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内务府是怎样的呢?为何会如此腐败呢?
腐败哪家强,内务府最流氓。为何说晚清的内务府最腐败?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机构,也是皇帝直辖的一个部门,掌管着皇帝生活起居及宫廷内一切事务。简单理解,就是管理宫内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内务府就是专门负责宫廷衣食住行、吃喝用度的一个部门。这样一个机构,还是所有机构中更大的,最多时达三千多人。
内务府有多腐败,用事例来说话。最经典案例便是来自道光朝。
内务府
道光是一个崇尚节俭的皇帝,这便与内务府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冲突。因为宫廷内若奉行节俭的话,内务府就没有油水可捞了。
先看看野史的说法。道光推行节俭,积极从自身做起,龙袍破了,打打补丁仍在穿。但打一个补丁,需要5两银子。内务府说,要用全国更好的工匠,全国更好的布料。道光吃鸡蛋,一个鸡蛋要30两银子。内务府说,这是母鸡中的战斗机下的蛋。最夸张的是,道光要吃一种面条,内务府说,一年需要6万两银子。道光说直接到前门去买,内务府说市面上已经没有卖的。
皇帝身居宫禁内,对物价根本没有概念。内务府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忽悠皇帝。一个鸡蛋30两银子,据说到了光绪的时候,一年吃鸡蛋的开销达到1.24万两银子。从一个小小鸡蛋便可看出,内务府的腐败有多严重。大小官员中饱私囊、 *** 则成了内务府的常态。权力大的大吃,权力小的小吃,一个鸡蛋最终到了皇帝那里变成30两银子也就不再稀奇。
野史可能不足信,再看看正史的记载。据1883年《中国之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周德润折》记载,一些内务府的二把手,即内务府堂郎“其婚嫁、宴会、衣服、车马穷及奢华,为富豪所未有。每见开差任满回旗者,或挟资数十万百万不等。”
内务府的腐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便是常见的浮冒公款贪污,像30两银子的鸡蛋,其中至少29.9两银子都被大小官员私吞掉了。据1884年《中国之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片恩隆折》记载,光绪年间,营造司柴炭库笔帖式刘鹏龄兄弟伙同他人,一起贪污柴炭库款。膳房尚膳副福祥也曾大肆侵吞公款,自己在京西黑塔村等处大量买房买地,生活异常豪奢。
一种腐败是克扣工钱。内务府是一个巨大的需求端口,而下游为内务府提供服务的人数不胜数。比如营造司,负责宫中各种建筑、家具、用品的修缮工作,刘鹏龄兄弟正是营造司的负责人,他们克扣了120名工人的伙食补贴,以至于让工人 “几至枵腹当差”。 枵腹当差,就是饿着肚子干活。
还有一种腐败是长期把持要职。据1894年《中国之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齐兰折》记载,批评内务府“名为以资熟手,实则各遂私谋,毫无顾忌,挟势交争”。比如在广储司银库、缎库、衣库、皮库、瓷库、茶库六库中,由于油水更大,相关司员们任期期满不愿意离职,而是大家互相调岗。我从银库调到缎库,你从缎库调到银库,玩起了互换的游戏。
据1883年《中国之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俊乂折》记载,内务府大臣巴克坦布的哥哥齐克森布由缎库郎中调补银库,此举遭到弹劾,但最后不了了之。齐克森布玩的互换把戏完全是学的他弟弟,即内务府总管巴克坦布,而他正是这种腐败形式的发明者。
内务府的腐败为何如此猖獗呢?
首先是国运使然。晚清时期,国运衰落,清廷自身难保,上上下下的各种管理不是松懈就是脱节,各机构腐败成风,作为内务府自然也不例外。而在康雍乾时期,内务府就没有那么腐败。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曾对内务府大加称赞,“明季宫中,一月用万金有余。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银,一月止五六百两,并合一应赏赐诸物,亦不过千金。”
内务府是伴随清军入关、定鼎中原而诞生的,康熙时期的内务府也与当时国家一样,正是欣欣向荣的上升期。皇帝清明、勤俭,奏销、监察制度到位,内务府自然也很廉洁、高效。相反,晚清的内务府也与这个朝代一样,是与清廷命运紧密相连的。清廷衰,内务府自然会衰。
其次是内务府的独特体制让其无法得到严格监管。这种体制一是区别于其他部委机构,是完全独立的一个宫内机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二是受皇帝直接管辖,这也让很多御史、大臣难以监察。
据1879年《中国之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记载,余上华曾上奏,指内务府“夫侵吞国帑,例有刑章,若辈恃以无恐者,以内府之用款事备宫廷,外臣不敢发其核也”。
还有一个原因是慈禧的长期当政,无形中包庇、纵容了内务府的腐败。慈禧干了四十七年,几乎是奢侈了四十七年。老太太崇尚豪奢生活,无论是屡次过大寿,还是各种宫内娱乐,或是重修圆明园、修建颐和园,无不豪奢至极。在这种情况下,内务府高兴还来不及,让他不腐败根本不可能。说内务府某些职位长期遭到霸占、或是玩互换,这根本没有理由弹劾人家。慈禧霸占几十年,底下一个小官员,霸占个职位又算啥。
不仅慈禧豪奢,她还阻止别人批评内务府。据《清德宗实录》记载,1878年,御史张观准以内务府拒绝消减费用开支为名,上书弹劾。慈禧非常不爽,他反驳: “宫闱一切用款,本非外人所得周知,近已加节省,昨复谕令该总管大臣,将各项用款,详细查核,开单呈览,候旨施行,该衙门亦何所用其揣摩? 乃该御史概以邪臣目之,措辞殊属过当。至臣工黜陟,朝廷自有权衡。”
1878年,御史余上华上书,建议从王公选择一名有威望之人,对内务府的开支实行监督。慈禧也不赞成,她说: “总管内务府大臣,俱系亲信大臣,一切用款,全在该大臣等随时随事实心考核,务使属员不得稍有弊混。若另派王公一人总司查察,亦属耳目难周,无益于事”。 有了老佛爷这颗大树,内务府自然抱得很紧。
迫于压力,慈禧偶尔也会提醒内务府消减开支。如1878年,河南、山西大旱,财政吃紧。慈禧令内务府消减开支以赈灾。内务府回应,“实无可议裁减之项”众御史纷纷上书激烈指责、批评,余上华怒批:“内务府领项司库者向有扣二三成之说……风闻近来领银千两,库扣五百二十两,益以各处之需索,同列之分肥,本员之侵蚀,开销千两,实用不过百两耳。”在如此重压下,内务府不得不拿出4万两银子拨付灾区。
至于说内务府总管只任用满清贵族而导致腐败的事,根本不成立,因为任用谁都会腐败,让汉臣上去一样如此。还有什么内务府大臣素质低导致腐败的说法更是鬼扯,因为腐败这事自古就与素质高低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