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老汉之一个发现兵马俑,获1角3分钱奖励,却也背负了20年骂名
文|瓜田李的猹
编辑|沐语纪史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从问世起就备受关注,先后有200多位国家元首及要员不远万里来参观。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更先发现兵马俑的并非考古学家,而是一位叫杨志发的农民。
可对于杨志发来说,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宁愿自己不是“之一个发现兵马俑”的人。
这个名号虽然让他大大出了名,但也让他接下来二十多年的平静生活发生了改变。
原本应该是功臣的他,因为这个发现,被不少村民责骂了整整20年。
打井发现兵俑
时间回到1974年初春,中国西部八百里秦川严重干旱。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也不例外,甚至要比其他地方情况还要严峻一些。
据说当年秦始皇陵在封土时,士兵们按照命令将陵宫周围的泥土用铁锅翻成了熟土,所以西杨村这边的土地一直很贫乏。
这下又遇到大旱,土地只长树木不长庄稼,如果没有办法,村民们只能颗粒无收。
靠祈祷上天仁慈是不可能了,一切只能靠村民自救。
西杨村生产队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决定带领村民挖井掘水,两人奔走了一下午,终于选定了地方。
站在柿树园一角的西崖畔上,杨培彦挥起锄头在石滩上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圈。
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个他随意画下的圈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它能给世界带来多大的震撼。
挖井工作正式开始后,杨志发、杨新满等6个青壮年自告奋勇,要为村民做点贡献。
照着杨培彦画下来的圈,几人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不过这次挖掘并不太顺利,刚开始还好,但挖到1米多深时,他们明显感觉土变硬了,挖出来的土也变成了红色。
虽然土壤颜色不对劲儿,但几人并未打算停下动作,拿着钢钎凿穿了土层继续往下挖。
挖了快一个星期,直径4米的大井已经打到四五米深了,又一锄头下去,只听咚的一声,火星四溅,但锄头却被红土挡住了。
这是一层大约30厘米厚的黏合状红土,很像烧窑的盖顶,很是难挖。
眼看天色不早,几人打算回去休息一下,第二天再来挖穿这层红土。
殊不知,第二天是1974年3月29日,对于西杨村的农民而言,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这天,村民杨志发的锄头抡下去后,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之一块陶片出土了,杨志发这一掘也被后来称为“千年一掘”。
看着眼前残破的陶俑、铜弩机、铜箭头,一人惊叫道:
“瓦爷!”
摆在面前的是一个陶制俑头,头顶长着角、怒目圆睁,紧闭的嘴唇上排着两撮翘卷的八字胡。
瓦爷是他们当地对“神”的称呼,几人认为这是庙里供奉的神像,只有杨志发觉得不一样。
他看到陶俑脚下有箭头,庙里的神像不可能有这些东西,所以只有一个解释,这些陶俑和秦陵有关。
兵马俑出世
但无论如何,大家一致决定不能让它们耽误了挖井的大事儿。
随着锄头一次次翻动,更多的陶俑头、残腿断臂、俑片被挖了出来,甚至还有一个无头人俑。
这些东西吸引来很多看热闹的村民,大家合力将他们扔到了石滩上。
不过有人却说,杨志发他们挖到了庙里的神像,说不定这几天要走霉运呢。
杨志发不以为然,他是一个退伍军人,而且心中一直觉得这些陶俑和秦陵有关,所以决定趁着挖井间歇,把这些东西送去县文化馆鉴别一下。
如果是文物那就交给国家,如果不是就扔到一边,大家继续挖井取水。
由于这些残片太多,杨志发一个人运不走,所以他叫了几个妇女跟他一块,拉着三辆架子车载着兵马俑的身子、头和瓦块,走了三十里到了临潼县文化馆。
馆长赵康民看见后十分重视,他告诉杨志发这是秦代人俑,而且还亲自跑到了挖井的地方观察一番。
最后下了结论,这是一座秦代的陪葬坑,此时的他感觉这应该是重大发现。
因为不远处,是中国之一个封建大帝王秦始皇的墓地。
赵康民
之后,赵康民将残片一点点拼接起来,用了三天三夜,粘出了两个1.78米的秦朝武士俑。
而且武士俑面容英俊,身穿战袍,腰间束带,很是威武不凡。
赵康民赶紧将此事上报,就这样当一群考古专家奔赴西杨村后,震惊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出世了。
杨志发自然也成了之一发现人,文物部门还给了他30块的奖励。
杨志发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钱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为国家文物做了贡献。
后来杨志发主动把30元钱给了大队,大队也给了杨志发多半天公分,也就是一毛三分钱。
信息来源:法制晚报
命运的改变
但杨志发怎么也没料到,自己这个发现却让自己后面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杨志发把泥人上交后没多久,临潼博物馆就来了考古团队,带着大家开始紧锣密鼓的勘察。
大片的土地被围了起来,而且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扩圈的范围越来越大。
最后为了保证发掘的圆满完成,村里不少人受到了影响,有人的庄稼地是兵马俑坑的位置。
也有人用来种树的地方占据了挖掘位置,后来文物部门决定,让西杨村的人先集体搬出去。
老一辈人讲究叶落归根,而且自家一辈子住在这里,哪能说搬就搬。
正是这样,让杨志发遭到了村民的白眼和怨恨,他们说杨志发为了30块钱,把祖宗给都卖了。
迁走这天,很多人来到杨志发门前,说他多管闲事,还有人朝他家扔石头。
为了远离是非,杨志发和家人们搬到了村子里较为偏僻的地方居住,从此就和村民淡了联系。
信息来源:河南文学
其实他也很委屈,他只不过是想保护文物,压根不想要什么荣誉、奖励。
可怎么说也无济于事了,村民们不会听他解释,杨志发只希望时间能冲淡大家的怨气。
这一晃就是20多年,直到1998年6月26日,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杨志发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
他应邀参观兵马俑,参观过程中,克林顿突然说想见一见发现兵马俑的人,他觉得这个人实在太伟大了。
此前到兵马俑参观的外国元首有很多,但像克林顿这样指名道姓要见发现人的还是头一次。
就这样,杨志发被邀请和克林顿见面,他倒不觉得这个美国人亲切。但克林顿却很热情,激动的和杨志发握手,还让杨志发给他签名。
但杨志发不会写字,心中焦急万分,生怕在克林顿面前给国家丢人。
于是他灵机一动,在签名本上画了3个圈,克林顿也看不懂,但还是珍重的收了起来。
也正是这次见面,让杨志发又变得不一般了,考古界看到了杨志发作为“发现兵马俑之一人”的宣传价值。
没多久,杨志发就被聘请兵马俑的名誉馆长,每个月能领好几千的工资,生活也好了起来。
后来还有很多记者上杨志发家采访,杨志发在电视上、报纸上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俨然成为了名人。
而村民们也因为兵马俑这个景点多了很多生计,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对杨志发也不怨恨了,反而变得客气了起来,杨志发的心结也终于解开了。
信息来源:广东共青团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 *** ,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之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信息来源:
1.广东共青团:《悄无声息,“发现”兵马俑的老人去世,没有他,这个...》,2018-06-04
2.法制晚报:《上交文物到底该奖励多少钱:兵马俑发现者当年被奖30元》,2014-12-03
3.河南文学:《郭法章:杨志发的“千年一掘”(散文)》,2023-06-26
4.生活周刊:《兵马俑三十年》,200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