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金融战”
1942年,苏南抗日根据地成立的首家银行——惠农银行旧址。资料图片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为残酷的封锁和“扫荡”,疯狂进行经济掠夺,大量伪币、法币和假币涌入根据地。这些行为造成金融秩序失控,极大影响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 *** 也不时制造军事摩擦,封锁限制根据地发展。1938年秋, ***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有计划地与敌人发行伪币及破坏法币的政策作斗争,允许被隔断区域设立地方银行,发行地方纸币。这期间,苏南抗日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中,与敌展开了激烈的没有硝烟的“金融战”。
一
1937年底,上海、南京沦陷后不久,苏南全境沦陷,工商业、农业、经济和金融业几近瘫痪。日军扶持傀儡政权,企图“以华治华”,对人民生活必需品进行严格配给,强行要求群众加入所谓的“消费合作社”。
1938年,苏南抗日根据地初建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是法币。日军将在沦陷区搜刮的大量法币抛向根据地,造成法币在根据地内贬值。汪伪 *** 建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大量发行和强制使用“中央储备银行券”。起初,法币还能与伪“中储券”等值流通。不久后,日本伪造大量法币,用以采购军需或者民用物品,恶意扰乱市场,以此拖垮根据地经济。
老百姓对法币愈加不信任,对伪“中储券”又深恶痛绝,民间流通货币一时紧缺。很多地方恢复了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进行交易,乡间常常用粮食、布、棉纱等实物来代替货币。
1941年4月,苏南第二行政区经济委员会发布《整理与取缔代币券并组织基金保管委员会暂行办法》,整顿金融,消除流弊,成立基金保管委员会,发行“江南商业货币券”。因为“江南券”有充足的准备基金保证,信誉高,受欢迎,成为根据地的主要辅币,逐渐将原有不良劣币清除出流通领域。然而,汪伪政权极力禁止“江南券”的发行和流通,要求收到后立即焚毁,不得藏匿。
二
1942年7月, *** 苏皖区党委在溧水县里佳山村召开扩大会议,提出成立惠农银行,发行“惠农币”,与伪“中储券”作斗争。
12月,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首家银行——惠农银行在丹阳县延陵镇正式成立。为提高惠农币信用,惠农银行以粮食和部分金银作保证。银行以“惠农”为宗旨,为支持农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躲避日伪军“扫荡”“清乡”“蚕食”,惠农银行印钞地点随时转移。惠农币发行后, *** 苏皖区党委及时出台规定,要求根据地辖区内的各市场交易必须使用惠农币结算;在各流通地区设立货物过境税收处,但凡涉税卡的地方,货物进出必须以惠农币缴税。为了方便群众兑换惠农币,在一些地方设置了兑换处。1943年3月,《苏南施政纲领》宣布:调整金融关系,坚决禁止伪币,保护法币,巩固惠农币之流通。惠农银行积极开展借贷业务,调配资金资源,调整金融关系,让根据地内经济交易活跃起来,抗日政权有了一定的财税来源。
至5月, *** 苏皖区党委根据敌我情况,作出《关于五、六两个月财经工作的紧急决定》:惠农币由财经机关定期收回,至于一元、五角惠农流通券仍然保持流通,但不得公开宣布,惠农银行名称仍然保留。10月,日伪军开始在茅山东部地区进行“清乡”。为应对南北夹击的险恶局面,新四军决定撤销惠农银行,用银元或实物兑换收回流通的惠农币。由于当时苏南抗战形势严峻,惠农银行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惠农币实际流通时间不到一年,发行量不足。但惠农银行为防御日本的金融掠夺和对敌货币斗争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同时,惠农银行发放农民贷款,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帮助,促进了江南地区减租减息工作的进行。
三
除了惠农银行外,苏南抗日根据地还成立了另一家银行——江南银行。1944年底,粟裕率军南下时,工作人员携带1000万江淮币同行。为使这批江淮币能在苏浙皖边根据地流通使用,工作人员在票面背后加印了“苏浙”二字。江淮币受到了苏南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信任。随着苏南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货币需求也日益增大,这1000万江淮币已远不够市场所需。重建银行、发行新币迫在眉睫。
1945年6月,江南银行成立,隶属苏浙行署财经处管辖。江南银行通过支持公营贸易、发放农贷、支付军政人员津贴、兑换伪币等渠道来发行江南币。江南币发行初期,苏南行署即发布公告,确立江南币作为唯一通行货币的法定地位。为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允许持有伪“中储券”的群众兑换江南币。
9月,苏浙军区党委和行署在紧急部署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北撤的同时,决定江南银行停发江南币,财经处用黄金及棉布、粮食、食盐等物资回收流通中的江南币。成立不到4个月的江南银行退出历史舞台。
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举措,有力抗击了日伪货币入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经济封锁,稳定了根据地市场。
责任编辑邵景院 实习编辑李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