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牧民族有一定数量的牛羊 他们真的天天都有肉吃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游牧民族吃肉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之一次看到这种说法的时候,小编竟然信了!
不过后来去草原旅游了之后才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草原气候变化迅速,有可能刚刚还是艳阳高照,一会就狂风呼啸、人马难立,可憋了半天却没几滴雨落下来……
如果初中地理知识还没完全丢掉的话,你一定还记得有个知识点:400mm等降水量线。
400mm以北草原、荒漠,以南农田、森林
这条线,恰好就是中国古代草原民族和农耕社会的分界线,也恰好就是长城的修筑路线。
看图,对于草原气候是半干旱区,简单来说就是水资源匮乏。
而自古以来,农田都是围绕着江河湖泊拓展的,水网越密集农业越发达、物产越丰富、人口越稠密。所以才会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熟天下足”,这些描述江南富庶的说法。
水是生命之源,所以在降雨稀少的草原上,为什么有“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场景呢?
答:因为只能干这个,别的实在没有了。
草原之所以是草原,是因为在那片土地上,除了要求低、生命顽强的草之外,实在长不出什么高大的乔木,更别提成片的森林了。
这样一来,想在草原种更耗水的庄稼,想学农耕社会一样看老天爷脸色吃饭……
相信小编,到时候老天爷脸色就别想了,冷 *** 倒是十拿九稳。
那养牛羊,就可以吃肉啊!
说得好!打洗你你个败家仔!!
在宋以前的游牧民族,多是奴隶制社会。社会结构是大量奴隶加部分部族平民,以及极少数的贵族。
而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牛羊马匹,当然主要都是归属贵族们的了。
平民有一定数量的牛羊,但不会很多,多数家庭拥有的牛羊只有十几只或几十只。
至于奴隶……emmm……他们也被归类为牲口,只不过会说话。
那么请问:只有十几只牛羊的家庭,想天天吃肉,那是不是欠打?!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游牧民的生活,在古代是非常凄苦的。
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有三类:
1、奶制品,提供必要脂肪和蛋白质。
2、粮食、茶叶、盐,通过与中原农耕文明进行贸易,用牲畜、皮货换取粮食、茶叶(维生素)、盐等生活必需品。
3、打猎、耕种,通过打猎来补充日常的食物,以及在固定迁路线中的极少适合耕种的土地上耕种,等再次返回时收割。
但无论是靠自己打猎、耕种,还是挤奶 *** 奶制品,囿于草原匮乏的物产,都难以为普通牧民提供富足的生活保障,更不要提顿顿吃肉这种奢侈的幻想了。
至于贸易,也并不是如今天这样收益丰厚,能够换取大量的粮食。
原因很简单,中原也能养牛羊马,可草原没法种粮食、茶叶,更没有铁矿、盐湖!
而在古代绝大多数朝代里,盐、铁、茶叶,都是官营,是战略物资,私自贩卖都是杀头的大罪。
那么,在这种极度不平等的贸易关系下,结果会如何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一个碗换一只羊,一口锅换一头牛这种事,一匹布换一匹马……
这类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当时的边境贸易中是相当正常的。
其实这种事一直都存在,比如……
那段一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憋屈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