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我们为什么要攀登珠峰?这是一场关乎领土 *** 的尊严之战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成立时间不足5年、队员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登山队就成功挑战了从北坡登顶珠峰。三名队员的这一次胜利登顶标志着人类完成了历史上之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2019年电影《攀登者》》前半段就叙述了中国人之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并成功登顶的故事历史原型。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科技、教育以及文化上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为什么要组织攀登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高度8844.43米,是为海拔世界之一高峰,被称为“连飞鸟也无法逾越的山峰”。1975年7月23日,我国精确测得高度。峰顶位于中国与尼泊尔的边界,南坡位于尼泊尔萨加玛塔专区,北坡位于中国 *** 自治区定日县,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珠穆朗玛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当地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着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版人民币十元的背面便是珠穆朗玛峰。
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里和尼泊尔籍的英国人丹增诺尔盖,终于站到了珠穆朗玛的顶端。他们举起悬挂着联合国、英国和尼泊尔国旗的冰镐互相留影,然后在雪地上挖了两个小洞,分别放进了一个小十字架和一包巧克力。在山顶上他们一共呆了15分钟,这个简短的仪式最终定格成一个永恒的经典——人类脚步终于踏上地球之巅——8848.13米处。
这件事被尼泊尔拿来进行政治炒作。因为尼泊尔当时是印度的附庸国,在印度撑腰下,尼泊尔开始在与中国的边境问题上做文章。
1960年周恩来总理乘专机抵达尼泊尔,在召开记者发布会的时候,有美国记者手里拿着两份地图,向周总理不怀好意地提问:
“我注意到中国和尼泊尔两国各自出版的地图中,关于珠穆朗玛峰这一段的画法很不一致,这次会谈中两国是否决定了珠峰的归属?尼泊尔是否同意将珠穆朗玛峰平分?”这个问法暗藏陷阱,因为他只给了“是”和“否”两个选择,如果顺着他的问法回答,无论怎么回答,大概率会被记者拿回去曲解,引起政治纠纷。但是周总理外交经验丰富,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本身,而是顺势打了个太极:“这座山峰把中国和尼泊尔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不是你们所说的把我们两国分开!”
在珠穆朗玛峰的问题上,中国尼泊尔开启了一场关乎领土 *** 的谈判。当时中国和尼泊尔分歧很大。当时中国提议以山为界,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泊尔和它背后的印度想独吞珠峰,他们嘲讽道:“你们中国人都没登上过珠峰顶端,凭什么说珠峰是你们的?”
这句话戳到了中国的软肋。新中国百废待兴,体育运动事业发展更是艰难而又缓慢。中国很早就有了攀登珠峰的想法,但因为条件太差,既没有登山人才,也没有登山设备,迟迟没有实施而已。
早在1955年,中国就专门派人去苏联学习登山技术。苏联专家在北京八大处组建了新中国之一个登山培训班,从各行各业选拔体能好的苗子进行集训。这之一批训练营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专业的登山队员,他们是伐木工人、煤炭工人、医生、教师等等。他们全是新手,一切都要从零学起。中国的登山装备也特别差,初创的中国登山队连一双像样的登山靴都没有。
为了攀登珠峰,中国专门在 *** 修了一条300公里的公路,向大本营输送物资。
原本我们的计划是中苏两国一起登珠峰,苏联负责提供登山设备和教练,中国负责后勤保障登顶珠峰,这也是最有把握的计划。
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准备与苏联一起攀登时,1958年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登山教练撤走了,登山队不来了,登山设备也没来。
贺龙元帅咽不下这口气,他站出来给登山队员们鼓劲说:“他们不干,我们自己干!登山设备生产不了先到国外去买,任何人也休想卡我们的脖子!中国人就是要争这口气!”
1959年,国内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援助,对经济都是沉重的打击。财政部竭尽所能,也只是给登山队挤出了70万美元的外汇购买登山装备。
中国登山队队长史占春带着翻译去瑞士采购设备时,恰好看到了2位身穿制服的亚裔。店员告诉他们说:“那2人是印度陆军登山队的采购人员,印度准备在1960年从南坡攀登珠峰!”史占春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回报,不久后,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印度这个时候抢着登山,意味着谁先登顶,谁在边境线谈判中就占据更多主动权。
这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可为了国家的荣誉和领土权益,为了实现人类从来没有过的壮举,为了打破英国人绝不可能实现的预言,去创造属于中国的历史。中国登山队在人员、技术和装备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先后发起了第三次向珠峰顶冲击,都因为气象原因失利了。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中国人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第四次攀登终于之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因为缺乏有效的证据,虽然当年的登顶队员在山顶留下了物证——五星红旗包裹的毛主席像,但是由于国外登山队始终没有发现这些物品,所以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并不承认中国的首次登顶。不过,登山队员在珠峰拣了9块石头,回来送给了毛主席,现在保存在历史博物馆,这是历史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