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龙袍是帝王的象征,为什么到了宋朝,皇帝突然都 *** 龙纹了?

中国历史4个月前 (07-01)45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袁公博

编辑|t

引言

在我们看有关于宋朝的影视剧,尤其是反映宋仁宗时代的,如《清平乐》,能看到低调的宋代君臣朝服。

这些服饰似乎颜色很单一,样式也很简约。

好像宋代的皇帝 *** 龙袍,也不用明黄色,甚至不用“朕”自称,只自称“官家”,显得十分低调。

在宋代之前,甚至宋朝初年还并不如此,否则“黄袍加身”这个成语就会是“红袍加身”了。

那么,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背后的原因又何在呢?

(宋朝皇帝)

一、宋代服饰制度

实际上,宋朝皇帝的服饰,也没有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影视剧表现最多的,是朝服,而最复杂的却是不怎么常用的是冕服,因为出现较少,所以人们印象不深。

冕服是中国古代礼服中最重者,是用于祭祀的礼仪性服饰。所谓“国家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祭祀,在《周礼》就规定了复杂的冕服定制,一人多冕,一冕一服,根据不同祭祀对象有不同的冕服,十分讲究。

宋代重视儒学,也是儒学的重要发展—理学起源的时代,虽然理学鼻祖周敦颐宋真宗时才出生,但是儒学的复兴在韩愈所在的中唐时代就有显现,受此影响,宋代的服饰具儒雅之风,有复古色彩。

(冕服)

在冕服方面,宋朝几位皇帝连续改冕服的形制,虽然都是些细节修正,也可看出对冕服的考究之细致。

不但如此,宋朝还恢复了历代很少使用的大裘冕,百官也有相应的冕服,可见其讲究程度。

即便是看上去简单的皇帝朝服,也是内有乾坤。

在部件方面,分梁冠、朱袍、朱裳、大带、革带、绶、白袜、乌屐,在颜色上,亦有青、皂、朱、绛、白、黑的搭配,只不过因为各种颜 *** 差较小,加之设计和谐,浑然一体,使人不容易看出其中的变化,是真正的低调奢华有内涵。

(宋代朝服)

宋代服饰不同于前代的另一个奇特设计就是方心曲领。

在各种影视剧的剧照中我们能看到宋代君臣脖子上挂的一个奇怪的装饰,就是方心曲领。

方心曲领由白罗制成,上圆下方,于颈后系节,挂于胸前。

方心曲领又“方领”和“曲领”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在《礼记》中就有记载,历代沿革,变化不大。

到了宋代,方心曲领产生了重要变化,更大的不同是由隋唐时附着于内衣之上的衬领,外化成挂于胸前的单独装饰,因此显得很醒目。

(方心曲领)

二、外有强敌,百废待兴环境影响下的宋代服饰

除了受儒学复兴,理学出现影响的原因,宋代服饰的特色产生的另一原因,还在于所处的特殊环境。

宋朝是在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建立起来的,百废待兴,开国君主赵匡胤经常和百官强调要节用。

如果天子嘴上说节用,自己却穿得和参加巴黎时装周似的,确实不能令人信服。

因此,为了起到表率作用,宋朝初期,皇帝不断改革服饰形制,原本需要用金丝线绣制而成的龙袍也不用了,逐渐放弃了唐五代的明黄色和繁复的图案,改用较为简单的设计。

到太平兴国年间,确立了现在我们常见的宋朝皇帝服饰,以求彰显节俭。

(赵匡胤)

其次,宋朝重文轻武,讲求儒雅风流,重视士大夫,宣称与士大夫共天下,从朝堂到地方,各级官吏都是“文士也”,就连著名武将岳飞,留下的画影图形,都是一副文人打扮,可见宋朝重视文教。

因此,皇帝与士大夫穿着区别不大,正是为了显示皇帝与士人同心,创造上下一体,君臣同心的景象。

最后,改革服制,是宋朝强调汉民族核心主义的表现。

宋朝不同于其他大一统王朝,从建立之初,就面临严重的外患,程颐在《上仁宗皇帝书》中说:“戎狄之盛,古未有之。”

诚如所言,宋朝缺乏北方的重要屏障燕云地区,首都直面辽国威胁,宋太宗一度想收复,空留下“驴车漂移”的故事而无所建树。

(赵光义)

在这种环境下,宋朝强调华夷之别是可以理解的。

唐代国力强大,民风开放,大街上胡服夷装见惯不怪,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宋朝。

宋朝 *** 为了强调华夷之别,多次下令禁止胡服,宋仁宗庆历八年就下诏:“禁止士庶穿胡人样式服装,穿青绿色衣服,使用胡人样式的车马,禁止妇女穿黑绿色衣服。”,后来,毡笠,“吊敦”一类有契丹、女真服装特点的衣服也被禁止。

强调区分华夷,敌视胡服,复兴汉服,去除隋唐五代服饰中的胡人元素,天子要做表率,就是宋朝改易服制的另一原因。

然而,其实考察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也不是一纸禁令可以彻底阻断的。

(唐代胡服)

三、胡服对宋代服饰的影响

宋代一直强调恢复周礼的服制,然而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恢复,可以看出,宋代朝服还是较之上古服饰更加简捷轻便,实用性更强,这正是胡服的特点。

毡笠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为契丹和女真广泛使用,宋朝 *** 曾经四次禁止毡笠,然而在水浒传中,林教头雪夜上梁山戴的就是毡笠,宋徽宗时代已经是北宋末期了,这并不是施耐庵不严谨,而是毡笠确实屡禁不止。

(毡笠)

原因也很简单: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实用了。元祐三年,适逢雪灾,北宋 *** 赈灾时就是靠给灾民发毡笠挡雪御寒,一面禁止,一面发放, *** 禁令也挡不住现实需求。

到了南宋,宋高宗自己也戴毡笠御寒,所谓禁令完全成了一纸空文。

“吊敦”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吊敦”是音译,实质是类似袜裤的服饰,同样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遭到北宋禁止却在民间公然广泛使用。

有一次,某演剧艺人在给皇帝演出时就穿着“吊敦”,皇帝居然毫不奇怪,可见早已习以为常,可能连皇帝自己都忘了还有这种禁令。

(吊敦)

除此之外,女真人的尖头靴,“赶上裙”等在宋朝都流行一时,这种交流从来都是潜移默化而势不可挡的,甚至宋朝天子也不能免俗,宋高宗戴毡笠就是例证。

这正如吃牛肉,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安排好汉吃牛肉,而北宋 *** 禁止宰杀耕牛,怎么会有这么多牛肉?

有人说施耐庵不懂历史,也有人说这是表现好汉的叛逆。

(尖头靴)

其实原因同样简单,就是北宋经济发达,不缺耕牛,吃牛肉实在屡禁不止。

宋代朝服的简便化,很可能正是胡服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资料:

[1]华雯.从《舆服志》看宋代服饰色彩[J].大众文艺,2018,(20):232-233.

[2]张飚雪.胡服的发展及其对宋代服饰文化的影响撮要[J].兰台世界,2015,(27):144-145.

[3]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6.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7/600264.html

“龙袍是帝王的象征,为什么到了宋朝,皇帝突然都 *** 龙纹了?”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