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中华民国称呼为“党国”,这是其失败的更大根源
《论语·子路》有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在我们这个民族,称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是如此,
如果称呼不当,则名不正言不顺,很可能会诸事不利。
我们看影视剧会发现, *** 的人称呼中华民国,言必称“党国”,抗战时期经常出现的“党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国效力”等口号。
谁之一个把中华民国称呼为“党国”,应该已经不可考了,但估计是老蒋、汪精卫之流喊起来的,这完全是曲解了孙中山先生的本意。
孙中山的本意是党和国是分开的,党是为国家服务的。孙中山的“党—国”理论由“立党救国”、“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这三个逻辑紧密相联系的部分组成,后续衍生成“军政、训政、 *** ”三阶段。
1923年1月29日,孙中山于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称:“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之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 *** 时期。”
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的革命夺权时期,训政时期即“以党治国”培育国民时期, *** 时期即“还政于民”的全民政治时期。
孙中山的意思是党引导国家走向正轨,
并非说党即是国,国即是党,
党和国虽然是有机一体,但“中华民国”这个国名,首先是指“中华”,正如孙中山所讲:“我们定要积极的将我四万万民族地位抬高起来,发扬光大。⋯⋯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
其次,要注重这个“民”字,是指四万万民族,也就是所有人民共享这个国家。可以说“中华民国”在称呼上应该是一个是四万万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和袁世凯之前的“ *** ”是一个以皇帝为主的国家架构,是有本质区别的。
只是后来,孙中山这个意思被曲解得支离破碎了,把“中华民国”的含义硬生生变成了“中华党国”,人人都称呼“党国”,自然而然就名不正则言不顺, *** 最终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丢到一旁,失去了本心,这也是其失败的思想根源。
反观我党,自建党开始,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中国的全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把“人民”两个字写入国名,并且强调“共和”两个字,某种程度,我们代替 *** ,实现了孙中山“走向共和”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