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离骚》的原作者是谁?可能并不是屈原

诗词文献6年前 (2019-01-24)440

1951年3月至5月间,《光明日报》连续刊登了四篇论文:《楚歌及楚辞》《〈离骚〉底作者》《淮南王安及其作品》和《〈离骚〉以外的“屈赋”》,怀疑包括《离骚》在内的诸多作品并非屈原所作,而将著作权归诸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及其身边文士。论文的作者朱东润晚年回忆说。此事缘于和叶圣陶的通信,“圣陶问我最近有些什么著作,我说有是有的,是关于《楚辞》的四篇文章,不过论点的争执太多,不宜发表。圣陶说给他看一下也不妨。我这就把文章寄去”(《朱东润自传》第十二章)。没想到老朋友先斩后奏,没有征询他的意见,就转交给《光明日报》发表。

《离骚》的原作者是谁?可能并不是屈原

书生气十足的两人起初或许并不觉得此举有多不合时宜,更未曾料到居然会激起轩然 *** 。没过多久,郭沫若就率先发表评论,居高临下地呵斥道:“这样的考证是很成问题的,但是也有它的渊源。它的渊源是什么呢?就是胡适!……这种研究 *** 是标准的唯心主义,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是无足怪的。”

(《评〈《离骚》以外的屈赋〉》)在当年的特殊形势下,这样的宣判足以令对手胆战心惊。据朱东润说,“从5月到6月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自己上阵,并组织杨树达、沈知方两位先生同时出马,先后发表了五篇文章。这一次形势很危急,经过一番考虑以后,我觉得更好是闪开一着,让这三位扑一个空”(《朱东润自传》第十二章),自忖得不到公平辩论的机会,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不过要说杨树达是被“组织”来的,也许未必符合实情。因为位高权重的郭沫若不仅斩钉截铁地断言:“无论从史实上、思想上、文艺上来说,把淮南王刘安认为《离骚》的作者,是没有办法可以成立的。”(《评〈《离骚》底作者〉》)还用很轻慢的口吻说道:“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并世学者已经写过不少的文章了。

然而到了今天朱先生却依然笃信胡说而一概不管,而且还要把胡适的歪风更进一步展开,这却不能不使我们惊叹!”(《评〈《离骚》以外的屈赋〉》)俨然已经觉得稳操胜券,根本用不着再约请帮手。退一步讲,即便要“组织”,也该是《楚辞》研究方面的专家,而非并不以此见称的杨树达。

杨树达于当年日记中也曾述及此事,如5月31日那天说:“草《离骚传与离骚赋》。”并撮述文中要点;到了6月12日又写道:“九日《光明日报》来,《学术》栏已登余《离骚传与离骚赋》。”(《积微翁回忆录》)如果真是受到邀约,恐怕不会不记上一笔——在半年前的日记中他就提过:“阅二十日《光明日报·学术》副刊二十六号,载余《竹书纪年所见殷王名疏证》。此去年七月寄与郭鼎堂者,由郭代投也。”(同前,1951年1月24日)并未讳言其事。而从《离骚传与离骚赋》来看,杨氏意在“讨论刘安做的究竟是《离骚传》,还是《离骚赋》”,尽管以驳正朱东润为主,但也附带批评了郭沫若,称其“似乎欲折衷于传、赋之间,有迁就赋字的意思”。

《离骚》的原作者是谁?可能并不是屈原

并说“我对于此问题的见解,和郭沫若微有不同”,还提到“郭先生说:太史公作《屈原传》,曾参考《离骚传》。据我看,这篇《屈原传》可能全本《离骚传》,不仅止参考罢了”,屡屡指出郭氏的讹谬,哪有这样帮腔助阵的?

盖孔子于夷夏之界,不以血统种族及地理与其他条件为准,而以行为为准。”(《论语疏证》)两人或强调血统种族,或注重行为表现,的确存有分歧。不过关于《论语》此章所言本就见仁见智,况且朱氏还特别强调“《春秋》主张团结诸夏抵抗异族,这便很和近代的民族主义类似了”,无疑别有深意寄托其中。

杨树达在撰著《春秋大义述》时也曾感喟道:“晚遭大难,自恨书生,不能执戈卫国,乃编述圣文,诏示后进。故本编以《复雠》《攘夷》二篇为首,恶倭寇,明素志也。”(《春秋大义述·凡例》)揭橥过类似的意旨,对朱氏的良苦用心应该不难体会。

杨树达参与这次围绕屈原的论争,显然抱着相互切磋的初衷,因此并不做应景的表态或粗暴的批判,而是细致考辨《汉书》所载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传》”的具体所指。他最后得出结论:“刘安的《离骚传》只是泛论大意的文字,其非训诂式的方式”,但后世“只知道有训诂式的传,不知道有西汉通论式的传”,于是误认为“传当为傅,傅与赋古字通”。

遂将刘安的“离骚传”附会成“离骚赋”。文中还提到:“照朱先生的话,《离骚》是由刘安作于汉武帝初年,如果朱先生不能来一个考证,断定贾谊的《吊屈原文》是伪造的话,那么,便是死了三十多年的贾谊,忽然还了魂起来读刘安做的文字。”看来仍希望朱氏能够提出新的佐证,否则很难令人信服。

在遭到郭沫若等人的批评后,颇有狷介之气的朱东润私下并未服输,又接连写了两篇文章,其中《〈史记·贾谊传〉疏证》认真考索了该篇传记,认为其作者“不一定是司马迁”,而且《吊屈原赋》的作者也“不一定是贾谊”,明显是为了回应杨树达的质疑。其实,今本《史记》并非悉数出自司马迁之手,《屈原贾生列传》是否可靠——甚至有无屈原其人——历来便有争议,对此进行探讨本无可厚非。

但这两篇答辩性的文章最终却并未公开发表,用朱东润的话来说,“不应战是客观形势使知识分子采取了必须采取的态度,不是我的聪明,同样也不是我的怯弱”(《朱东润自传》第十二章)。

然而正因为缺乏自由、平等和宽容的环境,被褫夺了即便是“异端”也应该享有的权利,才导致朱东润“冤枉”了杨树达,误以为他也是被“组织”来的。虽然在“形势很危急”的时刻产生如此联想也属人之常情,但在杨树达“扑一个空”之后,双方也失去了本可深入交流的良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1/232958.html

“《离骚》的原作者是谁?可能并不是屈原” 的相关文章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李绅在诗歌方面有哪些影响?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李绅在诗歌方面有哪些影响?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

诗人王维被判死罪,因写一首诗免罪?

诗人王维被判死罪,因写一首诗免罪?

诗人王维被判死罪,因写一首诗免罪,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王维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标签是诗人,才华肯定是不差的,且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过,唐朝的诗人,特别是著名诗人,大多是带着一点浪漫主义思维,他们的政治能力普遍比较差,和作诗的才华是成反比的。就以王维而论,他九岁就在家乡成为知名...

裴宣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七位

裴宣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七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裴宣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宣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铁面孔目,京兆府人氏,曾任六案孔目,因刚正不阿,受到官府迫害,只得上饮马川落草,...

南宋著名词人陈晔简介:编有《临汀志》,《家藏经验方》

南宋著名词人陈晔简介:编有《临汀志》,《家藏经验方》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明朝榜眼周洪谟简介:曾修过《英宗实录》、《宪宗实录》

明朝榜眼周洪谟简介:曾修过《英宗实录》、《宪宗实录》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译文及注释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

《塞下曲六首·其一》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

《怨情》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颦一作:蹙)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怨情》译文及注释译文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注释⑴卷珠帘:意指其卷帘相望。珠帘:珠串的帷帘。⑵深坐:长久的坐。颦(pí;n):皱眉。蛾眉: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