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与《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
各位看官朋友们,咱们今天要聊的内容可精彩了,不过在您沉浸于文章之前,记得先给小编点个“关注”哦!
今日话题:《万历十五年》与《明朝那些事儿》,哪个更真实客观?
看《那些事》感觉是明朝的繁盛与各种合理牛叉,看《十五年》则是明朝制度上的注定失败。 《那些事》给我们讲的故事有吹牛吗,《十五年》的分析又能解释《那些事》给我们描述的那个繁盛合理的大明最终灭亡的背后原因吗?
下面是网友分享的精彩评论,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这篇回答是我见过对这两本书和两位作者最公允的评价。太多的所谓历史专家在那不知所云,好为人师,其实历史的表述就应该像这两位这样,娓娓道来,不加太多的倾向,有的是自己的观点,留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你有所得不是作者教给你的,是你自己读完书自己的理解。
黄仁宇写的不仅仅是明朝,而是解剖整个中国社会的弱点,“用道德代替技术”,从古到今,过去是那样,现在也是那样。我们当然期望,未来可以走出一条新路。
明朝出之一版的时候我就买下了,那时好像是一套近200元,工资不高我也毫不犹豫,因为太喜欢了。一口气读完,然后又推荐给周围的朋友。买的那套书被朋友借去了,便如黄鹤一般,一去不复返,至今都觉得遗憾。读当年明月的明朝,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历史还能这样写啊。见惯一本正经的写历史的书,看到明朝之后耳目一新。在我看来,当年明月更大的贡献就是那种幽默有趣的写法。
明事更大程度上是一部科普类传记体通俗书籍,万历十五更大程度上是一本相对专业类社科性论文,关注的点不同,探讨的内容也有差异,前者主要关注表象,突显人物,兼有社会分析,后者主要关注社会构成,突显社会变化,以人物为纲,再加上成书年代,作者经历,宣传氛围,传播范围不一,可以相互补充着更全面了解一下明史。
这书看得很晚,去年才读,文字小说、有声小说交叉进行,废寝忘食的看、听,很过瘾,很励志。或许全文有很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显得不够客观,但作者的观点和文字确能打动人、取得共鸣,起了好几次鸡皮疙瘩。个人对“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印象深刻,引发思考。去读《三国志》的人有限,而愿意读《三国演义》的人很多。人说“以史为鉴”、“读书使人明智”等等,前提是愿意去读。《明朝那些事》成功把读明史的门槛降低了,把读明史的趣味增加了,降低了专业性,对于大众而言,这么做很好。
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感觉作者是就着已知的历史结局来找论据。已知的结局:明朝快完了。论点论据,一步步展开,变成:明朝实际亡于万历。万历朝问题很多,政治,军事,文化都有问题,都不行了。当时就觉得这书写的有点道理,但是读的很不畅快。而且通篇读写来,会有盛世危言的感受,会联想到现实社会,觉得现在也是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完美,是不是也快完蛋了。现在想来,的确是作者力有不逮,文章篇幅太短,立意出发点有些片面。如果从正反两面详细论述,可能更有说服力。
非常认同您的观点。《万历十五年》我认真看过2遍,因为我读之一遍的时候有些失望,觉得黄先生说得有失偏颇。但是认真看完第二遍后,我认为黄先生是有意而为之。作为后辈,大胆说一句,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被西方史学家过誉了。可能是因为西方社会对我们的了解实在太少,而且很难理解我们的哲学观。
不知看到这里的看官您们对此事怎么看?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最后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点赞评论关注!感谢各位看官的支持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