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读者来稿:塞拉西在战斗 - 一份民国杂志视野中的意阿战争

中国历史3个月前 (08-30)250

摘要:《东方杂志》是民国时期著名反帝爱国刊物,其对1935—1936年间的意阿战争进行了深入报道,其情感鲜明地构建了战争双方的不同形象,即阿比西尼亚的英勇不屈与意、英、法等国的残暴罪恶。

由此进一步表达对弱小民族抗击帝国主义的同情支持以及帝国主义集团的罪恶本质的批判,并将之作为一种回归中国本国反帝斗争的儆戒,进而以其惯用的隐晦和寓言式的手法,阐发其对当时中国 *** 消极抗日的不满以及对中国人民坚持抗击日本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支持鼓励。

1935年10月3日到1936年5月9日的意阿战争是意大利法西斯发动的意图吞并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一次大规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作为当时中国最为流行的杂志之一,《东方杂志》(Eastern Miscellany)也对这一战进行了持续关注,该刊物作为史学性和文学性兼具的舆论平台,从多个角度对意阿战争进行持续关注并不乏鞭辟入里的思考研究。

当前学界从宏观的政治、军事和思想角度研究意阿战争已有部分成果,但仍较少从当时国内文化界和出版界出发研究意阿战争。

本文立足《东方杂志》中丰富的报道材料,分析其对于这场战争两方的形象的不同塑造,并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反帝背景和《东方杂志》自身杂志定位相结合,厘清《东方杂志》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看法,进而探讨《东方杂志》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所思所想以及在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时的努力与使命担当。

一、阿比西尼亚抗意斗争的情感化与史诗化

在意阿战争中,阿比西尼亚作为被意大利侵略的一方受到了《东方杂志》的同情。在其对这场战争的相关报道中,一向推崇科学理性的《东方杂志》对阿比西尼亚的抗争常施以一种“大卫对抗哥利亚”式的“光环”,将本应严肃对待的政治军事主题的报道浸入在一种略带文学性的气氛之中,令其抗争充满了情感与史诗的意味。

具体而言,《东方杂志》在对阿比西尼亚的抗意斗争的报道中主要用两种途径来对这场抗争注入情感,首先是对阿国领导集体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包括对海尔塞拉西皇帝个人英勇抗争的以及诸将军能征善战的角色刻画。其次是对阿国军民体现出的顽强不屈的国家意志的呈现。

(一)被英雄化的阿国领导阶层

阿比西尼亚作为19世纪末才统一的国家,在政治上仍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以皇帝为首的大地主和贵族阶级占据国家的绝对统治权,并且在1931年还颁布帝国宪法将君主专制加以肯定,就其政治体制来看该国仍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国家,对带有西方资产阶级式民主自由价值追求倾向的《东方杂志》来说阿比西尼亚统治阶层理应受到其严厉的批驳。

但在其对该国抗意斗争的报道中,以海尔塞拉西皇帝为首的该国参与抗争的领导阶层被《东方杂志》塑以史诗英雄式的形象,这些群体在战争中英勇不屈,大义凛然,成为阿国军民抗击外来强权的代表。

在《东方杂志》对领导阿国进行抗意斗争的海尔塞拉西皇帝的报道中,阿皇被描绘为一个手握正义,临危不惧的民族英雄。大敌当前的情况下阿皇多次临阵阅兵,又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还亲赴伤病营看望受伤军士(见表1)。

除对阿皇战时的英勇表现进行描绘,《东方杂志》还引用其战前演讲“意国阴谋侵略我国,已有四十年,此项阴谋自去年起已见之于军事行动……我人不欲战争,但为国家之尊严计,吾人必须拒绝为意国之保护国。现在战机日迫,一衅端开始,则吾人之良心可质天日,阿国虽余一兵一卒,亦必维护独立到底” 来传递阿皇从一而终坚决抵抗意大利军事侵略的决心,将海尔塞拉西皇帝正义、勇敢、亲切、稳重等特质彰显地淋漓尽致。除对阿皇的英雄形象塑造,阿国众多的将领同样以此种角色出现于报道之中。

包括“深明大义,拒不投降,致意国军队不得不行退回”[]的东线指挥官雅宇将军,“为人性情强毅,勇敢异常,极为士兵所崇拜……必将大举反攻意军”的巴尔却将军,“死前未久,尚率兵十万亲往杀敌”的参与1896年抗意战争的八十岁老将、陆军大臣穆鲁古埃泰将军。

《东方杂志》将这些阿国军事家英勇善战的特质以一种歌颂文学的意味进行呈现,足以体现出《东方杂志》对他们抗意斗争的肯定与崇敬。

与之相反,《东方杂志》对于向意军投降的阿国旧将则视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加以鄙视,投降的古克萨斯将军被意大利立即指派为占领的蒂格尔省省长,对此《东方杂志》毫不留情的讥讽其为“傀儡”,被视作意国“应付阿国中央 *** 与国际之干涉”[3]的工具。

表1 《东方杂志》对阿国皇帝形象的部分描述

标题名

期号

阿皇形象描述

展现特质

意阿战事之进展

32卷第22号

“阿皇已遣大批军士开往前线,十七日阿皇并在京城校阅军队五万人誓师赴战”

沉稳、冷静

意阿问题之研究

32卷第23号

(阿皇谓)“欲夷阿国为意大利保护地,则无论如何,绝非吾人所能接受”

爱国

东非战争阿军反攻获胜

32卷第24号

“(阿皇)当即检阅前方军队……继赴医院亲 *** 问伤兵,并与各军领袖会晤……赴达伽蒲城前线视察,参观阿军所获之意军坦克车四两”

负责、亲切

意阿战争近况

33卷第8号

“阿皇自台西亲率御军赴前线指挥……每日工作二十小时,虽重炮声与飞机声炸弹声竟日,隆隆震耳,毫不为慑”

坚毅

意阿战争近况

33卷第10号

“阿皇及太子亲临指挥作战,皇太子终日在华拉哈鲁与敌军作至猛烈之战斗,击退无数次进攻之敌军”

英勇

就实际战况来看,阿皇以及众将在抵抗意国时热衷于大规模阵地战,将仍未摆脱部落兵制的阿军盲目送上前线同机械化的意军飞机、坦克展开决战,致使阿国屡战屡败、损失惨重,在抵抗七个月后偌大的阿比西尼亚为意大利所吞并,阿皇流亡英国。

论战果计,阿国的统帅阶层战术落后,指挥混乱并且冒进轻敌思想严重显然无法被称为军事英雄。

但《东方杂志》对于其在抗击意大利时所彰显的顽强精神和敢于牺牲的勇气敬畏尤甚,他们所展现出的与国家国民一道共赴国难的伟大精神正是当时领导中国的南京国民 *** 所极为缺乏的,因而将阿皇和其他军事将领视作为一个弱小民族的伟大英雄进行塑造对持坚决反帝立场的《东方杂志》来说是十分合理的,不但对于鼓舞阿国人民继续抗击意国起到了鼓舞作用,更是对中国的当权者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昏懦无能的卖国行径是一次深刻而隐晦的批判。

(二)阿国军民不屈意志的刻画

“阿国非如非洲其他部落之易屈服者,……为非洲黑人硕果仅存之王国”

《东方杂志》对阿国的历史地位的介绍时便指出其特殊性。作为“硕果仅存”的黑人王国,《东方杂志》认为一方面是英法意三大帝国主义在争夺东非时的矛盾妥协,这给阿国留下了生存喘息的空间。

一方面也指出阿国人民本身顽强不屈,勇于同帝国主义殊死斗争为阿国的相对独立创造了条件。在1935年《东方杂志》对意阿战争的报道中,更是将这种不屈意志大加颂扬。

阿军民在抵抗意军时的不屈精神在军民两个领域的斗争都有所刻画。

在军队参与的正面战场上,“经训练为现代化的军队者,仅有骑兵一队,步兵三营……其所有子弹据载仅足供现代战争三日之用”的阿军在装备极端简陋匮乏的情况下依旧顽强抵抗。

开战后尽管阿军屡战屡败,但《东方杂志》还专门单独发文《东非战争阿军反攻获胜》来纪念阿军1935年底受到阿皇检阅后“士气大振”击退了戈拉海和马加勒的意大利占领军的战斗。

即使到战争后期的1936年春意大利已经攻占阿国绝大多数领土,但《东方杂志》仍称阿军“抵抗力扔强,尚未至求和乞降之时,而意国之损失,则已不赀”。

阿国人民同样为抵抗意大利侵略者竭力相助,为拖慢入侵者的进攻步伐,阿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破坏交通线行动“意飞机虽在天空阻止此役,然台西至阿京间之交通,卒被阿人毁断”,同时还广泛进行“游击战略,屡挫敌军”阿国人民的游击战给以意大利法西斯以沉重打击。

《东方杂志》在展现对阿国军民团结抗敌的不屈形象的刻画,更多是基于意阿战争中对阿国作为极端弱小的国家独立抗击了意国数十万机械化军队长达7个月之久的敬畏,这种抵抗无论是从持续时间还是投入的人力物力看,都是近代以来反帝战争中所罕见的,而这种不屈精神在支撑阿国军民坚持这场抗争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为《东方杂志》所看重。

二、《东方杂志》对意阿战争中帝国主义的形象建构

在《东方杂志》意阿战争相关报道中,对意、英、法等国在战争中的活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关注,并借此揭露出了它们侵略成性以及唯利是图的天性,将这些帝国主义集团置于人类公理道义的对立面。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天性

在意阿战争尚未爆发之时,《东方杂志》就预言意大利会对阿比西尼亚发起侵略战争,其从意国和阿国双方多个角度分析了原因,指出了帝国主义为寻求殖民地的侵略本性是促使意阿战争的动力“意大利对于殖民地的需要,既然这样地迫切,而起宰治者法西斯党,抱了这样大的决心,那么,但使时机许可,为了殖民地而参加战争,甚而至于发起战争,他是万死不辞的了”。

在战争爆发后,《东方杂志》也拆穿了意大利方面制造的各种阿国率先军事挑衅,意国不得已还击的荒谬借口,直指其帝国主义的侵略真面目“意大利之用兵于阿,其行动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所为者毫无二致”并借用墨索里尼在出师阿比西尼亚的演讲加以佐证“吾人在阿比西尼亚之行动,正与其他在亚洲,非洲之殖民国家行动相同”,显然《东方杂志》已经将意阿战争归为近代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主流。

意大利也因此被置于反动面之中,在诸多报道中《东方杂志》都站在阿比西尼亚一方以情感性的词句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进行加以指责,如控诉意大利侵略阿国是“不肯和平,小题大做”,又如当意国向阿国散发劝降传单时,批评意国的目的“无非诬述阿 *** ……夸张意军之实力”。

《东方杂志》对意阿战争的报道基本上已经摆脱了从单纯从客观新闻的角度的考察他国纠纷的桎梏,而是从帝国主义的罪恶侵略本性出发,将之视作弱小民族抗击帝国主义的伟大且正义的斗争进行论述,“所以对于这次的纠纷,不应看为单纯的边境争执,而实含有弱小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重大意义在内呵”。

(二)帝国主义残忍的利益观

对于意大利侵略阿国的具体方式手段,作为非军事专业刊物的《东方杂志》并未做过多的记述,但其指出意大利为达到相关目的,常对非军事目标进行非人道攻击“常利用飞机,轰炸阿国后方军队,即不设防区域内之平民亦甚至不免”。

除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攻击,意大利“更因战事之不利,竟而轰炸瑞典之红十字救护队”,这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举动引发了国际上的强烈反意情绪,但“意国仍置之不理”,在1936年1月又再次轰炸了埃及的红十字救护队。

《东方杂志》对意国的部分反人类的作战方式的报道将意大利法西斯的残忍直观展现出来,可以在中国读者群体迅速将意国与当时侵华手段残忍程度不亚于意的日本法西斯相联系起来,进而有效的调动中国民众的反帝情绪。

“英法两国之觊觎阿国领土与意不过五十步与一百步之间耳”,尽管意大利是意阿战争中的唯一直接侵略国,但英法等国的帝国主义同样也开展了大量活动。

号称掌握国际公理的英法等国非但未能有效遏制意国对阿比西尼亚的侵略,还不惜残忍地牺牲弱小的阿比西尼亚来维护自身利益。

《东方杂志》承认英法对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有所不满,但“可是它(英国)并不愿单独出面反对……法国对于意国的向外发展政策是抱着默认的态度”,这些国家害怕意国在东非的扩张会威胁到自身在埃及、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兰等相关地区的殖民利益,但他们也并不愿意与意国直接发生冲突,他们需要拉拢意大利来在各强国之间寻求势力平衡与反对东方的共产主义,因而在看到意大利在东非的扩张具有一种矛盾的心态。

此外,《东方杂志》认为英法作为殖民大国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希望阿国抗意失败,因为他们害怕“世界各地之有色人种将表示同情于阿比西尼亚人,有所骚动”,它们的殖民地若是看到阿国人民斗争胜利,必定受到鼓舞而掀起抗争大潮,那么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殖民统治便岌岌可危,这将帝国主义的反动性进更加彻底地揭露出来。

《东方杂志》还关注了美日等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于意大利侵阿的态度,根据表2可以看出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不会为了“公理与正义”来解救阿国人民而不惜与意国交恶。

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坐视与放任之下无处可依的阿比西尼亚最终在意大利的步步紧逼下窒息而亡,《东方杂志》对此种残酷的现实遗憾的载道“其实处在帝国主义者的角逐之下的弱小民族,又怎能躲得过这种浩劫呢?”。

在20世纪由帝国主义所掌控的世界秩序下没有真正的公理与公平,取而代之的是帝国主义为满足其自身利益而不惜以一切残忍的手法来压榨弱小的国家与民族,对于当时中国人民来说已经有了深切的体会,中国所付出的代价是沦为半殖民地,但对更加弱小的阿比西尼亚人民来说则是全体人民成为意大利法西斯铁蹄下的亡国奴。

表2 《东方杂志》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意阿战态度的表述

相关国家

态度

来源

英国

英国声讨意大利“不是单纯有意保存阿比西尼亚……无非是为避免意大利在东非势力的扩张”;“英国非有爱于东非之黑人王国,亦非维持国际正义,实以意阿事件与地中海之海权有关,亦即为英帝国命脉之所系”

32卷第20期《意阿纠纷的透视》

32卷第20期《意阿冲突与殖民政策》

法国

“因为关于反对德奥合并一节,法国和意国的态度,比较接近,遂不惜牺牲非洲殖民地利益的一部分,来和意国交欢”

32卷第19期《意阿争执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

(美 *** )“宣称无论海外发生何事,美国须维持中立和自由……下令禁止军火运往交战国”

32卷第21期《意阿战争与中国》

日本

“日本 *** 对于阿比西尼亚没有政治的关心,这样意方认为日本给予她自由处置的权力了”

32卷第17期《意阿纠纷的现阶段》

三、意阿战争报道的起点与终点:反帝抗争的中国

在意大利正式发起侵阿战争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已于1931年和1935年两次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沦亡了东北和华北的广袤国土,并且日帝还在不断策划执行新的侵华方针,中国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

而当阿比西尼亚遭到意大利法西斯的入侵时,《东方杂志》所反映的同样英勇的人民和残酷的帝国主义使中国人民对阿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感同身受。

《东方杂志》作为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活跃的舆论平台,通过对阿国遭遇的感性描述以及对帝国主义的反动形象刻画,将中国与阿比西尼亚从情感上联系起来,情感相通这能够有效传播反帝救亡意识,借以唤起中国人民直视国难,有所觉悟,同时也借阿国的抗争经验教训来供给中国 *** 和人民在具体斗争层面进行参考儆戒。

就对阿国报道来说,《东方杂志》对阿国统治阶级进行了英雄化的塑造,大力宣传阿皇和将军们誓与国家共存亡的大无畏精神,而这正是当时中国统治阶层所缺乏的气质。

在南京国民 *** “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的反动政策指导下,日本在东北和华北的侵略势如破竹并抢占了大量的土地与资源,使中国处于亡国灭种之秋。

同时《东方杂志》还常强调阿国作为军阀割据的封建国家,诸多抗意将领就是地方军阀,但在国家危亡时仍能听从皇帝号召全力抗敌,当时中国也存在军阀割据的问题,但已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即便如此中国领导阶层在抗日时仍出现明显分化,这显然不利于国家团结对外。

《东方杂志》以歌颂阿国领导阶层的形式来隐晦的表达了对蒋介石集团及其他消极抗日军政人物的不满,并希望以这种英雄化的报道来启迪读者群体对中国的政治改良有所思考。

《东方杂志》还对阿国军民的团结精神进行了情感化的报道,军队在前线英勇抗战,人民群众则广泛发动游击战争,这实际上也具有唤起中国军民一致团结抗击日帝决心的意涵。

《东方杂志》还通过将意阿战争中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丑恶残忍的形象的刻画来揭露统治世界的帝国主义集团的侵略本质,借以希望中国读者对帝国主义有清醒的认识。

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侵略,《东方杂志》认为绝非两国单独的军事冲突,“意国此举,大抵一方面固受远东政治之影响,则强横者唾手而攫取东三省与热河广大领土,因而动心”将之与日帝侵略中国进行联系,指出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延续,中国读者应形成帝国主义不局限存在某个国家,受侵略者也不局限于某个国家的国际反帝统一战线的大局意识,“意阿开战后,中国不应守中立,更不该站在意国方面”就表明《东方杂志》已经形成了正确的世界整体反帝观念。

同时,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屡次曾带给中国人民沉痛回忆的国联组织,《东方杂志》也通过意阿战争的教训指出其作为帝国主义装点门面的工具性质,其多次列举阿皇在战争前后不断向国联控诉意大利的事例,希望国联有所行动来拯救阿国。

但《东方杂志》毫不留情指出“然国联自身既无法对意制裁,阿国之 *** ,亦徒事呼号而已”,并进一步点明“国联本身为工具,派遣东非调查团,去计划瓜分阿国”的真实面目,《东方杂志》杂志的这种表述已经具有劝诫当时对国联仍抱有幻想的中国 *** 和部分民众要有所觉悟的意味,“阿比西尼亚的生存寄托于列强利害冲突终于是危如累卵”《东方杂志》对阿国 *** 迷信国联的评价同样也适用于当时的中国 *** 。

《东方杂志》对意阿战争的报道中已充分流露出号召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弱小民族团结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观念。

但也应当指出,《东方杂志》作为编作者群体主要还是以民族资产阶级与其他无党派中间人士为主的舆论平台,他们一方面具备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的进步理念,主张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但自身也明显存在阶级局限性,《东方杂志》“资方尽量不想卷入政治浪潮”他们在国民 *** 的文化高压下对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敢有过于激烈的表述,更不敢直接指责在 *** 的消极反帝政策下中国正遭受与阿比西尼亚人民别无二致的帝国主义压迫。

转而侧重采用一种隐喻和寓言式的说教方式希望国民 *** 在意阿战争的经验教训中有所觉悟。

这种民族资产阶级的刊物属性注定《东方杂志》对阿比西尼亚人民的斗争的歌颂与帝国主义丑恶面目的揭露是一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我受压抑民族情感的寄托与分流,虽然这对于促进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但试图从舆论角度态度暧昧的倒逼南京国民 *** 主动改变消极反帝政策仍是收效甚微。

四、余论

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的侵略与受压迫人民的反帝抗争成为世界近代史的重要主线。作为弱小国家的代表,亚洲的中国和非洲的阿比西尼亚在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时举起反抗旗帜成为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记忆,在展现出受压迫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不屈意志的同时,也将帝国主义的罪恶本质全然揭露。

身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并参与的反帝爱国舆论平台,《东方杂志》通过对阿国 *** 和人民的救亡运动史诗化以及对意大利为首的帝国主义的讽刺,来表达对世界人民团结反帝的希冀与号召,同时更回归本国实际,将自身对中国抗日斗争的情感、愿望、主张等借以阿国抗意来进行阐述,正如其赞扬阿国人民“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弱小民族只有靠着自己的团结力量,奋斗到底,能打破帝国主义的瓜分计划,获得最后的胜利,敬希望阿比西尼亚人为民族解放的前途努力”

亦包含着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鼓励与必胜的信念。在这种浓烈的反帝意识下,《东方杂志》对意阿战争的报道不仅仅是开阔了中国读者的国际视野,但更重要的是其发挥主流舆论的作用进一步指明了弱小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难以调和的天然斗争关系,有助于唤起了中国人民持久抗日的决心,并启发中国人民和国民 *** 对当时消极抗日政策有所思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8/606533.html

“读者来稿:塞拉西在战斗 - 一份民国杂志视野中的意阿战争” 的相关文章

康熙为什么一听到噶尔丹的死讯,激动的当场跪下?

康熙为什么一听到噶尔丹的死讯,激动的当场跪下?

要说清朝历史上最能干的皇帝,当属康熙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说的是康熙正在巡视黄河,听到老对头噶尔丹的死讯,他激动地当场跪在黄河大堤上,为什么噶尔丹能引起康熙这么大的反应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成年后,康熙帝坐...

朱棣两次下令将数万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狱,是为了什么?

朱棣两次下令将数万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狱,是为了什么?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两次下令:“凡北京和山东境内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师诘问之”“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者,悉关京师。”一时,数万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狱,接受诘问。六根清净的尼姑和道姑究竟犯了什么事,竟让朱棣如此...

有哪些与陆机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陆机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

张九龄是谁?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张九龄是谁?历史上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众多诗人当中,张九龄可谓是官场情商比较高的一位。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张九龄是岭南(今广东韶关)人,自幼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在现代社会刚进学前班的五六岁年龄时,就能够出口成诗,被当地人引为骄傲。当地迄今还流传着他的不少故事。7岁那年他随家人去游览宝林寺,此时恰逢韶州府太守率领本府的官...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势力那么大 多尔衮为何迟迟没有称帝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势力那么大 多尔衮为何迟迟没有称帝

还不知道: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为何不称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顺治七年(1650年),清王朝中大权紧握的摄政王多尔衮不慎在打猎途中受伤,一个月后就因伤势过重而撒手人寰。这期间,顺治帝从多尔衮卧床养伤开始就不断派人前去问候,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更是极为哀悼。为了表示自己...

薛涛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薛涛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薛涛,唐代女诗人,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在互联网还没有发展的古代社会,她首创“薛涛体”情书笺(薛涛笺),用来“鸿雁传书”,对彼此心心相印的爱情物语,纸短情长。在成都,除了武...

作为清朝开国宰辅,范文程做了哪些事?

作为清朝开国宰辅,范文程做了哪些事?

作为清朝开国宰辅,范文程做了哪些事?他创造性地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安定了士心、稳住了民心,填平了满汉之间的民族鸿沟,使清朝得以在中原站住脚跟。政治完善官制虽然文馆至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才改为内三院正式设立大学士,但在此之前,范文程实际上已被皇太极当作类似此职之亲信内臣来使...

吕据: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屡立战功最后为何自杀?

吕据: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屡立战功最后为何自杀?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因父亲功勋,授任郎官。吕范卧病时,任副军校尉,辅助掌管军事。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拜安军中郎将。多次征讨山越,每次皆能取胜。随潘濬讨伐五谿,...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