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皇后为何一开始不被懿安皇后看好?
周皇后为何一开始不被懿安皇后看好?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朱由校继承皇位后,考虑到明神宗郑皇贵妃曾害过自己的祖母,阻止过父亲朱常洛继位,还联合朱常洛嫔妃李选侍挟持自己打算夺权。因此朱由校并不愿意履行祖父要封郑氏为后的遗言,也不会让她执掌皇太后印。
而明神宗的昭妃刘氏,早年入宫性格宽厚,她没有儿子,朱由校认为她是执掌皇太后印的更佳人选。于是,刘昭妃被尊为“宣懿太妃”,居慈宁宫,并掌管皇太后印玺。
天启六年,朱由校要为弟弟信王朱由检选妃,宣懿太妃作为太后印玺的执掌人,在此事上具有较重话语权。经过一番筛选,她挑中出身贫寒的周氏。然而,朱由校的嫡妻张皇后却不太认同。
周氏的母亲是继室,父亲周奎家中并不富裕,年幼的周氏便必须学会操持家务。一家人迁居到北京后,周奎靠给人算命谋生。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周氏长相貌美,《崇祯宫词》中记载:“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明朝有一文士叫陈仁锡,他之一次见到周氏时,就对周奎说:“君女,天下贵人!”
笔者之所以将周氏家境与长相放在一起说,是因为想证明其与张皇后有些相似。张皇后也是从小操持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天姿国色的她,却十分贤德。如今同样长相出众且贤德的周氏出现,不知为何张皇后却不看好她。
张皇后的理由是,周氏年纪还小,身体也不好,不适合母仪天下。实际上周氏与朱由检同岁,天启六年都是15岁,而张皇后当年也是15岁嫁给朱由校的,所以这一理由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此时宣懿太妃就起到关键作用,她说周氏现在年纪小,可她迟早会长大,因此更看好她。张皇后不得不尊重宣懿太妃,也就同意选周氏为信王妃。那么周氏当上信王妃后,她是如何证明自己,给张皇后看的呢?
周氏出身贫寒,所以嫁给朱由检之后,也始终保持平民本色。她崇尚节俭,身为信王妃,却一直穿布衣,吃素食,甚至她和朱由检的衣服都是自己亲手做的,饭菜也是自己做的。朱由检一直为有这样的贤妻感到自豪,史料记载:“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
两人成婚的第二年,朱由校驾崩了,由于朱由校临终时没有儿子,所以在张皇后的推波助澜下,朱由检继承皇位。之后,周氏被册立为后,张皇后以皇嫂的身份,被尊为“懿安皇后”。
众所周知,朱由校在位时宠信太监魏忠贤,导致其权倾朝野。朱由检即位初期,懿安皇后提醒要小心魏忠贤在食物中下毒,因此朱由检的饮食,全部都由周皇后亲自处理。
朱由检即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摇摇欲坠,周皇后为了作出表率,以及更好地支持丈夫,她主动缩减自己的吃穿用度。后来明朝军费紧张,她还想方设法省下积蓄,用来充当军费。皇后的深明大义,使得朱由检对妻子更加敬重和爱惜。
帝后虽然感情很好,但朱由检仍然有十分宠爱的妃子,就是田贵妃。田贵妃认为自己受宠,有时候不将皇后放在眼里,有一次她去向皇后请安,周皇后故意让她在寒风中等待,以示惩戒。
谁知事后田贵妃跑去向朱由检告状,朱由检心疼她,不分青红皂白骂了周皇后一顿。但是冷静下来,朱由检知道周皇后并非是会因为嫉妒,而刻意报复嫔妃的人,一定是田贵妃恃宠而骄。所以他又去向皇后道歉,并下令关田贵妃禁闭,之后的三个月都没有召田贵妃侍寝。
三个月后,有一天朱由检、周皇后与众妃一同赏花,周皇后提出让田贵妃也一起来,朱由检怕皇后不高兴,所以不肯。结果周皇后竟擅自做主,让人将田贵妃接来,并促成她与朱由检和解。如此心胸宽广的皇后,实在是大明之福。
只可惜,这样的皇后却生不逢时。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见自己已无力挽回,哭着拉着周皇后的手说道:“大事去矣。”只听周皇后回了一句:“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
这里周皇后说朱由检没听进她的话,是指什么话呢?原来,当初战事吃紧的时候,周皇后曾对朱由检说:“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周皇后说得很委婉,她说自己家在南中还有一处家居,实则是劝说朱由检,要是真的到了危难之际,可以避寇南迁。但由于她不便干政,所以就没有接着说下去。
到了这个时候,周皇后知道多说也无益,既然朱由检选了这条路,她作为其妻子和大明皇后,也只能选择追随。于是,她说完这句话,就进屋自尽殉国了。接着朱由检安排好一切,也到煤山上自缢殉国。
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让人将周皇后与朱由检的尸棺放在东华门示众,《明季北略》记载:“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后来,两人又被葬到田贵妃的墓中。清军入关后,为了笼络民心,就将朱由检和周皇后合葬的陵墓改为“思陵”,清朝统治者下令“臣民为服丧三日”,周皇后追谥为“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
这是清廷为周皇后上的谥号,而南明政权实际也为其上了谥号,曰“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到了顺治十六年,清廷为朱由检改谥为“庄烈愍皇帝”,周皇后也就随之改谥为“庄烈愍皇后”。
周皇后作为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原配妻子,初期不被懿安皇后看好,但她通过自身的贤德证明了自己,让懿安皇后明白,自己当初看错了。作为明朝末代皇后,周皇后的贤德令人印象深刻,她生前深明大义,勤俭持家,得到天下百姓的爱戴。到了国家危难之际,她毅然决然以身殉国,选择壮烈结束一生,实在令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