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明三朝都出现宦官乱政问题 宋朝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很多人都不知道宋代宦官乱政,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赏识。在古代宦官乱政现象都有发生,特别是在汉朝,唐代和明代,宦官乱政真相如此严重,宋代为何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宋代算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由于唐代藩镇割据的乱局,让宋代初年的统治者对于武将的防范和提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在北宋初年制定国策的时候,宋代军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能量是相当低的。
这样的情况造成宋代在中后期,大军战斗力直线下降。重文抑武国策的施行,使得文臣毫无原则的压制大军将领和底层士兵。最终在北宋末年遭遇了靖康之难,而在南宋末年,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不稳定造成南宋一朝将才凋零。最终在元代大军之下,招致灭国之祸。
可以说纵观整个宋代,完美的避免了唐代末年藩镇割据的乱局。而且更让人感觉奇怪的是,宋代也是中国朝代当中少有的,没有被太监掌权影响朝堂的 *** 王朝。不得不说,这也是宋代的一个独到之处,那么宋代为什么能够避免太监篡权乱政的情况呢?
唐代末年太监乱政的惨痛教训,不过刚刚过去几十年而已
在唐代末年,影响唐代统治力量的不仅仅是藩镇割据,也有那些能够掌握皇帝生死大权的太监们。在唐代中期,因为自身能力足够掌握全局,所以唐玄宗对于宫内的太监权利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限制,使得当时的太监能够掌握一定的权利。
然而在唐玄宗之后,因为藩镇割据乱局的影响,唐代的皇帝们开始倚重宦官,在朝堂上和文武百官抗衡,以寻求权力的平衡。然而,想法非常好,实现起来却出现问题。这群宦官们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压制住了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最后连皇帝也被他们所拿捏。
根据历史记载,唐代末年,被太监所害的皇帝就有好几位。也有好几位皇帝为太监所拥立,在某段时间内权倾中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唐代灭亡和宦官专权乱政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唐代灭亡的公元907年开始,到宋代公元960年建立。不过短短的五十多年,一世人杰的赵匡胤如何不能认识到压制宦官对于政权稳定的重要性?于是他在杯酒释兵权的同时,也发布了相应的命令,严密压制宋代宫内宦官的发展。
宋太祖赵匡胤立下祖训:宫中太监不得超过五十人,太监五十岁以后方可养子续香灯,文武百官不得私藏,民间有买卖小太监者,杀无赦!以一种类似于法律的祖训,让赵氏皇族子孙必须提防太监对皇权的危害!
执行到位的祖训,让防范太监深入人心
在宋太祖赵匡胤,立下这个祖训之后。历代赵氏皇族子孙都严格遵循这一祖训,所以在宋代几百年岁月当中,虽然有个别太监拥有一定的权利,但都没有能够达到随意废立皇帝的程度,也没有私自养兵割据地方的实力。
在整个宋代,有点名气的太监除了童贯,就是在杯弓蛇影事件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大太监王继恩。而且也是因为这个王继恩,导致宋代对于太监的防范更加严密。
在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那一个晚上,当朝皇后让王继恩出宫去通知自己的儿子前来继位,但是这位太监直接拐了个弯儿,去了赵光义的府上。也因为他的这个决定导致太祖一脉的赵氏皇族,一度远离皇位。而赵光义也成功得到了皇位,继位成为宋太宗。
其实站在宋太宗赵光义的角度来看,如果当天王继恩没有去通知他入宫,那么大宋王朝的皇位自然与赵光义一脉的皇族子孙毫无关系。所以赵光义对于赵匡胤的那道限制太监的祖训,执行起来自然是更加的卖力。
宋代推行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
宋代因为唐代灭亡的惨痛教训,所以对于武将和太监都极度防范。但是治国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皇帝就能搞定的。从小熟读圣人之书的文人,在理论上而言,自然要比武将和宦官们更有节操。所以宋太祖赵匡胤为了政治上的平衡以及对于文人的推崇,发出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号。
宋代的历任统治者也忠实地执行的这一政策,不管在朝堂之上和市井之间,不管是当朝大臣还是升斗小民,只有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这句话,都是无比赞同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只有高中状元或者能够在东华门外皇榜上看到名字的读书人,才是当世人杰!
虽然这群北宋的文人们,绝大多数肩不能扛,五谷不分,既不能上战场,也不愿干累活。但是民间的风气以及官场的声音,把文人的地位抬高到无法想象的地步。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贬低能够决定国家政权的大军组织,以及极有可能在宫内造成祸乱朝堂的宦官群体。
也就是说在宋代,如果你有幸成为了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你不仅可以正大光明的看不起那些贼配军,也可以拿鼻孔对着出自皇宫的宦官们,别人还会赞扬你的风气和傲骨。
结语:基于以上几点,宋代过度追捧文人和士大夫阶层,极力压制武将阶层和宦官。虽然给宋代带来了灿烂的文化,也避免了藩镇割据和太监乱政的可能。看起来是一个两害其间选其轻的更优选择,但殊不知造成了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
虽然宋代也出现过影响皇位继承的太监王继恩,也出现过有知兵事之名的太监童贯。但是他们和明代的九千岁魏忠贤相比,其存在感可以忽略不计,在后世的知名度也相对更低。可以说,整个宋代太监翻不起什么大浪,宋太祖赵匡胤居功甚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