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皇帝火烧庆功楼,刘伯温送徐达的八个字,助他逃出生天?
引言:
洪武年间,南京城内一座巍峨的庆功楼拔地而起,朱元璋为表彰开国功臣特意建造。然而,这座楼宇却暗藏杀机。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朱皇帝设宴款待功臣,酒酣耳热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了整座庆功楼。烈焰中,众多开国功臣命丧黄泉,唯有徐达幸免于难。究竟是何种机缘,让徐达在这场浩劫中逃出生天?又是谁的八字箴言,成为了徐达绝处逢生的关键?这一切,都要从刘伯温的一番告别赠言说起。
草莽英雄,开国功臣
朱元璋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草根逆袭的传奇。这位日后的开国皇帝,出身可谓卑微到了极点。他家里穷得叮当响,连口饭都吃不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可是什么活都干过。他给地主家放过牛,当过和尚,还讨过饭。这日子过得,真是连狗都不如。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朱元璋遇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投靠了郭子兴的军队。在这里,朱元璋终于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他从一个小兵开始,慢慢积累实力,最后成了郭子兴的女婿。
朱元璋可不是个安分的主。他野心勃勃,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于是,他开始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势力。很快,他就成了一方诸侯。
接下来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武侠小说。朱元璋先是打败了陈友谅,又击溃了张士诚。这两个家伙,可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枭雄。朱元璋能把他们都收拾了,可见其本事不小。
最后,朱元璋一鼓作气,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是披荆斩棘,九死一生。
但是,朱元璋的成功,并非他一个人的功劳。在他身边,聚集了一群能文能武的人才。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和李文忠,这些人可都是不得了的角色。
刘伯温是个智囊,出谋划策无人能及。李善长精通政务,是个治国能手。徐达和常遇春则是百战百胜的名将,打仗的本事一流。李文忠虽然年轻,但也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这些人在朱元璋创业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他们的帮助,朱元璋想要建立大明,恐怕难度要大得多。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按照惯例,开始论功行赏。徐达、李善长和李文忠等六个人,因为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公爵。汤和、花云和傅友德等二十八人,则被封为侯爵。
这些功臣们,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悄逼近。
朱元璋在南京鼓楼岗建造了一座功臣楼。表面上看,这是为了表彰功臣们的丰功伟绩。但实际上,朱元璋的心思可没那么单纯。
他对这些功臣们,心里总是有些疙瘩。这些人手握重兵,威望极高。万一哪天起了异心,那可就麻烦大了。所以,朱元璋打算在这座功臣楼里,一次性解决所有的隐患。
功臣们看到皇帝如此重情重义,自然是感激涕零。他们哪里知道,这座看似荣耀的功臣楼,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坟墓。
在这些功臣中,只有一个人看出了事情的端倪。这个人就是刘伯温。他一向眼光独到,这次也不例外。刘伯温知道,留在朝中已经不安全了。
于是,他以年老体衰为由,向朱元璋请辞。朱元璋虽然挽留,但刘伯温去意已决。最后,朱元璋只好准了他回乡的请求。
就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而刘伯温的离去,则成了这场戏的序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伯温预警,八字箴言
刘伯温这个人,可真是个人精。他早就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知道留在朝中迟早要出事。但他可不是那种只顾自己的人。
临行前,刘伯温特意去了趟徐达府上。这两人可是老交情了,一起打天下的情谊,那是相当深厚。
徐达看到刘伯温要走,心里头可不是滋味。他觉得好不容易熬出头了,正该享福的时候,刘伯温怎么就要走呢?这不是傻了吗?
刘伯温听了徐达的话,心里一阵苦笑。他知道,徐达还没看清楚局势。于是,他语重心长地对徐达说:&34;
这话可把徐达给吓着了。他知道刘伯温是个神算子,说的话向来不会错。徐达急忙问道:&34;
刘伯温听了,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说:&34;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深意。徐达听了,若有所思。
刘伯温走后不久,徐达就接到了一道圣旨。圣旨上说,皇上要在新建的庆功楼上设宴,让他明天务必到场。徐达听了,心里咯噔一下。
他赶紧问传旨的太监,都请了些什么人。太监回答说,全是功勋,没有别人。这下,徐达更觉得不对劲了。
第二天,徐达和其他功臣们如约来到了庆功楼。朱元璋一见到大家,就笑呵呵地说:&34;
听了这话,其他功臣们都放松了下来,有的甚至开始大口喝酒。但徐达却一直提心吊胆的,眼睛死死盯着朱元璋,生怕错过什么细节。
酒宴正到兴头上,朱元璋突然捂着肚子站了起来。他说:&34;说完,他就转身下楼去了。
徐达见状,心里一惊。他想起了刘伯温临走时说的那八个字,立马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他急忙站起来,跟着朱元璋下了楼。
朱元璋看到徐达跟了出来,有些意外。他问道:&34;徐达赶紧回答:&34;朱元璋听了,连忙说:&34;
徐达听出了朱元璋话里的冷漠,心里一阵难过。他突然抱住朱元璋的腿,痛哭起来。这一下可把朱元璋给整懵了。
朱元璋心里暗暗着急,生怕徐达的哭声引起楼上其他人的注意。要是那样的话,他的计划可就全泡汤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赶紧对徐达说:&34;说完,他就拉着徐达往前走。两人刚走出几百步,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巨响。
徐达回头一看,只见庆功楼已经变成了一片火海。瓦片飞舞,砖块四溅,整座楼都被大火吞噬了。楼里的那些功臣,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徐达这才明白,他刚刚逃过了一劫。要不是刘伯温临走时的那八个字,他现在恐怕已经和其他人一样,葬身火海了。
就这样,徐达凭借刘伯温的八字箴言,成功逃过了这场浩劫。这件事之后,朱元璋对徐达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但这都是后话了。
暗地博弈,亲疏有别
朱元璋这个人,可真是个人精。他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其实心里头早就打起了小算盘。那场大火之后,朱元璋对徐达的态度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朱元璋对徐达更加信任了。他觉得,这家伙能在关键时刻跟着自己,说明还是忠心耿耿的。但另一方面,朱元璋心里也有些不痛快。他总觉得,徐达这么做,是不是早就知道些什么。
就这样,朱元璋对徐达的态度变得微妙起来。有时候,他会给徐达一些特殊待遇。比如说,允许徐达在朝会上坐着说话,这可是天大的恩典。
可有时候,朱元璋又会对徐达冷眼相待。他会故意不理睬徐达,或者说些冷嘲热讽的话。这搞得徐达心里七上八下的,总是提心吊胆。
朱元璋这么做,其实是在试探徐达。他想看看,徐达到底是不是真的忠心。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皇帝的疑心病可是很重的。
徐达可不是傻子,他早就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于是,他开始更加小心谨慎地行事。每次朝会,徐达都会提前到场,站在最前面。他的眼睛总是紧盯着朱元璋,生怕错过皇帝的任何一个眼神。
不仅如此,徐达还经常主动请缨,去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比如说,有次朱元璋想修建一座新的宫殿,徐达二话不说就自告奋勇地去监工了。这活儿累死累活的,但徐达却干得热火朝天。
朱元璋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些感动。他觉得,徐达这家伙虽然有时候让人捉摸不透,但确实是个可用之才。于是,朱元璋开始慢慢地重用徐达。
有一次,朱元璋突然召见徐达。徐达心里一紧,不知道又要出什么事。没想到,朱元璋却是笑眯眯地说:&34;
徐达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这可是个立功的好机会啊!他二话不说,立马就跪下谢恩。朱元璋见状,心里也很满意。他觉得,徐达这家伙,还是懂得感恩的。
就这样,徐达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一仗,徐达打得漂亮。他不仅平定了叛乱,还收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朱元璋听说后,龙颜大悦。
徐达凯旋而归的那天,朱元璋亲自到城门口迎接。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啊!朱元璋还特意赐给徐达一件御用的龙袍,这在当时可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朱元璋对徐达的态度还是时冷时热。有时候,他会对徐达嘘寒问暖,关心备至。但有时候,他又会对徐达冷言冷语,甚至当众训斥。
徐达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他知道,这就是皇帝的性格。只要自己一心为国,就不怕皇帝的猜忌。于是,徐达继续兢兢业业地工作,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有一次,朱元璋突然问徐达:&34;徐达想了想,回答道:&34;朱元璋听了,哈哈大笑。他说:&34;
就这样,朱元璋和徐达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朱元璋虽然对徐达有所怀疑,但还是离不开他。而徐达呢,也知道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朱元璋手里。
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朱元璋驾崩。在朱元璋临终前,他还特意叮嘱太子要善待徐达。可见,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朱元璋对徐达的态度,依然是亲疏有别。
徐达最终平安度过了朱元璋的时代,成为了明朝开国元勋中为数不多的善终者。这不得不说,是他的一种本事。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刘伯温那八个字的箴言。
功成身退,智者善终
徐达这辈子,可谓是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他从一个普通的小兵,一步步爬到了开国元勋的位置。这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朱元璋驾崩后,朱标继位。徐达本以为,自己这把老骨头终于可以歇歇了。谁知道,朱标对他反而更加倚重。朱标经常找徐达商议国事,有时候甚至半夜三更都把徐达叫到宫里去。
徐达心里明白,这是朱标在向他示好。但他也知道,这种好处不能贪得无厌。于是,徐达开始有意识地淡化自己的存在感。
他开始推荐一些年轻有为的官员,让他们去处理一些重要的事务。徐达自己呢,则慢慢退居幕后,只在关键时刻出面。这一招,可谓是高明至极。
朱标对徐达的这种做法很是赞赏。他觉得,徐达这个老臣,不仅忠心耿耿,而且还懂得适可而止。这让朱标对徐达更加信任。
有一次,朱标问徐达:&34;徐达想了想,回答道:&34;朱标听了,连连点头。
徐达的这番话,可不是随口说说的。他是看出了朱标性格中的弱点。朱标虽然聪明,但有些优柔寡断。徐达就是想提醒他,要坚定自己的立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达渐渐淡出了朝廷的核心圈子。但他并没有完全退休,而是经常在家里接待各路官员。这些官员来找徐达,有的是请教问题,有的是寻求支持。
徐达对这些人,来者不拒。但他从不轻易表态,更不会随意许诺。他只是耐心地听,然后给出一些模棱两可的建议。这种做法,让徐达在朝廷中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朱标对徐达的这种做法很是欣赏。他觉得,徐达这个老臣,不仅没有恃宠而骄,反而越发谨慎了。这让朱标对徐达更加放心。
就在everyone都以为徐达会这样安度晚年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朱标突然病倒了,而且病情危急。朝廷一下子乱作一团。
这时候,徐达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坚持要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徐达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力挽狂澜。
朱标最终还是驾崩了。在他临终前,特意叮嘱朱允炆要善待徐达。朱允炆继位后,果然对徐达礼遇有加。他甚至想让徐达来辅政。
但是,徐达却婉言谢绝了。他说:&34;
朱允炆听了,心里很是感动。他觉得,徐达这个老臣,不仅忠心耿耿,而且还懂得适可而止。这让朱允炆对徐达更加敬重。
就这样,徐达慢慢退出了朝廷的中心。他开始过起了悠闲的退休生活。每天读读书,写写字,陪陪家人,日子过得好不惬意。
有一天,朱允炆突然来到徐达家里。他问徐达:&34;徐达想了想,回答道:&34;
朱允炆听了,若有所思。他知道,徐达这是在提醒他要坚持自己的路线。朱允炆对徐达的这种智慧,由衷地感到敬佩。
就这样,徐达在朱允炆的统治下,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没有像其他开国功臣那样,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反而,徐达是在家中安详地离世的。
徐达去世的消息传到宫里,朱允炆亲自到徐达家中吊唁。他还下令,要给徐达举行国葬。这种待遇,在当时可是绝无仅有的。
人们都说,徐达这一生,可谓是精彩绝伦。他不仅在朱元璋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更在朱标和朱允炆时期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刘伯温那八个字的箴言。&34;,这八个字,成为了徐达一生的座右铭。也正是凭借着这八个字,徐达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朝廷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徐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都说,徐达不愧是明朝开国功臣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有过人的才干,更有难得的政治智慧。这种智慧,让他在动荡的局势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徐达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政治教科书。他的经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至今仍在影响着无数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