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作为一代雄主,晚年为什么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任君主,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在位期间在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相抗衡。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赵肃侯是个有为之君,在位二十四年,让赵国代替衰弱的魏国扛起三晋大旗向外扩张。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魏、楚、秦、燕、齐等五国纷纷派出使者祭奠,但是每人都带着数万部队,明显不怀好意。
年仅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刚刚即位,就要面对这场严峻的考验,结果他却轻松化解了。
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和中山五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相互称王,对抗秦、楚、齐等大国。
其他四国都已称王,唯独年轻的赵武灵王以“君”自称,其政治头脑可见一斑。
《史记》有记载,“五国相王,赵独否。”
赵武灵王之所以被称为赵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主要是因为他推行“胡服骑射”的变法改革。
对内加强了王权,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增;对外消灭中山国,击溃林胡、楼烦二族,收获大片领土。
《史记》有记载,“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此时的赵国一跃成为超级强国,是战国后期秦国的更大对手。
令人奇怪的是,如此一位雄主,晚年时被围困在沙丘宫,断粮断水长达三个月之久,最后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原因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字。
一是废长立幼
赵武灵王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章的母亲韩氏来自韩国王室,虽然她是原配夫人,但是两人感情不深,婚姻出自于政治利益的考虑。
幼子赵何的母亲吴娃出自于赵国贵族,她生得貌美如花,很受赵武灵王的宠信。
面对这种情况,韩氏伤心过度,最后郁郁而终,接着吴娃被封为后。
俗话说,子凭母贵,赵武灵王废黜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然后立小儿子赵何为太子。
战国时期,虽然宗法制影响已不太大,但是这种传位制度还是为赵国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二是放弃强权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东宫召开朝会,宣布了一件影响赵国历史的决定。
传位给年仅十一岁的太子赵何,而自称“主父”,退居幕后,专心研究军事。
《史记》有记载,“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
赵武灵王退位后,并非没有作为,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收服楼烦、灭中山国,甚至化装冒充使者,到秦国面见秦昭襄王。
当时赵武灵王只有四十六岁,还处于壮年时期,这时候退位并非良策。
更大一个隐患就是赵何年纪太小,无法掌控朝权,而赵武灵王退位后权力大减,这成为沙丘宫悲剧的主因之一。
三是朝令夕改
废黜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后,韩氏郁郁而终,让赵武灵王心生愧疚,对赵章的感情又增加了。
可是,幼子赵何的地位已经稳固,得到许多赵国贵族的支持,特别是即位之后。
公元前295年,群臣来邯郸朝拜,赵武灵王看到一身英武的赵章给年轻的赵何行大礼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突发奇想,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赵何继续当赵王,赵章则做代王。
《史记》有记载,“见其长子章劚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虽然最后被群臣劝阻没有实施,却让长子赵章又萌发了野心,沙丘宫之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但是人无完人,也做以上三件错事。
为此,他要为自己种下的苦果买单,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在沙丘宫被活活饿死,年仅50岁。
如果能再活20年,秦国可能会受到严重威胁,因为赵武灵王已经打算进攻秦国,而秦昭襄王还很年轻。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赵武灵王的意外去世,中止了赵国的崛起之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历史对秦国的又一次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