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开国皇帝有高祖和太祖之分 两者有什么不同
还不了解:高祖和太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都是开国皇帝,高祖和太祖有什么不同?
庙号是我国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之中一种礼仪,在古代皇帝死后,为了表彰这个皇帝生前的文治武功以及德行教化,这个时候古代的礼部尚书则会按照他生前的德行给皇帝一个“庙号”,也是对死去的皇帝的称呼。
历史上皇帝的庙号无外乎两种:“祖”和“宗”。《孔子家语》里面说道了“祖”和“宗”的差别:“祖有功,而宗有德。”
这里的“功”指的就是开创国家之功,这里的德指的就是守成国家之德,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开国皇帝为什么大多是“祖”,而后继者大多是“宗”。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同为开国皇帝其实彼此之间也是有点不同的,就拿“祖”的差别来说吧,历史上有的开国皇帝被称为“高祖”,常说的有汉高祖、唐高祖,而有的则被称为“太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等等。而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祖”的庙号,比如“世祖”以及“圣祖”等等。
那么同为“祖”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的,为什么有的人被叫“太祖”、而有的的则是“高祖”呢?今天我们就关于庙号那些事来聊聊:
“庙号”的产生
“庙号”的诞生最早起源于商代,商朝是一个重视祭祀和礼仪的朝代,对国家有大功以及德行极为出色的人,那个时候的官员都会追加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但是商朝的庙号并不是如同后世那样的多样化,在当时太庙的庙号只有四种:创业者为“太”,功高者称“高”,世代祭祀称为“世”,中兴之君则称为“中”。
商朝灭亡之后,这套制度没有为周朝所继承,所以周朝皇帝仅仅只有那一串很长的“谥号”却没有庙号。直到汉高祖刘邦创立大汉,庙号制度再一次重现历史,直到封建时代的结束。
但是在隋朝以前,我们可以看到,有的皇帝仅仅只有谥号,却没有庙号,因为当时的社会对庙号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汉代规定了只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所以两汉很多皇帝仅仅只有谥号,并无庙号,西汉仅仅只有四位皇帝入选宗庙,而当时也仅有三位,这个时候想要死后有“庙号”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
但是到了“三国时期”就变得不一样了,就拿曹魏来说吧,就连曹腾这个宦官都有庙号了,所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庙号开始泛滥了。
而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祖”和“宗”都开始变得不值钱了,那些割据北方的胡人国家大多都被追赠为“祖”。
而到了唐代以后,由于皇帝死后的谥号实在太长了,为了方便称呼,庙号制度开始正式运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才开始逐渐走向正轨。
不同的祖的差别
上述就是“庙号”制度的一些历史,我们也了解了,常见的“祖”和“宗”的一些差别。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是开国皇帝,历史上有的人被称为“高祖”,有的则是“太祖”,元代还有“元世祖”,那么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在宗庙制度里,一祖二宗四亲庙”。“一祖”,指的是始祖,就是之一个接受分封的人,在商是契,周朝是后稷,在晋是司马懿,在唐则是李虎。
“二宗”,指太祖和太宗,其中太祖是始受命者,即之一个接受天命的人,周朝的太祖就是周文王。而汉朝刘邦既可以是始受封者也可以是始受命者,所以按照宗庙制度,他既可以称为太祖也可以称为始祖。
但是汉朝初年,宗庙制度还不完善,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又是这么称呼刘邦的,所以久而久之大家也都习惯了,真正意义上来说刘邦叫做汉太祖更合适。
而李渊被称为唐高祖是有原因的,李渊虽然是大唐基业的奠基人,可是李渊本身出身富贵,祖上已经有地位显贵的人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人就会被称为太祖,而自己的庙号就成为了高祖。
而如同朱元璋以及刘邦都是白手起家,祖上也没有显贵的贵族,所以他们则是江山的之一奠基人,故而他们可以称之为太祖也可以称之为高祖,到了宋代以后庙号制度严格遵守上文所讲的“始受命和始受封”,所以自宋之后的开国皇帝都是以“太祖”为庙号,比如辽太祖、金太祖等等,所以朱元璋被称为“明太祖”而不是“明高祖”。
而在历史之中还有两种“祖”,比如“元世祖”以及“清圣祖”。
“世祖”也是开国之一个皇帝,可是他并不是王朝的奠基人,比如元代的奠基人是铁木真,而之后的窝阔台、蒙哥都为他已经打好了基础,所以这时候他叫“高祖”明显是不合适的,故而他的庙号也是“世祖”。
而“清圣祖”则是表彰康熙的功勋,康熙不是清代之一个皇帝,可是他接手的清代却是一个烂摊子:内部有吴三桂等势力强大的三藩,外部有势力强大的准噶尔威胁着清王朝。而康熙凭借着自己的手腕依次平定了这些为之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所以清代将其庙号定为“圣祖”。
所以上述就是“祖”的差别,为什么同样都是开国皇帝,有的人就是“太祖”,而有的人就是“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