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江汉 | 百年日化,“老马人和”
提起 “老马人和”,
那些年逾古稀的老武 *** ,
尤其是老汉口的居民,
无一不知这是一个售卖 “雪花膏”“香粉” 等化妆品的知名品牌。
“老马人和” 起源于安徽怀宁,
在清末民初之际于湖北武汉蓬勃发展。
马氏家族历经数次迁徙,
从西北的大漠黄土一路来到九省通衢的汉口,
将自家 *** 的雪花膏、冰片粉
逐步打造成了市井百姓耳熟能详的日化用品。
“马家始祖” 马依泽乃是西域鲁穆之人,
在宋朝时 *** 来到中原大地。
其第十八世祖马哈直曾奉圣旨随郑和下西洋。
到了清朝,马家渐渐淡出官场。
在安徽,马家凭借经营祖传配方的香粉、面脂等维持生计。
年复一年地积累,
他们从货郎担、摆地摊起步,
凭借持之以恒的坚守,家境日益殷实。
随着时光的流转,
马家的香粉在怀宁、安庆一带声名鹊起,
置房开店也被提上了日程。
那时,给商铺取名有三大讲究:
其一要有店主的姓氏;
其二必须吉利;
其三要贴近店中所经营的商品。
当时马氏在信奉 *** 教的 *** 中为五大姓之一,
做生意讲究人缘,秉持和气生财、人和万事兴的理念。
于是,马家为商号取名为 “马人和”,
这也成为了 “马人和” 的经营之道。
后来,马家人将目光投向了具有 “九省通衢”
地理优势的湖北夏口县(即汉口的前称)。
接驾嘴、河街(后发展为集家嘴、沿河大道)周边
已然形成了繁华的 “千舰万艘、汇集江浒,万家灯火彻宵明” 的不夜港和商品集散市场。
此外,广益桥 *** 寺周边还有不少 *** 聚居。
经过再三权衡,
他们决定在武汉重点发展,
并以安庆为中线向上海辐射。
怀揣着理想,
马家人举家迁至集家嘴码头一带,
在鲍家巷租下一间铺面。
由于 “马人和” 已是历经几代人流传下来的老字号,
所以在商号前面加上了一个 “老” 字。
自此,“老马人和” 便在汉口扎下了根。
“到‘马人和’舀半两雪花膏来!”
据《武汉地方志》(日用化学工业篇)记载,
在解放前,
半两 “马人和” 雪花膏的价格大约相当于 1985 年的一角钱。
用一个 “竹片片” 一舀,
足够一个女人用一个月。
除了散装,产品包装日渐完善,瓶装、袋装、盒装产品均有售卖。
此外,“马人和” 的经营业务还涵盖冰片痱子粉、香粉、香水、口红等日用化妆品。
在 1920 年初次出版的汉口商号名录第 95 页,
化妆品大类中能看到记录着“老马人和”的两家店铺地址。
在 1926 年出版的汉口商业一览第 190 页,
化妆品大类中同样也出现了“老马人和”的两家店铺记录。
这张 1938 年民生路的店铺照片,应该是“老马人和”后开的分店。
抗战前后,“老马人和” 商号的生意处于创业以来的巅峰状态,
商铺众多,但人手短缺。
此时,上海分号因无法抵御洋货,已撤回汉口。
当时的经营者马干臣收了一个干女儿,
因多年来与马家往来频繁,
对 “老马人和” 的生意比较了解,
经常帮忙里外照应。
她也时常在马干臣面前提出要开 “老马人和” 分店的要求。
然而,马干臣因祖宗招牌不传外人,多次婉言谢绝这位 “干女儿”。
武汉沦陷前后,
这位 “干女儿” 想出了一个点子:
由于当时书写 “人” 字与 “入” 字常常难以区分,
看起来几乎一样。
她在当时位于民生路的 “老马人和” 商号对面,
开了一家名为 “老马入和” 的花粉店,
店铺布局乃至招牌底色、字体都与 “老马人和” 一模一样。
这样既解决了自己的生意问题,
又不会给干爹家留下把柄。
这段波折,给 “老马人和” 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1996 年,马家后人在朋友的鼎力支持下,
打算重新兴办 “老马人和”。
但令人遗憾的是,
由于 “老马入和” 商标已被注册,
“老马人和”因相似度太高,
依据商标法规定,注册申请未能获批。
“老马人和” 这块曾经声名显赫金字招牌,
渐渐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来源江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