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1945年,日本兵问一名中国“慰安妇”:跟我回日本还是投奔新四军

中国历史1天前20

1945年,日本兵问一名中国"慰安妇":跟我回日本还是投奔新四军

战火纷飞的1945年,一个命运多舛的中国女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的面前是一位日本兵,不是那些曾经残暴 *** 她的恶魔,而是一个曾经给予她些许温暖的灵魂。这个日本兵名叫西山,此刻他正注视着这个曾经在慰安所相遇的中国女子,轻声问道:"你是想和我回日本去,还是去投奔新四军?"

这个女子叫袁竹林,曾经的她有过美好的婚姻,但战争的阴霾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从被欺骗沦为"慰安妇",到在日本人开的餐馆里当服务员,她的生命中充满了屈辱与苦难。然而,就在这样的绝境中,她遇到了不同于其他日本兵的西山。

此刻,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袁竹林该如何选择?是随西山远赴日本,还是投奔新四军开启新的人生?抑或是另有打算?在这个充满未知的年代,一个曾经的"慰安妇"将何去何从?她的选择又将如何影响她此后的人生?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笼罩在日军的铁蹄之下。街道上,日本兵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百姓们人心惶惶,不敢出门。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22岁的袁竹林被一个名叫张秀英的女人骗到了鄂城的一处"慰安所"。本以为是去旅店当长工,没想到等待她的却是人间地狱。

高墙铁丝网内,袁竹林和其他被骗来的中国妇女被迫成为日军的"慰安妇"。每天,她们要接待无数个日本兵,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在这个暗无天日的地方,袁竹林遇到了一个特别的日本兵——西山。那是1940年的一个夏日,天气闷热,慰安所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味。西山走进袁竹林的小房间时,她正蜷缩在床角,浑身伤痕累累。

与其他粗暴的日本兵不同,西山看到袁竹林的惨状,竟然没有碰她。他默默地坐在房间的角落,用生涩的中文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袁竹林警惕地看着他,没有回答。西山似乎并不在意,自顾自地说起了话:"我叫西山,是个普通的工人。我不想当兵打仗,但日本 *** 强制每个成年男性服兵役三年。"

这番话让袁竹林有些惊讶。她从未想过,在这群残暴的日本兵中,竟然还有人会这样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西山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们都很痛苦。我也不想伤害你们。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能够结束这场战争。"

袁竹林默默地听着,内心却泛起了一丝波澜。这是她之一次遇到一个愿意与她平等交谈的日本兵。

从那天起,每次西山来到慰安所,都会特意买票让袁竹林休息。他会教她一些简单的日语,有时还会教她唱日本歌曲。在那个充满痛苦和绝望的地方,西山成了袁竹林生命中唯一的一丝温暖。

然而,这份温暖并不能改变袁竹林的处境。日复一日,她依然要忍受其他日本兵的 *** 。每当夜深人静,她都会独自哭泣,思念着远在他乡的丈夫和家人。

1942年的一天,袁竹林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决定逃跑。她和另一个妇女趁着夜色翻墙逃出,却不幸被抓了回来。慰安所的老板狠狠地惩罚了她们,将她们关在小黑屋里好几天。

就在袁竹林以为自己将永远被困在这个地狱时,命运给了她一个转机。一个叫藤村的日本军官看中了她的美貌,将她"包"了下来。虽然还是被囚禁的状态,但至少不用再接待那么多的日本兵了。

半年后,袁竹林被调到了鄂城东门外的一家日本人开的餐馆当服务员。虽然依然要陪酒陪客,但比起慰安所的生活,这里已经好了太多。

就在这家餐馆里,袁竹林再次遇到了西山。那天,西山来到餐馆喝酒,一眼就认出了给他倒酒的袁竹林。他惊喜地喊出了袁竹林的日本名字:"玛莎姑!"

袁竹林也认出了西山。在短暂的惊讶之后,她的心中涌起了一丝希望。也许,这个善良的日本人能够帮助她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生活。

西山告诉袁竹林,他的兵役已经服完了。现在的他只是一个在矿场打工的普通日本长工。看着袁竹林憔悴的面容,西山下定决心要帮助她。

就这样,在西山的帮助下,袁竹林终于逃离了那个如同地狱般的餐馆。从此,她与这个善良的日本人相依为命,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西山尽力保护袁竹林,给予她温暖和安慰。虽然他们来自敌对的国家,但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找到了彼此的人性和善意。

然而,战争的阴霾依然笼罩着他们。每天,他们都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中,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发现,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厄运。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互相扶持,努力生存。

1943年的一个寒冷冬夜,鄂城东门外的日本餐馆里灯火通明。袁竹林如往常一样,穿梭在酒桌之间,为日本军官们斟酒倒茶。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玛莎姑!"袁竹林转身一看,竟是许久未见的西山。

西山已经脱下了军装,穿着普通工人的衣服。他告诉袁竹林,自己现在在附近的矿场做工。看到袁竹林憔悴的面容,西山心中一阵悸动。他想起了在慰安所时对袁竹林许下的承诺:要将她救出苦海。

当晚,西山借故留在餐馆到打烊。其他客人都走后,他悄悄地对袁竹林说:"今晚,我带你离开这里。"

袁竹林犹豫了。她曾经尝试逃跑,但都以失败告终,每次都遭受了严厉的惩罚。然而,看着西山坚定的眼神,她决定再赌一次。

深夜,当餐馆的老板和其他工作人员都睡熟后,西山轻轻敲响了袁竹林的房门。袁竹林悄无声息地跟随西山,两人蹑手蹑脚地穿过后厨,来到了餐馆后门。

西山小心翼翼地打开门锁,冷风瞬间灌进来。袁竹林裹紧了身上单薄的衣服,跟着西山钻入了黑暗中。

他们沿着小巷快速前行,生怕被巡逻的日本兵发现。每经过一个路口,西山都会停下来仔细观察四周的情况。终于,在黎明前的最后一刻黑暗中,他们来到了城郊的一个废弃的农舍。

这个农舍是西山早就准备好的藏身之处。里面虽然简陋,但有床铺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西山对袁竹林说:"暂时先在这里躲一阵子,等风声过了,我们再想办法。"

接下来的日子里,西山白天去矿场工作,晚上就回到农舍照顾袁竹林。他们过着极其谨慎的生活,深怕被人发现。西山会带来一些食物和日用品,有时还会偷偷带来一些报纸,告诉袁竹林外面世界的情况。

在这个隐蔽的小农舍里,袁竹林之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全感。虽然生活艰苦,但至少不用再忍受日本军人的 *** 。西山教她说日语,讲述日本的文化和习俗,袁竹林也给西山讲述中国的传统和故事。

然而,他们的平静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1944年春天的一个雨夜,西山匆匆忙忙地跑回农舍,脸上带着惊恐的表情。他告诉袁竹林,日本军方开始在矿区清查可疑人员,他们必须立即转移。

于是,他们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这一次,他们决定离开鄂城,向着湖北山区进发。路途艰辛,他们白天躲在树林里休息,晚上赶路。西山时刻保持警惕,保护着袁竹林的安全。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少危险。有一次,他们差点被巡逻的日本兵发现,幸亏西山机智地用日语糊弄过去。还有一次,他们在穿越一条湍急的河流时,袁竹林险些被冲走,是西山奋不顾身地将她拉了回来。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湖北西部的一个偏僻山村。这里远离战火,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西山和袁竹林决定在这里暂时安顿下来。

为了不引起怀疑,西山对外宣称袁竹林是他的妻子。他们在村子里租了一间小屋,西山白天帮村民干农活,袁竹林则在家里纺纱织布。虽然生活清贫,但比起之前的日子,这已经是天堂了。

在这个宁静的山村里,袁竹林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她开始学习村里妇女们的针线活,有时还会帮忙照看邻居家的小孩。西山则努力学习农活,虽然笨手笨脚,但也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然而,即便在这样偏僻的山村,战争的阴影依然无处不在。时不时会有流民带来外界的消息,有时是日军的暴行,有时是国军的溃败,还有关于 *** 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传闻。

每当听到这些消息,袁竹林和西山都会陷入沉默。他们明白,这场战争终究会结束,但结束之后,等待他们的又将是什么?

就这样,他们在这个山村里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时光。期间,他们经历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时刻,比如有一次日军扫荡到附近的村庄,他们不得不躲进山洞里整整三天三夜。还有一次,村里来了几个陌生人,对西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幸好袁竹林机智地用方言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1945年夏天,一个重大的消息传到了这个偏僻的山村:日本投降了!战争终于结束了!村民们欢天喜地,燃放鞭炮庆祝。然而,对于袁竹林和西山来说,这个消息却带来了新的困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个消息如同一阵飓风,很快席卷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最终传到了袁竹林和西山藏身的偏僻山村。

村里的人们欣喜若狂,敲锣打鼓庆祝胜利的到来。然而,对于袁竹林和西山来说,这个消息却如同一记惊雷,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西山知道,作为一个日本人,他不能继续留在中国了。战争结束后,大量的日本军民开始从中国撤离。他们中的许多人将面临审判,或被遣返回国。西山虽然没有参与战争罪行,但他依然担心自己的处境。

另一方面,袁竹林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她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不知父母和亲人是否还健在。作为一个曾经的"慰安妇",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被家乡的人们接纳。

就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中,西山决定坦诚地和袁竹林谈一谈未来。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他们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西山轻声问道:"你是想和我回日本去,还是去投奔新四军?"

这个问题让袁竹林陷入了沉思。回日本?她对那个国家既陌生又恐惧。虽然西山给了她温暖和保护,但那里毕竟是曾经给她带来无尽痛苦的地方。投奔新四军?她听说过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但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适应那样的生活。

西山继续说道:"如果你选择和我回日本,我会尽我所能照顾你。虽然战后的日本可能会很艰难,但我们可以一起重新开始。"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如果你选择投奔新四军,我也理解。他们或许能给你一个新的身份,一个新的开始。"

袁竹林沉默不语。她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过去几年的种种经历:被骗入慰安所的绝望、在餐馆里战战兢兢的日子、与西山一起逃亡的惊险,以及在这个山村里平静但充满不安的生活。

突然,袁竹林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武汉。那里有她的父母、兄弟姐妹,还有她曾经的丈夫。虽然她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健在,但那里毕竟是她的根。

于是,袁竹林开口了:"我哪也不去,我只想回家!"

西山听后,沉默了片刻,然后点了点头。他理解袁竹林的选择,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

接下来的几天里,西山帮助袁竹林做回家的准备。他将这些年来攒下的一些钱都给了袁竹林,还教她一些在路上保护自己的 *** 。

临别之际,西山郑重地对袁竹林说:"无论未来如何,我都希望你能幸福。如果有一天你需要帮助,可以去横滨找我的家人。"说完,他将一个写有地址的小纸条塞到袁竹林手中。

1945年9月初的一个清晨,袁竹林踏上了回家的路。她没有回头看西山最后一眼,因为她知道,这一别可能就是永诀。

袁竹林的回家之路并不顺利。战后的中国百废待兴,交通状况极其糟糕。她有时搭乘农民的牛车,有时跟随难民的队伍步行,还有时候不得不躲避仍未完全撤离的日军残部。

在路上,袁竹林听到了许多关于新中国的消息。有人说 *** 和 *** 正在谈判,要建立联合 *** ;有人说新四军已经改编为 *** ,正在向 *** 控制区推进;还有人说,外国军队也进入了中国,局势十分复杂。

这些消息让袁竹林感到困惑和担忧。她不知道自己即将回到的家乡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未来。

终于,在历经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后,袁竹林看到了熟悉的长江,看到了武汉三镇的轮廓。然而,迎接她的并不是想象中的欢迎,而是一片狼藉的景象。

战争给武汉留下了深重的伤痕。许多建筑物被炸毁,街道上到处都是难民和无家可归的人。袁竹林艰难地在这座伤痕累累的城市中寻找着自己曾经的家。

当她终于找到自己家的位置时,却发现那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邻居告诉她,她的家在一次轰炸中被毁,父母早已搬到了乡下。

就这样,袁竹林又踏上了寻找亲人的旅程。她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是什么,但她知道,无论如何,她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土。这里有她的根,有她的记忆,尽管这些记忆中混杂着甜蜜与痛苦。

在这个战后的动荡年代,袁竹林像无数中国人一样,开始了艰难的重建之路。她不知道自己能否找到亲人,能否被家乡接纳,但她知道,至少她还活着,还有希望。

1945年深秋,袁竹林终于找到了搬到乡下的父母。当她站在破旧的茅草屋前,看到年迈的父母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然而,重逢的喜悦很快就被现实的困境所取代。

战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农村更是一片凋敝。袁竹林的父母靠种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家徒四壁,生活十分艰难。袁竹林决定留下来,帮助父母重建家园。

然而,回到故乡并非想象中的平静。村里很快就传开了袁竹林曾经是"慰安妇"的消息。有人对她投以同情的目光,有人则避之不及,还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这些目光和议论如同无形的刀子,日复一日地刺痛着袁竹林的心。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袁竹林开始寻找工作。她试图在附近的小镇上找一份工作,但每当提到自己的过去,就会被婉拒。人们害怕雇佣一个曾经的"慰安妇"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就在袁竹林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1946年初,她听说邻村有一对夫妇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婴。这个消息让袁竹林心生怜悯,她决定收养这个孤儿。

尽管生活艰难,袁竹林还是将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叫"小梅"的女婴。她日夜操劳,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要抚养幼小的养女。为了赚钱,她开始在家里纺纱织布,有时还帮邻居做些针线活。

小梅的到来给袁竹林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她暗自发誓,一定要让小梅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再像自己一样遭受苦难。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袁竹林作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一次群众大会上,袁竹林的母亲无意中提到了女儿的遭遇,希望能获得同情和支持。

这番话本是出于善意,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一些激进分子认为袁竹林是"日本人的帮凶",是"资产阶级的走狗"。他们无视袁竹林曾经遭受的苦难,只是简单地将她贴上了"日本婆"的标签。

从那以后,袁竹林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邻居们不再找她做针线活,村里的孩子们也不允许和小梅玩耍。袁竹林和养女几乎成了村里的"异类"。

就在这时,一个更大的打击降临了。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的背景下,当地 *** 决定组织一批人到黑龙江拓荒。居委会以袁竹林的"历史问题"为由,强迫她参加这次行动。

袁竹林恳求能带上年仅12岁的小梅,但遭到了拒绝。在万般无奈之下,她只能将小梅托付给邻居照看,独自踏上了前往黑龙江的漫长旅程。

在黑龙江的米山建设兵团,袁竹林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17年。这里寒冷潮湿,工作繁重,食物匮乏。更让她痛苦的是,她不得不忍受其他知道她过去的人的歧视和谩骂。

每当夜深人静,袁竹林就会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小梅。她不知道小梅现在过得怎么样,是否还记得自己这个养母。唯一支撑她坚持下去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回到武汉,再次见到小梅的希望。

在这17年里,袁竹林曾多次申请回乡,但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她只能通过书信与家乡保持联系,得知父母已经相继去世,小梅也已经长大成人。

终于,在1975年,在一些热心人的帮助下,袁竹林获准返回武汉。当她踏上归乡的路时,已经是一个57岁的老人了。

回到武汉后,袁竹林发现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她的父母早已不在,曾经的家也已面目全非。更让她心痛的是,她苦苦寻找的小梅,已经嫁人离开了武汉,去向不明。

就这样,袁竹林又一次面临着重新开始的挑战。她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租了一间简陋的小屋,开始了晚年的生活。尽管生活依旧艰难,但至少她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土。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袁竹林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小梅的努力。她四处打听,写信询问,希望能够找到自己曾经抚养的女儿。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她作对,多年的寻找依然没有结果。

1980年代初,已年过花甲的袁竹林依旧在武汉过着清贫而平静的生活。她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到附近的小公园打太极拳,然后去街道办做些力所能及的清洁工作。虽然生活艰难,但她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

然而,袁竹林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无法愈合的伤痕。每到夜深人静,她常常会被噩梦惊醒,梦中总是出现那些在慰安所里的可怕经历。有时,她会因为头痛而整夜无法入眠,这是当年在慰安所里被日本人虐待所留下的病根。

1982年的一天,袁竹林在打扫街道时,偶然听到路人谈论"慰安妇"问题。原来,随着中日关系的逐步正常化,一些日本学者和民间团体开始关注二战期间"慰安妇"的遭遇,并呼吁日本 *** 正视这段历史。

这个消息让袁竹林感到既震惊又困惑。多年来,她一直将这段经历深深地埋在心底,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这个问题会被公开讨论。

1990年,一个转折性的事件发生了。韩国的一位前"慰安妇"公开站出来,要求日本 *** 道歉并赔偿。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很快,其他亚洲国家的前"慰安妇"也纷纷站出来发声。

袁竹林通过收音机和报纸了解到这些消息,内心激动不已。她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应该站出来,讲述自己的经历?

就在袁竹林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命运。1991年,一位研究战争历史的学者来到武汉,通过当地的老年协会寻找可能的"慰安妇"幸存者。袁竹林的邻居知道她的经历,便将学者介绍给了她。

起初,袁竹林对这位学者充满戒心,不愿多谈。但随着交流的深入,她渐渐放下了戒备。这位学者耐心地倾听她的故事,并向她解释了"慰安妇"问题在国际上引起的关注。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挣扎,袁竹林最终决定公开自己的经历。她说:"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没几年就要去见爹妈了。与其带着这个秘密离开,不如把真相说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

1992年12月,袁竹林作为中国大陆的代表,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日本战后补偿国际公听会"。在会上,她与来自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前"慰安妇"一起,向全世界讲述了她们的遭遇。

袁竹林的证词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她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被骗入慰安所,如何遭受日军的蹂躏,以及战后遭受的歧视和苦难。她的声音时而颤抖,时而坚定,但始终保持着尊严。

这次公听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报道了袁竹林的故事,她的勇气和坚强感动了无数人。然而,与此同时,她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质疑。

回到武汉后,袁竹林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人对她投以同情和尊重的目光,称赞她的勇气;但也有人认为她"给国家丢脸",甚至对她进行人身攻击。

面对这些,袁竹林始终保持着坚强和冷静。她说:"我站出来不是为了报复,也不是为了出名。我只是想让人们知道战争的残酷,让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袁竹林继续为"慰安妇"问题奔走呼号。她参加了多次国际会议,接受了众多媒体的采访。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依然坚持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关注。

1998年,两位记者来到袁竹林简陋的家中采访。当时已经76岁的袁竹林热情地接待了她们,并细心地为她们准备了茶水和水果。这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记者们,其中一位后来将这一幕写进了自己的书中。

2000年,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国终于建立了之一个"慰安妇"资料馆。袁竹林作为幸存者代表,参加了开馆仪式。看着自己的照片和证词陈列在展厅里,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随着年龄的增长,袁竹林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但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为"慰安妇"问题发声。她常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继续讲述这段历史,让更多人记住这个教训。"

2010年,88岁的袁竹林在武汉的一家医院安详离世。她的葬礼简单而庄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记者和支持者前来送别。虽然她未能等到日本 *** 的正式道歉,但她的勇气和坚持,为推动"慰安妇"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竹林的一生,是无数"慰安妇"命运的缩影。她的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和平的呼唤。在她离开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记得这个坚强的女性,记得她为正义和和解所做的不懈努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10/610192.html

“1945年,日本兵问一名中国“慰安妇”:跟我回日本还是投奔新四军” 的相关文章

东吴实力比蜀汉还要强 伐魏为什么由蜀汉来做

东吴实力比蜀汉还要强 伐魏为什么由蜀汉来做

对东吴的实力比蜀国要强,可是为什么伐魏的任务要由蜀国来做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是一个极其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地军阀战争不断,到最后只剩下三个强大的实力也就是魏、蜀、吴了。而这三个强大的势力按综合实力来分魏国第一、吴国第二、蜀国最差。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

刘恒代王的称号是怎么来的?诸吕之乱后他是什么结局?

刘恒代王的称号是怎么来的?诸吕之乱后他是什么结局?

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邦的的八个儿子中,刘恒算得上是最不受刘邦待见的儿子。为什么说刘恒不受刘邦待见呢?刘恒是在八岁的时候被刘邦封为代王的。刘恒之所以得到分封,是因为当时本来是赵国丞相的陈豨叛乱。陈豨叛乱以后,自封为代王。后来...

孙皓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会称为暴君?

孙皓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会称为暴君?

孙皓,东吴末代皇帝,三国时期最有名的暴君。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孙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不久后就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名声很大惊动华夏,甚至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感到惶怖。好酒好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这些我们就不说了,今天我们只看看他是如何残害手下亲人和大臣的!杀兄弟、婶婶、叔叔252...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如何被废的?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 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世民对于嫡长子可谓寄予无限厚望。公元618年,李承乾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李世民即位之后,立封李承乾为皇太子。看似波澜不惊的立储,却也隐藏着些许危机。翻看历史我们知...

刘裕掌权后司马家都没有威胁了 刘裕为何要杀光他们

刘裕掌权后司马家都没有威胁了 刘裕为何要杀光他们

刘裕已掌握大权,为何还要将司马懿后代灭族?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东汉末年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了一种相当的混乱当中,汉王朝已经无法稳定的维持自己的统治,而权力的真空肯定要有其他人去争取,这也就导致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百年斗争。不过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

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在位35年。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皇帝都很留恋权力,他们从来不会轻易让出皇位。就算像乾隆皇帝那样,自己说过的话不得不执行,把皇位让给嘉庆。但他依然霸着不下来,什么事儿都会替嘉庆做主。而且像乾隆这样的,在历史上简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会霸着...

刘备身份为什么遭受到怀疑 汉室宗亲为何只有他成就大业

刘备身份为什么遭受到怀疑 汉室宗亲为何只有他成就大业

为何刘备的出身至今遭到怀疑?汉室宗亲数十万,唯独他成就了大业,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很多人只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其实刘备所在的楼桑村全村村民,基本都是汉室宗亲!不光楼桑村,在东汉末年,类似楼桑村这种以刘姓子孙为主体的村子里的村民,基本也都是汉室宗...

张彦远: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擅长书画,精于鉴赏

张彦远: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擅长书画,精于鉴赏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蒲州猗氏人。唐朝大臣、画家、绘画理论家,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