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康熙最长寿的儿子,手握重兵但不参与争储,70岁仍被侄子乾隆器重

中国历史3周前 (11-02)160

在清朝康熙皇帝众多子嗣中,有一位特立独行的皇子引人注目。他不同于其他兄弟,从不参与争储夺嫡,却手握重兵,深受康熙信任。即便在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后遭受贬黜,他依然保持沉默,淡泊名利。更令人惊讶的是,到了乾隆时期,这位年过古稀的皇叔不但未被遗忘,反而备受重用,成为国之重臣。他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在三朝之下都保持如此超然的地位?他的人生经历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紫禁城内一声婴儿的啼哭宣告了胤祹的降生。作为康熙帝的第十二子,胤祹的出生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他的生母万琉哈氏只是康熙的一位定嫔,在后宫中并不显眼。

然而,正是这种不受瞩目的环境,为胤祹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万琉哈氏深知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她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教育方式。她并未像其他嫔妃那样过分管教自己的儿子,而是让胤祹在那个规矩繁多的深宫中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由。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年幼的胤祹从小就养成了淡泊名利的性格。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样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渴望,反而更加关注自身的修养和学习。万琉哈氏的这一决定,为胤祹日后的人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作为一个侍妾,万琉哈氏深知自己无法给予胤祹足够的庇护和教导。在清初严格的宫廷制度下,皇子的抚养问题尤为重要。因此,在胤祹两岁时,万琉哈氏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胤祹托付给了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作为康熙的祖母,在宫中地位尊崇,威望极高。她接手抚养胤祹,无疑为这个年幼的皇子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学习机会。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胤祹刚刚适应新环境的时候,孝庄文皇后却不幸病逝。

这一变故给年仅四岁的胤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然而,正是在这个危急时刻,一个重要人物进入了胤祹的生活——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原本是孝庄文皇后的贴身侍女,深受皇后信任。皇后去世后,她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甚至萌生了殉葬的念头。正是在这个时候,康熙帝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康熙对苏麻喇姑说:&34;

这个决定不仅挽救了苏麻喇姑的生命,也为胤祹的成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苏麻喇姑接受了这个重任,从此开始全心全意地抚养和教导胤祹。

在苏麻喇姑的悉心照料下,胤祹逐渐展露出卓越的才华与聪明的头脑。苏麻喇姑不仅教导胤祹诗书礼仪,还将自己在宫中多年的见闻和经验传授给他。她教导胤祹要谨慎行事,保持低调,这些教诲为胤祹日后在复杂的宫廷环境中生存提供了重要指引。

同时,苏麻喇姑还注重培养胤祹的品德修养。她常常向胤祹讲述孝庄文皇后的事迹,教导他要以皇后为榜样,心怀仁爱,关心百姓。这些教导深深影响了胤祹的价值观,使他在日后的人生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和谦逊的心。

在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中,胤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处世之道。他继承了康熙帝的智慧和胆识,同时也汲取了苏麻喇姑的坚韧和毅力。这种独特的组合,使得胤祹在日后的宫廷生活中能够游刃有余,既不失皇子的尊贵,又能保持内心的平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祹年满二十五岁,康熙帝正式册封他为固山贝子。这一封号虽不及亲王尊贵,却也显示出康熙对这位皇子的器重。固山贝子作为满洲贵族中的重要爵位,赋予了胤祹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权力。

胤祹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谨慎行事。他深知康熙帝的性格,明白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最厌恶的就是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皇子。因此,胤祹在得到封号后,更加努力地学习政务,钻研军事。

康熙帝注意到了胤祹的勤勉和低调,对这个儿子的印象越发好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康熙多次让胤祹参与重要的朝政讨论,甚至委以军事重任。胤祹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任务,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判断力。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一个重要的机会来临。当时,清廷正面临着来自西北的威胁,准噶尔部屡屡骚扰边境。康熙帝决定派遣一支军队前往镇压,他将目光投向了胤祹。

&34;康熙帝在朝堂上说道,&34;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胤祹深知,如果能够成功完成这次任务,不仅能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也能进一步赢得康熙的信任。

胤祹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精心筹划,研究西北地形,了解准噶尔部的作战方式。在出征前,他多次与经验丰富的将领商讨战略,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这次军事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胤祹率领的白旗军不仅成功镇压了准噶尔叛乱,还扩大了清朝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康熙帝对胤祹的表现极为满意,在朝堂上公开表扬了他。

从此,胤祹开始掌管白旗军权。白旗作为八旗之一,是清朝重要的军事力量。能够掌管白旗军权,说明康熙已经完全信任胤祹,将他视为可以托付重任的人选。

然而,胤祹并未因为手握重兵而变得骄傲自满。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在处理军务时严谨认真,在与其他皇子相处时和睦友善。这种处事方式让他在错综复杂的皇室关系中保持了相对超然的地位。

康熙六十年(1721年),朝廷迎来了一件大事——仁宪太后去世。作为康熙的生母,仁宪太后的丧事必须按照更高规格来办理。康熙帝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胤祹,委托他负责处理太后的丧事。

这是一项极其繁琐且重要的任务。丧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皇室的体面和清朝的礼制。胤祹深知其中的分量,立即着手准备。他查阅了大量的典籍,研究历代帝后的丧葬礼仪,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在处理丧事的过程中,胤祹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细心和周到。他不仅安排好了每一个环节的流程,还特别注意照顾到参与丧事的每一个人的感受。无论是宗室贵族还是普通侍从,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胤祹的表现再次赢得了康熙的赞赏。康熙帝在私下里多次称赞胤祹,认为他不仅有处理军务的能力,在礼仪制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然而,就在胤祹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的同时,康熙朝的皇位继承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众多皇子开始明争暗斗,企图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占得先机。

面对这种局面,胤祹选择了保持距离。他既不参与任何派系的斗争,也不表现出对皇位的野心。这种超然的态度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在众多争权夺利的皇子中,胤祹的淡泊名利显得格外突出。

康熙晚年,胤祹的地位愈发稳固。他不仅继续掌管着白旗军权,还经常被康熙召见,参与重要的政务讨论。然而,胤祹始终保持着谨慎和低调,从不以此自矜。

这一时期,胤祹的处世之道可以用&34;来概括。他专注于自己的职责,努力完成康熙交付的每一项任务,却从不主动要求更多的权力或地位。这种态度不仅赢得了康熙的信任,也在皇子们中树立了独特的形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康熙帝驾崩,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这一变故让整个朝廷陷入了短暂的混乱。作为康熙的第十二子,胤祹此时已年过不惑,正值壮年。在这个敏感的时期,胤祹的举动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胤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或反对的情绪。相反,他是之一批向新皇帝表示效忠的皇子之一。在雍正登基的大典上,胤祹恭敬地向新君叩首,态度诚恳,丝毫看不出有任何不满或勉强。

这一举动在当时的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人原本以为,作为手握重兵的皇子,胤祹会对雍正的继位表示异议。然而,胤祹的举动不仅打消了这些猜测,还为新朝廷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雍正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开始对朝中重臣和皇室成员进行一系列的调整。许多康熙朝的重臣被贬或被罢黜,一些皇子也被软禁或发配边疆。在这种局势下,胤祹的命运引起了众人的猜测。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下令收回胤祹的白旗军权。这一决定无疑是对胤祹权力的一次重大削弱。然而,面对这个决定,胤祹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或抗拒。他平静地接受了雍正的命令,并迅速将军权移交。

这种顺从的态度让雍正感到意外。原本,雍正可能预料到胤祹会有所反抗或不满。但胤祹的反应却完全出乎意料。这不仅化解了雍正对胤祹的疑虑,也让雍正开始重新评估这位皇叔。

失去军权后,胤祹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修身上。在这段时间里,胤祹广泛阅读历史和哲学典籍,深入研究佛教经典。他还经常与一些文人学者交流,探讨学问和人生哲理。

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引起了雍正的注意。雍正发现,胤祹似乎并不在意权力的得失,而是真正地享受着平静的生活。这种态度与其他因失势而愤愤不平的皇室成员形成了鲜明对比。

雍正五年(1727年),一个意外事件再次将胤祹推到了朝廷的视线中。当时,西北边境再次发生动乱,雍正急需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前往镇压。在朝臣的推荐下,雍正想到了胤祹。

雍正召见胤祹,询问他是否愿意再次出征西北。面对这个机会,胤祹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谦逊地表示:&34;

这种谦逊的态度让雍正十分感动。他意识到,胤祹不仅没有因为失去军权而怨恨朝廷,反而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雍正最终决定让胤祹以军事顾问的身份参与这次西北平叛行动。

在这次行动中,胤祹发挥了自己丰富的军事经验,为平定叛乱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他的表现再次得到了雍正的赞赏。然而,任务完成后,胤祹并没有借此机会要求恢复军权或请求其他赏赐,而是再次回到了自己平静的生活中。

雍正后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许多皇子和重臣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勾心斗角。然而,胤祹始终保持着超然的态度,不参与任何派系之争。他的这种处世之道引起了雍正的欣赏。

雍正在私下多次称赞胤祹,认为他是一位真正懂得修身养性的君子。雍正甚至在一次朝会上公开表示:&34;

这种赞誉不仅提高了胤祹在朝中的声望,也让其他皇子和大臣对他刮目相看。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胤祹的低调并非软弱,而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和智慧的选择。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其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帝。在这个新的时代来临之际,已年过花甲的胤祹再次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他主动向新皇帝表示效忠,并表示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力。

这种态度不仅赢得了年轻皇帝的好感,也为胤祹在新朝廷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尽管他已不再年轻,但他的经验和智慧仍然是朝廷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乾隆元年(1736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弘历继承大统,成为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作为一位年轻的君主,弘历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紧迫的就是如何平衡朝中各方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在这个关键时刻,已年过花甲的胤祹再次成为了朝廷的重要人物。

乾隆即位后不久,就召见了胤祹。在这次会面中,乾隆对这位德高望重的皇叔表示了尊敬和信任。胤祹则以一位长辈的身份,向年轻的皇帝提出了一些治国理政的建议。他强调了稳定朝政、重视民生的重要性,这些建议得到了乾隆的高度重视。

乾隆二年(1737年),朝廷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西北地区再次出现动乱,而朝中缺乏对该地区情况熟悉的将领。在这个关键时刻,乾隆想到了胤祹。尽管胤祹年事已高,但他在西北地区的丰富经验是无人能及的。

乾隆召见胤祹,询问他是否愿意再次为朝廷效力。胤祹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但仍然表现出了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他对乾隆说:&34;

乾隆被胤祹的态度所感动,决定任命他为西北军事顾问。胤祹没有辜负乾隆的期望,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为平定西北动乱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策略。在他的建议下,朝廷不仅成功平息了叛乱,还在当地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大大稳定了西北地区的局势。

这次成功让乾隆对胤祹更加信任。从此,胤祹开始频繁出入朝廷,参与重大决策的讨论。尽管他没有正式的官职,但他的意见常常受到乾隆的重视。

乾隆五年(1740年),朝廷开始讨论编修《四库全书》的计划。这是一项旷世大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讨论过程中,胤祹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他强调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建议在编修过程中收录更多的少数民族文献。这个建议得到了乾隆的赞同,最终成为《四库全书》编修的一个重要方向。

除了参与国家大事,胤祹还在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多次向乾隆进言,强 *** 育的重要性。在他的建议下,朝廷加大了对各地书院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乾隆十年(1745年),胤祹已经年过古稀。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敏锐的头脑。这一年,江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水灾,造成了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一危机,乾隆再次求助于胤祹。

胤祹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救灾方案。他建议朝廷不仅要发放救济粮食,还要组织灾民参与堤坝修复工作,以工代赈。同时,他还提议设立专门的救灾基金,为今后的灾害防治做准备。这些建议都得到了乾隆的采纳,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胤祹开始逐渐减少参与朝政的频率。然而,乾隆并没有因此而忽视这位老臣。相反,他经常派人询问胤祹的健康状况,并时常邀请他到宫中小聚。在这些私下的场合,乾隆常常向胤祹请教治国之道和为人处世的经验。

乾隆十五年(1750年),胤祹已经年过七十五。这一年,乾隆决定给予胤祹特殊的荣誉。他下令在紫禁城内为胤祹修建一座专门的府邸,并赐名&34;。这个举动不仅是对胤祹多年来忠诚服务的嘉奖,也表明了乾隆对这位长辈的尊重和感激。

在&34;中,胤祹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年。虽然不再直接参与朝政,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每当朝廷遇到重大问题时,乾隆都会派人向胤祹请教。即使在病榻上,胤祹也总是尽力为朝廷出谋划策。

乾隆十八年(1753年),胤祹在&34;中安详离世,享年七十八岁。得知这一消息,乾隆立即下令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亲自为胤祹撰写了碑文。在碑文中,乾隆高度评价了胤祹的一生,称他为&34;。

胤祹的去世,标志着清朝一个重要时代的结束。他的一生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见证了清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智慧和忠诚不仅影响了三位皇帝的治国方略,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胤祹的一生跨越了清朝的三个重要时期,他的为人处世和政治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胤祹的评价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在乾隆朝末期,胤祹刚刚逝世不久,朝廷对他的评价以颂扬为主。乾隆皇帝亲自为胤祹撰写的碑文中,将其描述为&34;。这个评价不仅反映了乾隆个人对胤祹的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朝廷上下对胤祹的认识。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廷决定编修《清实录》,其中关于胤祹的记载大多采用了正面描述。《清实录》中记载了胤祹在康熙朝和雍正朝的军功,以及他在乾隆朝作为军事顾问的贡献。这些记载为后世研究胤祹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胤祹的评价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嘉庆年间,一些史官开始对胤祹在康熙末年的表现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作为康熙的重要将领,胤祹在康熙驾崩后过于快速地向雍正表示效忠,显示出了一定的机会主义倾向。

这种观点在道光年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胤祹在雍正朝的低调表现,认为这不仅仅是明智之举,也可能是一种自保的策略。他们指出,胤祹在失去军权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这种态度虽然赢得了雍正的好感,但也可能被视为缺乏原则。

咸丰年间,随着清朝国力的衰退,一些史学家开始反思清朝前期的政治生态。在这个过程中,胤祹作为一个能够在三朝都保持重要地位的人物,成为了研究的焦点。有学者认为,胤祹的经历反映了清朝政治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皇权对臣子的控制。

同治年间,一位名叫李慈铭的学者在其著作《越缦堂读书记》中对胤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他指出,胤祹能够在三朝都得到重用,既反映了他的政治智慧,也说明他具有过人的才能。李慈铭认为,胤祹的低调并非软弱,而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光绪年间,随着西方史学 *** 的引入,对胤祹的研究开始变得更加系统和全面。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胤祹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他在编修《四库全书》过程中提出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议。这些研究使人们对胤祹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

进入民国时期,对清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评价胤祹的历史地位。他们认为,胤祹作为一个能够在三朝都保持影响力的人物,其经历反映了清朝前期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93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柯劭忞在其《新元史》中对胤祹进行了评价。他指出,胤祹的政治生涯反映了清朝皇室成员的复杂处境。柯劭忞认为,胤祹能够在三朝都保持重要地位,既反映了他的政治智慧,也说明他具有过人的才能。

1940年代,另一位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提到了胤祹。蒋廷黻认为,胤祹的经历反映了清朝前期统治的一些特点,特别是皇权对皇室成员的控制和利用。这个观点为理解清朝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中国成立后,对胤祹的评价又有了新的变化。195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分析胤祹的行为。他们认为,胤祹作为皇室成员,其行为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观点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从1980年代开始,随着学术环境的开放,对胤祹的研究逐渐回归到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胤祹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认为他是清朝前期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人物。

进入21世纪,对胤祹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胤祹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他在编修《四库全书》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使人们对胤祹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近年来,随着清史研究的深入,胤祹作为一个能够在三朝都保持影响力的人物,其经历和贡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学者认为,胤祹的政治生涯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才能和智慧,也为理解清朝前期的政治生态提供了重要的案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11/610469.html

“康熙最长寿的儿子,手握重兵但不参与争储,70岁仍被侄子乾隆器重” 的相关文章

吕布打仗那么厉害 吕布为何会被称为三姓家奴

吕布打仗那么厉害 吕布为何会被称为三姓家奴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布骁勇善战,为何称他为三姓家奴,最终难逃悲惨结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王者荣耀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家想必都玩过吧?在这款手机游戏中,有很多不同类型英雄人物,其中就有一个人物既可以出肉装又可以出攻击装,所以说这个人物在真实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

明朝时期的太子那么多 朱标为何是权力最大的太子

明朝时期的太子那么多 朱标为何是权力最大的太子

对朱标为什么被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太子是个危险职业,权力太大会引发皇帝的忌惮。明朝太子朱标却是个例外,虽然朱元璋心狠手辣,杀了半个朝堂的人,但他对朱标宠溺无比,赋予了他真正的天子权力,而且唯恐给的权力不够,大明最有能力的功勋都给了他。在历...

历史上乾隆恢复了张廷玉的名誉,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乾隆恢复了张廷玉的名誉,是因为什么?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9岁,在位六十年,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先解释一下文章标题的“抄家”。正史记载,张廷玉没有被抄家,只是被勒令尽缴颁赐诸物。《清史稿。张廷玉传》载:“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乾隆只是让张廷玉上缴赏赐之物,这跟抄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执...

为拓跋宏生下长子却被赐死,林氏的一生有多悲惨?

为拓跋宏生下长子却被赐死,林氏的一生有多悲惨?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虽然没能实现统一中原,但在一统北方、推动佛教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魏时期还有一种残忍的继承方式,那就是“子贵母死,立子杀母”。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北魏后宫中的女性,只要生下男孩并被立为太子,就会被赐死,元恂的生母林氏就是...

历史上的王朗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真的将人给骂死了吗

历史上的王朗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真的将人给骂死了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中,记载了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原文摘录如下: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佬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

赵飞燕的生理缺陷,为什么会让汉成帝那么迷恋?

赵飞燕的生理缺陷,为什么会让汉成帝那么迷恋?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也颇受争议,其中赵飞燕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赵飞燕的生理缺陷,为什么会让汉成帝那么迷恋?请听我详细道来。众所周知飞燕合德最巅峰时,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就算如此,两人不好的出身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其实很让人意外,飞燕合德的亲生母亲是汉朝一个贵...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阳故鄣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原名朱绩。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孙吴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当时东吴最高武职)。人物生...

李斯在被腰斩的时候 满朝文武为何无人求情

李斯在被腰斩的时候 满朝文武为何无人求情

对秦朝丞相李斯被腰斩,满朝文武为何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国丞相李斯,原本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他曾经拜师荀子门下,学习如何在朝廷为官,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出师后,他来到秦国,成为官场最底层的小小门客,凭借着满腹才学和把握关键机会的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