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周总理崂山遇险,11名警卫牺牲替身被刺20余刀,凶手身份令人意外

中国历史1个月前 (08-16)160

“崂山遇险,仅剩四人。”

照片背面赫然写着这八个字。

工作人员在查看周总理遗物时,发现口袋里有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他与孔石泉等四位同志的合影。

邓颖超看到这张照片后,泪如雨下,一只手颤抖着缓缓地抚过照片,然后双手轻轻地把它捧在胸口。

周总理社交广泛,一生与人合影无数,为何会把一张与革命同志的合影放在贴身衣兜里,直到去世还留在身边?

究竟总理遭遇了什么让他在照片背面写下这八个字?机智勇敢、待人亲切和蔼的总理身边警卫数名,戒备森严,是什么人胆敢对总理下此狠手?

种种谜团还要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发展说起。

政治形势错综复杂

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前,日本爆发经济危机,1931年矛盾激化达到顶点。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把魔爪伸向中国。

先是在东北蓄意制造“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后又发动侵占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情绪。

*** 率先提出“发展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的抗日主张。

各地大学生纷纷 *** *** ,成立抗日团体,要求 *** 停止内战,出战抗日。1932年,为支援19路军抗战,学生们又到南京 *** *** 。

海外华侨也紧随其后,多次致电 *** 要求停止内战,统一抗日。蒋介石迫于人民的压力,只好宣称他要北上抗日。

1935年日本军故意挑起“察东事件”和“河北事变”,通过《何梅协定》控制冀察两省。

紧接着日本加紧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

日本疯狂侵华的野心逐渐暴露起来,此时的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人要想生存必须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 内部的爱国将领也主张抗日,他们毫不犹豫地冲破蒋介石的禁令,举起抗日的大旗:

26路军的董镇堂、赵博生率领军队进行起义,并加入红军队伍;蔡廷锴在上海率领19路军抗战;冯玉祥、吉鸿昌在察哈尔抗战等。

而张学良、杨虎城也于1936年12月在临潼“兵谏”蒋介石,发起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关国家存亡, *** 代表首先站出来,担起一致抗日的重任,毛主席做出让步,和 *** 代表蒋介石进行谈判。

能否停止内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完全取决于此次谈判。

其实早在西安事变期间,周总理曾在南京和蒋介石本人接触,明确表示:只要蒋介石抗日, *** 就拥护他为全国领袖,号召全国拥护国民 *** 。

蒋介石看到 *** 为抗日做出的诚意,迫于外界的压力,他表面上做出同意抗日的决定,但内心还是没有完全放弃“军事剿共的念头”。

蒋介石背地里不断联络辖区内的土匪,观察 *** 的行动,企图暗中袭击 *** 领导人,希望以此来阻止国共合作

1937年3月,周总理与蒋介石在杭州和庐山,针对两党关系问题、红军改编问题以及陕甘宁边区 *** 等问题进行谈判。

双方对陕甘宁边区 *** 问题,意见分歧很大。蒋介石以“延安保卫局局长吴台亮成立剿匪队,破坏统一战线”为由,拒绝谈判。

延安之所以成立剿匪队,是因为陕甘宁交界处土匪长期欺压当地老百姓,群众意见很大,延安保卫局为安定民心而成立的剿匪队。

周总理崂山遇险

基于3月份谈判的严重分歧,党中央派周总理再次去南京同蒋介石进行谈判。此次谈判意义重大,毛主席叮嘱周总理一定要足够警惕。

他还特批三辆更先进的卡车,带足枪支弹药,派出一个精英排,共计25人陪同周总理前往南京。

一同前行的人员有:副参谋张云逸、参谋孔石泉、副官陈友才和机要员曾洪才、副长排陈国桥,这些人员都是颇有战斗力的强兵干将。

从延安到西安的行程,要经过甘泉、富县、黄陵、铜川、富平等一些山地。山路崎岖,地势险要,特别是延安到甘泉这一带的崂山,尤为险峻。

崂山是陕北黄龙山的余脉,这里地势险要,自古就是用兵作战的首选之地。

近代有清兵进剿 *** 起义时,在此地遭遇袭击,留下千人大墓。今有红十五军歼灭东北军两个团的记录。

卡车驶进山区,周总理坐在卡车副驾驶座位上,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路两边的风景。张云逸、陈国桥、陈友才等人则坐在后排关注着周边环境的变化。

突然,正前方响起枪声,紧接着左边也相继有子弹射过来。

子弹接二连三地向卡车飞来,周总理料到这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地偷袭,

立即观察周围地形。

他发现左边池塘连接着沿湫山,右边小树林尽头是蜿蜒起伏的丘陵,前面的大坝制高点上有一座山神庙。

于是他对司机老李说:“快把油门踩到底,能跑多快就跑多快,快速通过,尽快摆脱敌人袭击。”

话音刚落,司机老李就被击中身体,一下子倒在卡车的方向盘上。紧接着密如雨点般的子弹打在卡车上,轮胎都被击破。

形势十分危急,车上的战士奋起还击,周总理则趁机跳下车,同时喊道:“赶快下车。”

张云逸等人听到周总理话后,迅速跳下车。副官陈友才带领士兵掩护周总理转移,而陈国桥指挥特务队阻击敌人。

就在陈友才带人掩护周总理准备转移时,一颗子弹飞驰而来,不偏不倚地落在他的左大腿上,陈友才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他看自己不能行走,就对张云逸说:“快点带人掩护周总理转移,我带着其他战士还击。”

说完,陈友才忍着剧痛把自己暴露在最显眼处,如此以来,敌人前方、左方的兵力全都集中到这里来。

敌人为什么会对陈友才格外注意呢?原来陈友才早就料到此行危险性很大,临行前和周总理换了衣服,假扮周总理。

在陈友才与敌人作战之际,张云逸便带领警卫一同护送周总理,从右侧小树林突围。一进入小树林,敌人的子弹就胡乱飞来。

周总理和掩护人员一起翻过小树林后,发现枪声渐渐消失,他们徒步走了五十多里路,才顺利到达三十里铺。

在掩护过程中,张云逸的手被擦破,孔石泉的衣领被打穿一个洞。幸运的是在这些强将的掩护下,周总理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替身英勇就义

就在周总理和随身掩护的几位同志,终于抵达到安全地带时,陈友才这边却遭遇到敌人的疯狂袭击。

他因头戴礼帽,身穿西服而引起敌人的注意。敌军误认为他就是个“大人物”,于是朝他连射六枪,然后又在身体上连刺20余刀。

陈友才倒下后,陈国桥带领士兵继续奋起抵抗。虽然我军个个都是强将,但是敌人在暗处,将士们有力使不上,一个个相继中枪倒下。

陈国桥看着地上牺牲的战士们,心如刀割,他让曹鸿都赶快带人先撤,自己留在这儿和敌军周旋。

曹鸿都不忍离开,陈国桥上前揪住曹鸿都的衣领吼道:“不是要你逃命,我是让你去保护副主席!”

曹鸿都眼含热泪地看了看陈国桥,然后带着五六个人去追周总理,一路上枪火不断,等他追到周总理时,只剩下他一人。

面对如此惨重的牺牲,周总理、张云逸、孔石泉、曹鸿都一起来到保卫局检查站,迅速将情况报告给延安。

毛主席命令警卫团团长黄霖迅速前来救援。临行前,他

对黄霖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无论如何都要把周副主席救回来。”

黄霖接到命令,快速来到检查站,看到周总理毫发无损,心里长出一口气。

周总理一看到黄霖,立即布置分工。他派张云逸和检查站长带兵前去营救阻击敌人的同志。

可惜,一切都已来不及了。当张云逸一行火速来到沿湫山,敌人已经撤离了。

11名警卫壮烈牺牲,其中陈友才身中六枪,全身还被敌人连刺二十余刀,牺牲前还保持着还击的姿势。他们检查带来的物品,发现只少两个箱子

张云逸召集战士安置好牺牲的同志,焚烧掉全部文件,把陈友才身下一张刺了二十多个刀孔的血毯子带回到延安。

周总理看到带孔的血毯子,泪流满面,他哽咽地说道:“友才是为我而死的,我永远也不能忘记他。”

陈友才为何要装扮成周总理,替周总理英勇献出生命呢?

原来之前周陈两人关系就非同一般,生死之交的情谊起源于那次躲避敌机的事件。

有一次,周总理发现头发长了,去找陈友才帮他理发。刚理完发,陈友才收拾理发工具时,屋外发出飞机的嗡鸣声和房屋爆炸的声音。

陈友才隔着窗户往外看,见敌机正飞向这间屋子。他转身就喊:“副主席,快到隐蔽所躲藏。”

周总理一把抓住陈友才,说:“快,跟我一起去。”

走进隐蔽所,里面空间太小,陈友才担心周总理活动不方便,就转身往理发屋走,周总理又把他拉回来,自己堵住门口不让他出去。

这时,理发屋“轰隆”一声倒掉,陈友才看看倒塌的理发屋,又看看周总理,瞬间泪如泉涌。周总理告诉他,“红小鬼”不许哭呦!

自此时起,陈友才就在心里默默许诺,副主席救了我一命,若他日副主席出现危险,我陈友才必挺身而出,以死相救。

后来周总理身边缺保镖,因陈友才作战勇敢、机智有谋,就被调到周总理身边做副官。

此次周总理去谈判,陈有才料到路上一定有风险。

没想到这次真的被他言中了。

剿匪除害

陈友才等11位同志壮烈牺牲后, *** 中央命令延安保卫局局长吴台亮严查此事背后的真凶。

吴台亮潜入民间,经了解得知:在延安与宜川、甘泉交界处的金盆湾、临镇一带活动着明暗两支土匪军。

一支是活动在明处,以李青伍为首土匪,靠长期抢夺财物生活。另一支是躲在暗处的土匪军,头目是大土豪姬延寿,他带领80多名手下欺压当地群众。

姬延寿的幕后操纵者是 *** 甘泉县党委,并且与西安的省党部有直接联系。

吴台亮了解这些情况后,他让保侦察部部长谢滋群抓捕这两支土匪军。

谢滋群接到任务后,立刻派侦查员张丕谋、李树标两人妆扮成小贩,到临镇、金盆湾一带侦察土匪军的活动。

通过走访街头邻居,张丕谋立即锁定李青伍,并迅速将其抓获。

面对审讯,一开始李青伍就是闭口不答。谢滋群便想方设法干扰他睡觉,多次在他沉睡之际拉出来审问,最终李青伍情绪崩溃,承认崂山事件就是他带人干的。

原来李青伍派探子冯长斗,在延安南门打探延安的商旅信息,周总理出行前,三辆卡车停在南门外待命,冯长斗发现后就报告给李青伍。

李青伍听到有三辆崭新的卡车出动,又有二十多人护送,他误以为携带有贵重财物,就带领一帮弟兄在崂山埋伏,准备偷袭发个大财。

战斗打响后,李青伍就在横坝的土神庙里指挥,看到从车上下来穿西服的陈友才,认定这个人是个大官。

于是,李青伍就命令所有火力集中到这个人身上,连射六枪,发发致命。看到人倒地后担心不死,又在其身上连刺27刀。

陈友才死后,土匪搜身时发现一张印有周总理的名片,土匪才发觉不妙,连忙对三辆卡车搜查,发现卡车里只有两个大箱子。他以为里面是黄金或者大烟,就让手下抬着两个大箱子逃离现场。

土匪们跑到十里路看无人追击,打开箱子准备分赃,哪知里面全是文件。李青伍自知惹上麻烦,就偷偷藏起来,没想到自己最后还是被抓住。

而根据李青伍的口供,剿匪队很快找到姬延寿的落脚点,并将其抓获。就这样,两派土匪被端掉老窝。

为告慰亡灵,就在陈友才安葬的延安宝塔附近,对李青伍和姬延寿实施枪毙。

而在崂山遭袭事件中,陈友才等11位同志用生命解救出周总理,保证国共合作谈判的正常进行,为建立统一抗日战线做出巨大贡献。

周总理为纪念陈友才,他把一张遭遇突袭后仅剩四人的合影放在贴身衣兜,珍藏一生。

他时不时拿出照片,喃喃自语,像是和陈友才分享经历的一切。周总理永远将照片带在身边,好像陈友才从来没有离开过。

相互救过对方生命的人,生在一起,死也不分离

。这也许就是生死之交最完美的诠释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8/605170.html

“周总理崂山遇险,11名警卫牺牲替身被刺20余刀,凶手身份令人意外” 的相关文章

宋徽宗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有哪些作为?

宋徽宗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有哪些作为?

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6年在位。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初,身体一向不怎么好的宋哲宗病逝,他的弟弟赵佶在向太后(宋神宗之妻,所生之子早夭)的力主下,成为新的皇帝,即宋徽宗。宋徽宗是后来导致宋朝失去半壁江山的罪魁祸首之一,“靖康之变”的最主...

孟达有什么本事,让曹操如此重用他呢?

孟达有什么本事,让曹操如此重用他呢?

历史上的孟达和吕布一样反复无常,那么他有什么本事,让曹操如此重用他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首先,孟达(?-228),字子度,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扶风郡郿人。在东汉末年,孟达原本是益州牧刘璋的部下,刘备来到益州后,孟达背叛刘璋,归...

刘焉:东汉末年宗室、军阀,入主益州,担任益州牧

刘焉:东汉末年宗室、军阀,入主益州,担任益州牧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县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焉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因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婪成...

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 蜀汉为什么要一直北伐

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 蜀汉为什么要一直北伐

对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为何蜀国要不停的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228年起,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其中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广为流传的“六出祁山”,其实包括了一次魏军主动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迎战,但双方并未交战,后世概而言之,说成“六出祁山”。诸葛亮...

隆科多帮助雍正上位有功 雍正后面为何着急除掉他

隆科多帮助雍正上位有功 雍正后面为何着急除掉他

对隆科多帮雍正登基,为何仅仅4年就被除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帮助雍正顺利登基的,一共有三位功臣,分别是陕甘总督年羹尧、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及十三阿哥胤祥。这三个人中年羹尧是封疆大吏,主持西北地区的民政军务,实力颇大。而隆科多手握九门兵马,是北京城的实权人物,不可小...

濡须口之战甘宁率一百骑劫曹营时,许褚在哪?

濡须口之战甘宁率一百骑劫曹营时,许褚在哪?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与孙权爆发濡须口之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曹操和孙权在濡须口交战,先锋张辽和凌统大战五十合回合,不分胜败,甘宁见凌统出了风头,也想立功,于是,向孙权建议只带领一百人偷袭曹营,孙权为了挫曹操士气,同意了。于是,当天夜里,甘宁带着一百个骑兵,突...

后世是如何评价谯周的?有什么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谯周的?有什么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谯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儒学家、史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年丧父,少读典籍,精研六经,颇晓天文,成为蜀地大儒之一,门下有陈寿、罗宪等学生。诸葛亮担任益州牧时,授劝学从事。诸葛亮死后,不顾朝令,前往奔丧。...

后世对张温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对张温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