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喀罗尼亚战役:罗马军团对本都希腊化王国的完胜
谈及古代战争,人多势众与策略高明,一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取胜的核心。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支数量过于庞大的军队,可能会因自身的庞大体积而处处受限。在这种无法施展拳脚的情况下,纵使兵种齐全且精通战术,也可能最终功亏一篑。
公元86年的第三次喀罗尼亚战役,就是这种情况的更佳体现。
闷声发大财的新对手
位于小亚细亚半岛东北部的本都地区
位于小亚细亚东北部的本都王国,王室源自过去的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
其建立者米特拉达梯一世,一度被亚历山大的部将收养。但不甘心就此成为傀儡和工具的他,利用马其顿人陷入内战的机会,逃到了小亚细亚北部的边区。在这个四面环山,背靠大海的地方,被拥戴为国王。
虽然本都王室源自波斯,宗教信仰也继承自波斯的拜火教传统,但在文化与军事上已经不可避免的深受希腊文明的熏陶。
由于本土所在的特拉比松山区是一个古代世界的小粮仓,又是黑海贸易线路上的必经之处。所以这个看似偏僻的王国,不仅在希腊化世界的混战中得以保全,国力也逐步增强。随着本都人开始逐步向外扩张,他们也将首都搬迁到了征服的希腊殖民城市锡诺普。更多希腊化文明的注入,让本都在周边强权衰退后,成为了地区一霸。
本都王国早期发行的希腊式铜币
本都在与罗马为敌前,就已经崭露头角。
当罗马军队进攻不服吞并的希腊王国帕加马时,遭遇当地希腊人的顽抗。很多小亚细亚的地方国家,都以罗马盟国的身份加入战争。除了本都人表现不错外,其他势力都在帕加马战争中被打的灰头土脸。
到了著名的米特拉达梯六世在位时期,本都王国的实力达到鼎盛。
依仗国力与军事水平的加强,他们不但占据了整个小亚细亚东北部,还收服了高加索山区西岸的科尔基斯。当克里米亚半岛的希腊人请求这位国王援助时,本都军队迅速跨海北上,将当地的所以希腊城市与斯基泰部落都收入囊中。
这些领土兼并进一步扩充了本都的实力。
无论是本土与克里米亚地区的粮食还是科尔基斯山区的金矿,都是当时比较重要的战略物资。进出口这些物产的地中海商船与草原部落,还需要向米特拉达梯国王的控制区缴税。一来二去,本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黑海地区的霸主。
真可谓是闷声发大财的典范。
战争前夕的本都 已经是黑海一霸
本都王国下一个扩张方向是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卡帕多西亚地区。那里的土地稍显贫瘠,却有不少质量尚可的牧场。当地还是小亚细亚内陆通道的必经之处,可以控制过去由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建立的洲际大道。同出阿契美尼德王室的统治者则比较软弱。
但米特拉达梯的扩张,同时引起了附近的凯尔特血统的加拉太王国、色雷斯血统的比提尼亚王国和已经进入半岛的罗马人的联合 *** 。
米特拉达梯六世的希腊式金币
公元前89年,米特拉达梯决心改变过去韬光养晦的战略。
蓄势待发的本都军队向反对他的同盟军开战。猝不及防的罗马与小亚细亚同盟军,被本都人轻易击溃。全面出击的本都人,迅速夺取了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各个希腊城市。
为了预防罗马人可能的反击,米特拉达梯决心进军希腊本土。在联络了雅典城的独裁者后,国王派遣投靠他的卡帕多西亚希腊人阿基劳斯,率领一支庞大的海陆军西征。
罗马人与米特拉达梯的战争,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米特拉达梯六世发动战争后 版图更大化的本都王国
希腊化的亚洲新军
米特拉达梯六世的雕像 风格上模仿了古代的亚历山大大帝
本都王国军队,是典型的希腊化亚洲军队。
深受希腊文化熏陶的新一代统治者,非常务实的吸收了大量夕日马其顿军队乃至后来罗马军队的战术。同时,出于对亚洲本土文化的自信,更多传统的亚洲战术单位,依然在本都军队中活跃。
本都人首先拥有一支强大骑兵部队。
其成员由富裕希腊裔或伊朗裔贵族组成,也吸纳了很多黑海地区的游牧民。这些骑兵中的精英,往往人马具装,冲锋犀利。担任掩护与侦查任务的轻骑兵,也是弓马娴熟。
征服克里米亚半岛后 当地的斯基泰骑兵与希腊步兵都加入了本都
但本都军队的核心还是步兵。
大量的希腊裔与本地亚洲居民,都按照经典的马其顿方阵样式成军。一些希腊城市与本地自治区内,还有旧式的重步兵提供给国王。来自色雷斯和本都本土的轻步兵与黑海地区的草原弓箭手,为全军带来了可观的远射火力。一些在先前战争中,主动投降的意大利人,也将罗马式的战术带到了本都。
作为典型的希腊化国家 本都的步兵主力依然使用马其顿方阵
除了这些博采众长的军事资源,本都还依靠财力维持着一支庞大的海军舰队。
这让他们在整个战争期间,都牢牢控制着黑海与爱琴海地区的制海权。波斯帝国时期留下的卷镰战车,则作为秘密武器,用于战场突袭。希腊裔军械师,也会为国王的军队制造大量先进的攻城机械。
公元前87年,正是这样一支看似强大无比的军队,进入了希腊本土。然而,希腊本岛特殊的破碎地形,成为了这支亚洲大军的噩梦。
纵使有舰队不断输送补给,本都人还是无法长期将庞大的军队,集中一地。他们不得不兵分两路,同时在北方的色雷斯与南方的雅典活动。结果,在当年的雅典围攻战中,依然数目过多的军队被困在城市与港口中,动弹不得。赶来驱逐他们的罗马军队,虽然一直数目不多,却更加精干高效。
最终,雅典因为被封锁后的缺衣少粮而被放弃。罗马军队在血洗雅典后,继续向北追击。本都军队则在阿基劳斯率领下,从海路逃往北方。
在米特拉达梯从亚洲派遣的援军抵达前,已经有号称十万之众。他们重整旗鼓,决心保住北部希腊的桥头堡。
强大的海军让本都人在战争中拥有制海权
决定命运的古战场
位于希腊中北部的喀罗尼亚
公元前86年,从内陆追击而来的罗马人与依靠海岸线完成补给的本都人,在希腊北部的小城喀罗尼亚附近,形成对峙。
这已经是喀罗尼亚第三次成为希腊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
每一次在这里发生的大规模战役,都会决定此后很长时间内,希腊世界的命运。之一次喀罗尼亚之战,蛮横的斯巴达人,击溃了阻挡他们的反斯巴达联军。第二次喀罗尼亚之战,势在必得的马其顿人,完爆了捍卫希腊城邦自由的希腊联军。现在,两股志在控制希腊的势力,在这个山地间的小平原上,布下营垒。
最著名的第二次喀罗尼亚战争 亚历山大大帝一战成名
由名将苏拉率领的罗马军团,不超过30000人。其中真正的军团士兵仅有17000多人,余下的都是从希腊和马其顿等地募集的轻装同盟军。
他们控制着平原上较为宽阔的地带。虽然人数远远少于对手,但已经在此前的交锋中获得大胜。通过拉拢希腊本地的配合势力,处罚作为墙头草的两面派,罗马名将苏拉的军队补给相对充足。
进入希腊的罗马军队也在当地和马其顿招募了不少轻步兵
相反,看似兵多将广的本都人,继续受到补给迅速消耗多带来的困扰,不得不朝着更靠海的地方移动。
虽然号称120000人的大军,有相当部分是将舰队水手也计算进去的障眼法。但本都军队在数量上依然达到了罗马人的一倍。过去曾经困扰阿契美尼德波斯军队和塞琉古希腊军队的梦魇,在本都人的希腊攻略中,如影随形。
在这一至关重要的过程中,数目庞大的本都军队,行动迟缓。
他们还不得不通过一条两面都有高山和河流阻隔的狭窄通道,才能抵达安全的沿海阵地。看准时机的苏拉,立即下令罗马军队离开营地,追上去寻求决战。本都一边的阿基劳斯,虽然对自己的决心追悔莫及,也只能接受会战的结局。第三次喀罗尼亚之战,正式打响。
规模庞大 兵种齐全的本都军队
螺蛳壳里做道场
第三次喀罗尼亚之战的双方布阵
虽然被罗马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阿基劳斯的本都军队,依然以较高的素质做出了迅速反应。通过本都人的一系列布置,今天的我们也得以窥见这支大军的命门所在。
当发现罗马人开始追击后,阿基劳斯立刻派出了全军中最精锐的步兵--铜盾军团。
这支步兵团的名称来自夕日马其顿王国的同名部队。他们也是本都军队中为数不多的希腊裔士兵。现在,这些被寄予厚望的长枪方阵步兵,向喀罗尼亚附近的高坡发起冲锋,希望能及时抢占这处高地。但行动更为迅速的罗马人,还是抢先一步夺取了那里。铜盾长枪兵们,只能在阿基劳斯的召令下,返回两山之间的阵地。
本都王国的精锐步兵--铜盾军团
相比铜盾军团这样的精锐,大部分本都士兵更像是乌合之众。
作为军队主要战线的15000名长枪兵,是米特拉达梯花钱购买来的奴隶。
在按要求为国王的军队服役后,他们获得了自由人身份。但成军时间过短,战斗力比较有限。在喀罗尼亚山间的有限空间,难以让这些长枪方阵完全展开。所以,部分人被阿基劳斯派到了战场右翼的山坡上驻防。
更多来自亚洲各地不同民族与城市的部队,只能在狭窄的战场中,排在长枪方阵的背后。
自百年前开始,希腊化军队就会在长枪方阵的两翼布置机动灵活的中型步兵。但在喀罗尼亚,这样的布置显然做不到。这些人中,既有使用罗马步兵装备的意大利人,也有来自西海岸城市的传统希腊步兵。更有不少本应该担任前线散兵的标 *** 。
受此影响,本都军队中的弓箭手被挤到了更靠后的位置,在接下去的战斗中难有发挥。
喀罗尼亚战场的地形 让本都军队的很多部分无法参战
为了弥补步兵水平层次不齐的问题,本都人只能坚持使用精锐的骑兵和战车作为战场上的主要突击力量。阿基劳斯特意在有限的战场空间内,留下了两翼的空档,布置了数千骑兵。数量不多的卷镰战车,则按照传统的波斯战法,被放置在阵地的最前方。
苏拉的17000名罗马军团士兵,站在高地上,对本都人的布置一目了然。
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并且随着前不久的马略改革,成为了罗马历史上之一批职业军人。相比正面强硬却有些呆板的长枪方阵,他们的军团-大队-中队结构,更为灵活。这也意味着罗马步兵在战场各个局部的反应速率,超过了此前的所有军队。
苏拉麾下的罗马军团步兵与骑兵
罗马人唯一的劣势在于骑兵力量不足,仅有1500人。
但通过步兵强大的机动力与经典的双线布置,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害怕本都骑兵的冲锋。苏拉本人也将有限的骑兵,合理分配在步兵的两翼与背后。罗马人还施展了自己所擅长的土工作业传统,在阵列的四周设置了壕沟、胸墙与栅栏。这些野战工事在即将开始的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马骑兵单论战斗力完全不是本都人的对手
惊心动魄的胜利
喀罗尼亚本地的希腊民兵帮助罗马人打响了之一枪
在铜盾军队撤回本阵后,战争首先在附近的山坡上打响。
喀罗尼亚城里的希腊人已经选择倒向罗马一边,并决定帮助苏拉作战。他们的一小队民兵,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攻击了半山腰上的本都军队。突袭所带来的恐惧效应,让这些鱼腩步兵迅速溃败,3000人死于混乱与踩踏。
在正面主战场上,本都人的战车已经开始起步。
但在马匹完成加速冲锋前,罗马之一线的步兵们已经从高地上杀了下来。惊慌失措的车夫来不及控制马匹加速或转向,就被杀到的罗马人拖下车打死。少数战车通过步兵分队间的空隙,冲到了第二线部队附近,也很快会工事阻挡。
随着他们在标枪齐射下集体仆卦,罗马人拔得头筹。他们顺势前进,准备与本都的主力步兵交手。
喀罗尼亚之战后 卷镰战车在地中海世界被彻底淘汰
当然,称雄亚洲的本都军队,绝非鱼腩。希腊人阿基劳斯,也是一个具备丰富战术策略的将领。
在看到罗马之一线步兵接近后,马上率领2000骑兵发起冲锋。这些精锐的亚洲军事精英,以具装骑兵特有的猛烈攻势,直扑罗马一线部队的右翼。铜盾步兵们,则跟随主力骑兵一起,向右机动。本都人希望以自己的数量优势,逐步形成对罗马人的包围。
大量的斯基泰人为本都军队带来了丰富的骑兵兵源
罗马左翼的部队在看到骑兵来袭后,迅速转向左面,结果很快就陷入了具装骑兵与铜盾长枪兵的夹攻。
他们在阿基劳斯施展的马其顿斜线战术猛攻下,退回了原先驻留的高地,并有被彻底击溃的危险。如果本都面对的是一支来自亚洲的军队,又或是本都人的主力步兵能够及时跟上,喀罗尼亚战役恐怕就会因此,迅速分出胜负。
面对希腊-波斯这两个老师交出来的本都人 罗马人骑兵毫无机会
但向来顽强的罗马人,在经历了马略改革的职业化洗礼后,早已更胜一筹。他们的战斗意志与作战水准,都不是习惯了亚洲战场的本都人所能估摸的。
作为精锐步兵 铜盾军团有及时伴随骑兵作战的能力
原本身处右翼指挥的苏拉,发现左翼遭到阿基劳斯的猛攻后,迅速从正在前进的右翼里抽调援军增援。
他先是让右翼的四个罗马大队和骑兵一起,立即转向扑向左翼。接着自己返回第二线的预备队,带着5个大队与骑兵上前,填补右翼的兵力空缺。
罗马大队间的前后棋盘式部署
此时,整场战役已经进入了最为微妙的状态。
本都右翼的精锐部队,已经死死的压住了罗马的左翼力量。罗马人的右翼部队,则因为兵力被抽调,处于绝对的劣势位置。他们不仅要用短剑和盾牌去硬抗正面的15000长枪方阵,还要顶住本都左翼骑兵的夹击。整个罗马一线力量,等于已经被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敌军,分割包围。
更糟糕的是,更多本都二线部队,正在从后方的山谷里赶来。一旦缓慢前进的他们,填补上自己一线部队间的空档,罗马人再勇敢也是回天乏术。
罗马步兵与骑兵的灵活应变能力在当时是排之一位的
最后,还是罗马士兵的超强素质与罗马式军队更紧密的战术设计,让局势发生逆转。
阿基劳斯亲率的本都右翼,在遭到罗马援军的侧击后,无法全力围攻原先的罗马左翼。铜盾兵在两个方面的重压下,开始缓步后撤。阿基劳斯也觉得不能继续维持,率领骑兵向后方撤退。罗马人的左翼则像牛皮糖一般,粘着不放。
苏拉本人指挥的援军,则通过侧翼攻击,驱逐了本都左翼的骑兵力量。罗马步兵的迅速机动能力,让他们在对手的预备队到位前,就从两翼夹攻本都人的主力方阵。
原本依靠密集阵顽抗的奴隶士兵,在两侧遭到标枪齐射与贴身刺杀后,开始溃退。由于大量的二线部队还拥挤在身后的山谷里,这些消耗了大量体力的奴隶,已经没有地方可以逃跑。
在罗马人的追杀与自己人的践踏下,死伤尤为惨烈。
经过苦战 罗马人最终笑到了最后
总体性落后的代价
希腊化国家与东方强权的骑兵优势 往往不能弥补总体差距
第三次喀罗尼亚战役,就在本都军队的尸横遍野中结束。
虽然此战的胜利,并没有结束这场战争。但罗马军团的优势,在战斗中显露无疑,更为今人提供了阅读古代战争的经典范例。
在很多人心目中,古代战争就是在单纯的比拼人力。
人数较多的一方,哪怕在战术层面上技不如人,也可以用不断消耗去磨碎对手。甚至正面交战不力,也可以搞静态对峙,逼退敌人。但像喀罗尼亚这样的例子,总是在无情嘲讽这些想当然的幼稚。
本都军队就如同所有的亚洲式帝国一样,拥有非常精锐的核心力量。
无论是具装骑兵还是铜盾军团,放在罗马人的高标准下,都是优秀的战术单位。但这并不能掩盖本都军队中,其他分队的战斗力羸弱。这些主力军在战役中的不给力,直接抵消了精锐部队的全部努力。低下的作战效能,并不会因为数量的堆砌,而有本质性的改观。
希腊与东方骑兵一直都是罗马人难以企及的
阿基劳斯作为将领,在策略与部署上也并无大过。
但他不得不带着一支极度臃肿的军队,在希腊乡间的小块山地内移动。士兵数目的庞大,对他的战略部署,起的也是反作用。巨大的后勤压力,不仅然他无法随心所欲。甚至在陷入真正的对峙后,反而不如人数较少的对手从容。当他被苏拉拖入决战后,依然用有限的精锐部队,打了对面一个措手不及。但总体性的落后与无能,靠他个人的才干,也是于事无补的。
喀罗尼亚战役后,他带着残存的精锐与大量二线部队,撤退到了靠近海岸的奥克美纳斯驻扎。米特拉达梯的下一批援军,已经赶到。继续占据数量优势的他,将在当地收获另一场风格截然不同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