事,引起了全天下人的公愤,十八路诸侯一起站起来声讨他。那么,董卓究竟干了什么,他的运气为什么这么不好呢?董卓是凉州陇西临洮人,出生在羌胡混杂的边境地...

唐玄宗时期发生安史之乱 唐玄宗怎么做才能阻止这件事情

唐玄宗时期发生安史之乱 唐玄宗怎么做才能阻止这件事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玄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阻止安史之乱,这个问题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唐玄宗本人穿越回去了,或者当时有人告诉他安史之乱的相关细节,然后唐玄宗马上把安禄山处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唐玄宗自然是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能...

关羽丢失荆州后在做什么 关羽为何在荆州绕圈子

关羽丢失荆州后在做什么 关羽为何在荆州绕圈子

对关羽失荆州不迅速撤往益州,为何故意在荆州绕圈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亲领大军进犯汉中,曹操派夏侯渊、张郃率兵与之相持。转年,黄忠斩夏侯渊于定军山,曹魏军队不振,处于劣势,自汉中撤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占领汉中,称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