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专访秦涛:儒家伦理、法律与现代法治在《洞穴公案》中的交汇

中国历史4个月前 (08-05)360

《洞穴公案:中华法系的思想实验》近期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 通过14份精心构思的判词,展现了中华法系的深邃与独特,令人感到此书不啻一部极简版的中华法系思想史。

搜狐文化特约本书作者,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博士、教师秦涛,就儒家伦理与现代法治的关系展开深入交流。秦涛以其独到见解,为我们揭示了两者的深层联系及相互影响,引领我们一同探索法治精神的源远流长。

搜狐文化:在本书中,“洞穴”作为一个核心场景,是否承载着特定的隐喻意义?

秦涛:我这本书的“洞穴”是从《洞穴奇案》拿来的,没有什么特别的隐喻。但在西方思想史上,《理想国》中有经典的“洞穴之喻”,也是一个思想实验。不过在《洞穴奇案》与《洞穴公案》中,“洞穴”这个场景更多提供一种类似推理小说中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洞中人相对与外界隔绝,无法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资源,只能动用自己的思想资源来解决问题。“洞穴”提供了一个类似“实验室”这样的环境,可以保证“思想实验”的纯粹性。

搜狐文化:您在书中探讨了儒家思想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请问在儒家伦理主导的社会中,法律实践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秦涛:这个问题很大,没有办法一言以蔽之地回答。首先我们要区分“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思想流派的影响,以及“宗法伦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价值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区别。中国古代学习过儒家思想的人,毕竟是绝对少数。但受到宗法伦理支配的人,应该是绝对多数。在宗法社会中,人们不一定了解法律的规定,但会自觉依据日用而不知的宗法伦理来行事。如果宗法伦理与现行法律发生冲突,或宗法伦理存在内在矛盾,那就会形成一个疑难案件,由掌握儒家思想的官员予以裁判。

搜狐文化:您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有哪些元素对现代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秦涛:我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如果有,那也只是在“郢书燕说”的层面上碰巧发生的,具有高度的偶然性。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脱离特定语境的法律思想,不可能对另一个语境下的法治实践发生积极的作用。更不用说从中剥离出“元素”来“古为今用”了。《庄子》早就说过:在战国的鲁国,推行西周的制度,就好像在陆地上行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必须还原到各自的历史语境中获取理解。阅读、理解古代的思想,是为了拓展现代人的眼界,扩充现代人的心量,不是为了寻找什么祖传丸散、宫廷秘方。

搜狐文化:您在书中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 *** 应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您认为思想实验对于深入理解法律思想有何独特价值?

秦涛:实验是为了在一个相对纯净(也就相对极端)的环境中,考察特定要素的作用机制。法律上的思想实验是运用想象力创造极端环境,考察不同的价值与法律制度之间的作用机制。思想实验可以拓宽人们的认知边界,让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的人们“思想出轨”,突破现行法律的框架,进行狂野而严肃的思考。

搜狐文化:在《洞穴公案》中,您呈现了法律公正与公众情感之间的冲突。您认为,在现代法治实践中,如何平衡这两者,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同时兼顾公众的情感和接受度?

秦涛:我不清楚。我既不认为中国古代法的“思想实验”对“现代法治实践”有意义,这超越了本书的范围;也不认可现代法治实践需要在“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的同时,兼顾公众的情感和接受度”。违背“公众情感”的法律,很可能并不“公正”;妨碍“法律公正”的“公众情感”,很可能没有“兼顾”的必要。二者之间的冲突,绝非“平衡”所能解决。用“平衡”来强解,很可能导致“和稀泥”的结果,最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两败俱伤。更何况,“思想实验”很少追求“平衡”,而更多探索“极端”。本书没有能力平衡二者的关系,这应当是法律实务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秦涛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博士、教师,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专家。研究领域为秦汉法制史、中国法律史学史。已出版学术专著《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等三种、普及读物《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秦亡汉兴九十年》等七种。

文/袁立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8/603982.html

“专访秦涛:儒家伦理、法律与现代法治在《洞穴公案》中的交汇” 的相关文章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不行吗 历史上有人试验过吗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不行吗 历史上有人试验过吗

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可行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子午谷奇谋”是三国时期一次大胆的军事构想,由于当时并未实施,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支持的人说,“兵者,诡道也”,如果诸葛亮当时采用此计,那么蜀汉的命运将被改写;反对的人说,此计风险太大,几乎等同于直接送命。1400年后,...

正史中华佗是怎么死的?与曹操有何联系

正史中华佗是怎么死的?与曹操有何联系

说起曹操这个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时期,是一段风云诡谲、荡气回肠的历史时期。那段岁月,不仅仅有最热血的男儿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也还有身有所长者在庙堂之外留下诸多传奇,前者如曹操,后者如华佗。说起这两个人,颇有渊源。众所周知,...

胡威:曹魏征东将军胡质之子,以廉洁慎重而闻名于世

胡威:曹魏征东将军胡质之子,以廉洁慎重而闻名于世

胡威(?—280年),字伯武(又作伯虎 ),一名貔,淮南寿春人。曹魏至西晋时期名臣,曹魏征东将军胡质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与父亲都以廉洁慎重而闻名于世。历任侍御史、安丰太守等职。后升为徐州刺史,在任上,勤于习政,使教化之风盛行一...

同样都是秦国的功臣 三人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同样都是秦国的功臣 三人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都是秦国功臣,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张仪为何能全身而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商鞅、白起、张仪三个人对于秦国而言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但是三人命运各不相同,只有张仪能够全身而退这是有原因的。变法者必不善其身商鞅是变法者,变法就涉及利益重新分配,得罪...

李善长被处死时,为何不拿出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

李善长被处死时,为何不拿出朱元璋赐给自己的免死金牌?

明代,朱元璋效法了前朝,并给了下属大臣们很多金券和铁券。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一天,明朝开国第一功臣、77岁高龄的李善长,及其全家70余口,纷纷人头落地!至今仍令人惊骇。李善长,是明朝开国丞相,朱元璋的股肱重臣,被誉为“明朝开国第...

乾隆为何会退位?是被逼迫的吗?

乾隆为何会退位?是被逼迫的吗?

乾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乾隆皇帝四十三年的时候,乾隆皇帝曾在圣旨中说:“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第此意向未宣示,众亦不能深悉也。”乾隆这个...

历史上南明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朱由崧为何会被推上帝位?

历史上南明是如何被建立起来的?朱由崧为何会被推上帝位?

弘光帝朱由崧,南明首位皇帝,是明季政治舞台上一位昙花一现的人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死国,北都沦陷,消息传到南京后,各方大为震惊,然而天子蒙凶,事关重大,不可不察。四月二十五日,崇祯死讯最终确认,“壬午北信报确,史可法约南京诸大臣出议...

施琅是什么人?他最后是什么下场?

施琅是什么人?他最后是什么下场?

施琅,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末清初的时候,施琅在反清和降清之间反复不断。最后因为收复台湾有功,而被封为靖海侯。那么,施琅为什么会反复不断呢?他那样做,清朝稳定局势以后,是怎么对待他的后人的呢?客观来说,施琅的反复无常,实际上很多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