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两朝元老宋晟:明代开国功臣,结局如何?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9-26)303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大的一个朝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明朝前期,从洪武到永乐70多年间,军事实力为周边邻国所折服,西域人不敢东进冒犯,蒙古人不敢南下牧马,东洋人不敢西入海域。

当然,军事实力的强大离不开优秀将领的指导,大家可能只知道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却不知还有一名从早期就开始追随朱元璋的将领,此人镇守凉州,坐镇边疆,威名远播,当时人称之“四镇凉州,威信著绝域”。他就是明代开国功臣,两朝元老——宋晟。

宋晟

除了跟随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功以外,宋晟在讨伐元朝时也功名赫赫,曾经擒获了也先帖木儿、国公把都剌赤等人,斩杀敌人1万八千人。

两朝元老宋晟:明代开国功臣,结局如何?

宋晟在元朝末期跟随父兄投奔朱元璋的红巾军,之后其兄战死,其父因为年老而退休,宋晟顺理成章继承父亲的官职。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国功臣被屠杀到没剩几个,宋晟幸免于难,他在西域二十年的时间里,从未吃过败仗,威震西域。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宋晟正在西凉,没有参战,朱棣成功夺取皇位后,就迅速拉拢宋晟,给他加官进爵,因为当时朱棣皇位还没有坐稳,而宋晟驻守的是边疆,边疆如果起了叛乱是十分麻烦的事情,再加上宋晟能征善战,会给朱棣带来不少麻烦。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受两代君主尊敬的“战神”,却曾经做过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为让儿子娶公主,宋晟杀儿媳

当时宋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战死在了沙场上,二儿子名叫宋琥,三儿子名叫宋瑛,两个儿子都机敏过人,再加上宋晟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无人能敌,为了拉拢这个边疆安防的核心,朱棣决定将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当朝公主,许配给宋晟的儿子。

令人震惊的是,当时仅有三位公主尚未出家,而朱棣决定把两位下嫁给宋晟的儿子,宋家娶走了当朝的仅有的三位中的两位公主,两个儿子都成驸马,这可谓是莫大的荣耀。

两朝元老宋晟:明代开国功臣,结局如何?

但是遗憾的是,二儿子当时已经成亲,可公主嫁过来肯定不能为妾,为了娶到公主,宋晟想要儿子休掉他的妻子,宋琥不从,宋晟当然不能让这来之不易千载难逢的机会从手中溜走。

于是宋晟趁儿子不注意的时候,将儿媳妇叫出了门,带到了远处,结束了儿媳妇的生命,还回宫向朱棣复命,说他两个儿子都十分乐意娶公主为妻。

最终,宋晟如愿以偿地成了皇亲国戚,光宗耀祖,对于此事,《明太宗实录》有翔实记载:

安成公主下嫁西宁侯宋晟之次子宋琥,咸宁公主下嫁西宁侯宋晟之三子宋瑛。

结语

宋晟为了政治仕途,牺牲了自己的儿媳妇,后人评价多有批评,但是宋晟驻守西凉几十年,确保了明朝边疆的安定,也为后人能五次平安出使西域打下基础,功不可没。也许是西域太荒凉,宋晟曾请求入朝,朱棣回道:“西北边务,一旦委托你来处理。非我召回命令则不要过来。”之后,宋晟便经营河西牧地一直到去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9/212128.html

“两朝元老宋晟:明代开国功臣,结局如何?” 的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夏丽
夏丽
2个月前 (08-04)

作为历史学者,我深感宋晟是明朝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将领,他在西域的镇守确保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然而他的行为也存在争议之处:为了政治利益牺牲自己的儿媳以换取与皇室的联姻确实令人震惊和深思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这种决策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对于我们理解明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丰富性总体而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夕阳
夕阳
2个月前 (08-04)

作为明代开国功臣的两朝元老宋晟,其军事实力威震西域,他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明朝边疆的安定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为了政治仕途和家族荣耀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媳来娶公主的行为也令人震惊并引发争议,明史记载:安成、咸宁二公主下嫁西宁侯之子,可见他的影响力之大与对国家的贡献之巨不言而喻。,但此事件反映出他性格中的冷酷一面和对权力的追求程度极高。,总的来说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忠诚勇敢而又充满野心欲望的矛盾体!

宋明
宋明
2个月前 (08-04)

作为明代开国功臣的两朝元老宋晟,其军事实力威震西域,他忠诚不二、英勇善战的精神令人钦佩不已;然而为了政治仕途牺牲儿媳的行为也让人深思和反思其行为背后的动机与代价权衡取舍的智慧得失与否有待后人评说但无论如何他的贡献不可磨灭为明朝边疆的安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铭记和思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