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广有三次封侯机会都错过了,真是汉武帝薄情吗?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2-15)360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广两次按律当斩,也有三次封侯机会,他为什么把机会都错过了?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两句话用在李广身上都不合适:李广并不可怜,他的一生是值得尊敬的——所有为大汉江山出生入死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能只以成败论英雄;李广封侯也并不难,只要他满足了一个条件,就会像汉文帝说的那样:以你李广的能力,捞一个万户侯也是轻松加愉快!

但是李广别说万户侯,连千户侯都捞到,反而两次犯罪当斩,这不能不令人感叹李广命运多舛:只需满足一个条件就可以封侯,您老人家为什么把三次机会都错过了?这究竟是汉武帝薄情还是您点儿背?

汉朝的军功制度是相当公平的,武将只要在打胜仗的时候斩首过千,就可以封侯。斩首越多食邑越多,上不封顶。大将军、大司马卫青食邑一万五千七百户(分给儿子四千九百户),骠骑将军、大司马霍去病食邑一万五千一百户,这是因为他们不但能打胜仗,而且斩获极多:“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收河南地,置朔方郡;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开河西酒泉之地。”

除了斩将搴旗开疆拓土,卫青霍去病还比较能抢,卫青缴获牛马羊数以千百万计,霍去病更是连人家的祭天金人都抢回来了。

跟卫青霍去病相比,李广虽然威震北疆,但却很少打胜仗,甚至还有两次犯罪当斩,要不是世代为将家里有些积蓄,他必然会挨一刀:这一刀可以斩在两个地方,但李广肯定会选择斩首,而不会像司马迁那样斩在别的地方。

李广有三次封侯机会都错过了,真是汉武帝薄情吗?

李广两次犯罪当斩,之一次全军覆没自己被擒,交完罚铜后被贬为庶人,第二次泄私愤斩杀无罪之霸陵尉,汉武帝连问都没问,而按照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约法三章,是要“杀人者死”。

李广的失误且放在一边,咱们还是来看看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的李广错过了哪三次封侯机会吧。

在汉武帝即位之前,李广就有一次封侯机会,那时候他绝对是凑够了首级数量,但是他除了七国叛军首级,还拿了一样不该拿的东西:“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这就是“私受梁孝王将军印”事件,李广功过相抵,到手的侯爵就变成煮熟的鸭子——飞了。

李广封侯的第二次机会出现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这就让人十分奇怪了:元朔六年的之一次战役,汉军是打赢了的,李广也参加了战斗,为什么别人都封侯了,他偏偏寸功未立而不得封侯?这一次李广可是没有迷路,也没受到批评,说明他并没有贻误战机。

元朔六年之战,李广的堂弟攒够了人头数,封侯了:“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

李广有三次封侯机会都错过了,真是汉武帝薄情吗?

《史记》和《汉书》中反复出现的“中率”,就是符合军功封赏条例。李蔡“中率”而李广没有“中率”,说明不是汉武帝赏罚不明,而是李广手里的匈奴首级数量不够。

李广第三次封侯机会,出现在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之战,也是李广与匈奴的最后一战,或者说是只出兵而没交战,卫青之所以没有围歼匈奴单于而毕其功于一役,李广似乎也要负一点责任,连司马迁也为李广迷路贻误战机感到惋惜:“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匈奴单于主力已经被卫青缠住,如果李广不因为迷路而迟到,那他的部队就会成为主导战局的生力军:匈奴单于跟卫青在沙尘暴中整整厮杀了一天,李广士饱马腾,根本就不会给匈奴单于逃走的机会。

我们看古文,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以为李广的向导在半路上挂了,而是李广赌气离开卫青,根本就没带向导。“亡”的读音和意思都是“无”,《史记索引》的解释是这样的:“谓无人导引,军故失道也。”

深入敌境而不带向导,李广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错过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元狩四年之战,李广原本有擒斩匈奴单于的机会,不但可以立功封侯,而且还会以辉煌的战绩,为自己的戎马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李广有三次封侯机会都错过了,真是汉武帝薄情吗?

三次封侯机会全都错过,我们还真不能说汉武帝对李家刻薄:李广的堂弟李蔡封侯了,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封侯(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了,只有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自己的统计数字,应该是准确的)而没有凑够可以封侯战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遗憾。

李广是名将,也是勇将悍将,其武力值和对大汉的忠诚都毋庸置疑,他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也令人钦佩,可是造化弄人,李广威震北疆而终身不得封侯,我们只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用《孙子兵法》中的两句话来解释:“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忿速,可侮也。”

当然,也有人说李广是为盛名所累,匈奴一直把他当主要对手,总是派主力围攻,这才给了卫青霍去病建功立业的机会。

但是这种说法不能服众:元狩四年之战,卫青跟匈奴单于打了一天又追了一夜,李广连匈奴的影子都没看到;霍去病能够闯到匈奴老巢,一战斩首三万二千,抓了五个王、五个王母、五十九个单于的老婆孩子(阏氏、王子)、六十三个将相,您能说他们遭遇的不是匈奴主力吗?

首级数量造不了假,俘虏也要押回京城,这些俘虏可以作证,卫青霍去病的战功没有注水。李广不但没有向朝廷上缴俘虏和战利品,反而两次把部下人马打光了,就是汉武帝想给他封侯,又怎么能让其他将领服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12/36625.html

“李广有三次封侯机会都错过了,真是汉武帝薄情吗?” 的相关文章

王湛:西晋初年官员,性格冲素简淡,沉静和顺

王湛:西晋初年官员,性格冲素简淡,沉静和顺

王湛(249年-295年),字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曹魏司空王昶之子,王浑、王深、王沦之弟,西晋初年官员。曾历任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汝南内史。元康五年(295年)去世,时为四十七岁。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早年生活王湛少有识度,身长七尺...

阿巴亥最后会被殉葬,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阿巴亥最后会被殉葬,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

阿巴亥的一生,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传奇且凄凉。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清太祖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女人,先后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子,从“丰姿貌美,颇有机变”到领衔众福晋,阿巴亥的少女心着实不柔弱。阿巴亥,一个让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二度废立大妃的女人,独占风光、...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刘禅 刘备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刘备为什么要传位给刘禅 刘备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有4个儿子,为何偏要传位给刘禅,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的一生中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把皇位传给刘禅呢?提起刘禅,一定能想到“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既然刘禅这么不求上进,难道刘备当初是选错储君了吗?蜀汉在夷陵之战战败后...

陆逊作为孙权的谋士 孙权为什么还要逼死他

陆逊作为孙权的谋士 孙权为什么还要逼死他

孙权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谋士陆逊?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魏蜀吴三国争霸的过程中,每一个王朝都有属于自己的谋士,没有这些谋士的辅助,主公肯定是不会成就大业的。就拿曹操来说,没有郭嘉的辅佐,恐怕曹操根本统一不了北方。要知道当时的北方有袁术这样的大诸侯,没有谋略肯定是不行的。...

曹操不计前嫌接纳张绣 张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曹操不计前嫌接纳张绣 张绣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对曹操不愧为枭雄,不计前嫌接纳杀子仇人张绣,多年后张绣下场凄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若说曹操一生最为后悔之事,因自己风流而害死长子曹昂,绝对算是其中之一。然而,张绣作为杀死曹昂的罪魁祸首,数年后当张绣再次投降,曹操不仅丝毫未提报仇之事,甚至表现得相当热情,这又是为什...

秦灭赵王翦是怎么击败赵国的 王翦用了什么计策

秦灭赵王翦是怎么击败赵国的 王翦用了什么计策

对秦灭赵之战中,王翦用了什么计策,才打败李牧攻灭赵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虽然韩国是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攻灭的国家,但秦国第一个攻打的国家并不是韩国,而是赵国。在秦国攻灭韩国的六年前(公元前236年),秦王嬴政便派王翦率军攻打赵国,不过由于赵国有名将李牧坐镇,一...

曹操如此聪明绝顶却在13夭折了 曹冲究竟是怎么死的

曹操如此聪明绝顶却在13夭折了 曹冲究竟是怎么死的

对绝顶聪明的曹冲,为何13岁便早夭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安十三年,是曹操生命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曹操一扫北方,整合了各路诸侯,以天子的名字发号施令,当真是意气风发,光彩夺目。而在此之后,曹操却灰头土脸,只能蜗居在北方,失去了继续南下,完全结束诸侯割据局面的锐...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刘禅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禅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吗?他真的是一个“乐不思蜀”的皇帝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禅真的傻吗?我们常说:扶不起的阿斗!这里的“阿斗”指的就是刘禅。其说他傻无非就两件事,一件是蜀汉面对的邓艾的孤军,居然投降了。而另外一件指的就是乐不思蜀。咱们今天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