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被农民军围困时,他是被谁救出来的?
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坚守扬州,最终死于清军之手,成了万民敬仰的民族英雄。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史可法在崇祯九年时,就曾差点战死沙场。而如果史可法死于那场农民战争的话,史可法就成不了民族英雄了。不过详述下史可法当时被农民军围困的经历,或许能给现代的人以启示。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崇祯九年,起义的农民军进犯安徽,时任安庐道的史可法奉命率军迎敌,可走到距桐城三十里的地方,却在鹿耳城被农民军困住,情况十分危急。农民军将史可法及部下团团围住,眼看着史可法就要被农民军活捉。就在史可法一筹莫展之时,他忽然想到桐城的县令。于是他告诉手下人,说桐城杨县令年轻有为,如果能请他来援救,就可以突破包围,赢得这次围困的胜利。现在面临的情况是,有谁敢带着书信前去告知?
桐城县令名叫杨尔铭,他出生于四川叙州府筠连县,在崇祯七年中三甲进士,当时才只有十四岁。史可法军队的生死存亡将系于这一封书信能否被杨尔铭收到并相信,当史可法说明这封书信的重要性时,一名将领主动 *** ,并成功冲出敌人的包围,前去求救。等该将领带着求援的将士半夜抵达桐城,被城上缒下的箩筐拉上城墙,见到县令杨尔铭,将史可法的求救信交出。将领急切地诉说,如果现在不立即去救援,等到天亮,史可法及手下就一切就都完了。
杨尔铭得知了史可法的危急情况,但是其手中兵力也不多,只好立即召集乡绅商量。面对犹豫的乡绅们,他苦口婆心地劝道:“现在农民军正与史可法对峙,如果他们将史可法置于死地,那么下一步就将来桐城抢夺,我们必须极早提防。”征得乡绅们的支持后,杨尔铭换好衣服,披挂整齐地带着全县的乡兵疾驰赶去救史可法。他们并没带长剑大戟,只是每人举两支火把,拉开距离,保持队形整齐前行,以壮声势。
农民军远远地看见火光冲天,以为众多救兵赶到,便撤退逃走了,这样史可法就得救了。不久杨尔铭听说农民军会再次侵犯,便亲自赶往庐州,配合黄德功的部队一起守城,击退农民军的进攻。由于战功赫赫,杨尔铭从县令任上被提拔,升任广东道御史。
杨尔铭援救史可法,是在危难之时具有长线思维,敢于作为,展现了其忠义的一面,而其用计退敌,有展示了其睿智的一面。古人自身具备的某种对价值观的坚定,正是如今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从中国历史五千年的延续来看,这种不怕牺牲,敢于在危难之时,及时出手的行为一直被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