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的风评为什么越来越差了?宣德缩边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民国以前,一说起朱瞻基那绝对是明代前三的帝王,仅次于二祖,史书说他是盛世明君,民间亲切的称他为蟋蟀天子,但是近代他的风评却越来越差,许多知名博主说他在大明十五帝中也就排名五六位,甚至不如成化帝和明孝宗。
而他之所以被诟病,甚至被口诛笔伐的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宣德缩边”,即他在位期间,大明放弃了漠南、交趾、奴儿干都司,坐视瓦剌统一,后金崛起。
但宣德缩边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我们不妨来议一议。
宣德缩边之背景与决策原因
1、漠南由攻转守
漠南其实说不上放弃。明初,朱元璋和朱棣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多次征伐,实际上已经将漠南打成了无人区,没有多少人在。
而到了宣德年间,漠南的局势变得复杂,蒙古各部之间纷争不断,朱瞻基既想坐收渔翁之利,又不想花费精力和代价继续维持在漠南的统治,因此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减少了许多出发进攻阵地,而改成了建设横向堡垒群,对蒙古采取了不干涉,放任自流的态度。
以当时之现状,明军再行征伐蒙古已经是弊大于利,蒙古一盘散沙,很难再有捕鱼儿海这样的战果,你打他就逃,北征已经失去了意义,由攻转守是应有之意,瓦剌能够如此快的崛起也是出乎朱瞻基意料之外的。
有人说他没有选择羁縻鞑靼残部是一个错误,但以明初北方经济水平和气候条件还有萎缩的西北贸易,是维持不了太久的。宣德时期的瓦剌只是地图填色,主力全在叶尼塞河一带,不与明朝接壤,要阻碍瓦剌统一需要深入漠北远征两千公里远,根本不现实,最多到图拉河打几次仗。
再说饮马河之捷,脱欢统一瓦剌各部还是发生在成祖在位末年。朱瞻基也背不着这个锅。
2. 交趾的困境
交趾的情况比较复杂。
虽然越南从秦朝开始,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领土,也就是越南史书上的“郡县时代”,但自从吴权击败南汉建立吴朝,也已经脱离华夏近五百年。
所以,朱棣在1406年,趁陈朝君主遭外戚篡位之机,占领了安南,并设郡县、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越南人民便开始了激烈的反抗。
1418年2月,越南清化人黎利在蓝山起义,虽然很快被明军击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潘僚、郑公证、黎饿等起义军依然此起彼伏。
可以说,从永乐十六年起,越南的起义之火就没有停息过,宣德元年的崒洞之战,明军更是被黎利军重挫,被迫退守几个被包围的城市。
对此,朱瞻基一开始并未打算放弃交趾,而是派出了十万大军南下剿乱,可惜柳升太轻敌,黎利太狡猾,倒马坡一战,明军中伏,主将阵亡,交趾大胜。
1427年,黎利主动遣使入明,要求册封陈暠(黎利所立傀儡)为王,朱瞻基就坡下驴,无奈表示同意。
次年,也就是朱棣死后4年,黎利除掉陈暠,即皇帝位,建立后黎朝。
对此,群臣建议借机再次派兵征伐,但朱瞻基却认为国中疲惫,远征无益,不仅宣布放弃交趾,明军全部撤离越南,而且下诏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安南正式独立。
从整个过程来看,朱瞻基放弃越南,既是出于无奈(明军不争气),也是出于利益考量,永乐时代一直在搞大工程,百姓已经疲惫不堪了,宣德此时选择与民生息,并非完全失误。
而且,交趾地区反抗不断,明朝在此的统治成本极高,明显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这时战败,与其死扛不如顺水推舟。
再说,就算明军没有失利,或者是朱瞻基选择继续出兵攻占,明朝也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去移民交趾(明初人口全去补充北方了),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不如此,明朝对交趾最多也就再压个二十年,结果差别并不大。
对如此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放弃并没有太大问题。
3、奴儿干都司的废除
提到奴儿干都司,中国人都会以此为荣,因为努尔干都司管辖的区域,包括很多今日已不是中国的领土,如海参崴、库页岛等等。
它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这个机构是朱棣设立的。
永乐元年,朱棣派行人邢枢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目的是想在残元后方布置暗哨。
次年,又在此相继建卫所一百三十余个,置奴儿干等卫。永乐七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朱棣最终决定在此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统辖各卫所,实行“藉女直制北虏”方针。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对于明朝巩固边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它,明朝有效地管理了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促进了东北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是明 *** 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更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也是明朝对东北地区行使 *** 的重要象征。朱棣就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亦失哈也曾奉命九上北海,在松花江上建造船厂。
对于这样一个战略要地,朱瞻基为何却放弃了呢?
原因应该有三:
其一,控制力下降。
作为奴儿干都司的首创者,朱棣有一个误区,始终认为那里是蛮荒之地, *** 对那里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就是羁縻政策,让那些本地的部落首领自行管理,而没有把那里作为属地,实际管理。这就给后人埋下了隐患。
比如,从宣德二年开始,奴儿干都司下属的兀良哈三卫就屡次南下,犯边事件渐多,明军穷于应付,朱瞻基甚至不得不亲率精骑奔袭兀良哈。
奴儿干都司又成了一块沉重的包袱。
其二,蒙古势力的崛起。
有明一代,奴儿干都司赖以存在的条件,唯有永乐时比较俱备,故亦失哈等能“五至其国……招谕口安。”
但到了宣德年间,蒙古势力的崛起,导致这些条件渐在丧失。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是朱棣“藉女直制北虏”方针的重大措施,以解除征伐漠北的右翼威胁,而朱棣亲征漠北的胜利抑制了蒙古的东犯,给东北带来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则为奴儿干都司的开设提供了保证。
但宣德年间,瓦刺崛起,三卫附从,辽东沿线更无安宁之日。因而朱瞻基对奴儿干都司的开设,时有反复,并最终在死前决定:“凡采捕造船运粮等事,悉皆停止,凡带去物件,悉于辽东官库内寄放;其差去内外官员人等俱令回京,官军人等各回卫所着役。”
这道遗命,无疑宣布放弃了奴儿干都司。
其三、战略重心转移。
朱瞻基时期,明朝的战略重心开始逐渐转向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边疆地区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认为维持奴儿干都司的统治并非当务之急。再加上维持奴儿干都司的运转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不得不考虑放弃一些边疆。
汇总来说,宣德缩边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最起码民众是受益的,“仁宣之治”就是更好的证明。如果他继续执行乃祖的对外政策,会不会被认为穷兵黩武,也是说不准的。
但今人对他的诟病也是可以理解的。
今人为何对宣德的风评越来越差?
对于外敌的保守策略(再进一步就是绥靖),对于那些苦寒之地的不重视,缺乏尚武之风,才是他风评越来越差的根源。
朱瞻基放弃这些边地,有他实际的原因,比如浪费国力,劳民伤财,苦寒之地,得不偿失等等。
但任何时代大规模对外战争都是费钱费人的事,哪怕是近代,中国抗美援朝,俄罗斯打乌克兰都消耗了国内大量资源,可当政者依然要打,为的什么?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民众不一定理解,但这是领袖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至于苦寒就不要这种论点,更是胡扯, *** 苦寒,新疆沙漠苦寒,洛基山脉苦寒,西伯利亚苦寒,就可以不要了吗?
正如普京大帝所说:“俄罗斯虽大,但没有一寸国土是多余的。”
这就是现代民族意识,国土意识的觉醒。
这也是现代人更喜欢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明成祖,甚至纣王、隋炀帝的原因,他们虽然被时人认为是穷兵黩武,但功在千秋。
最后还是要为宣宗辩解一句,在他看来,无论是漠南、东北,还是交趾不仅是偏远苦寒之地,还是异国他乡,并不是不能放弃的祖宗之地,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怪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