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读诗书的才子,内阁首辅魏藻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朝灭亡的原因比较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作为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必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都城被攻克的那一刻,崇祯没有苟且偷生,做到了祖训要求的“君王死社稷”。按照古代忠君思想,既然皇帝都自杀了,当时的内阁首辅魏藻德理应誓死追随,他却没有这么做。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魏藻德饱读诗书,对儒家经典深谙于心,史书称他“擅长辞令,有辩才”。崇祯十三年,尽管天下局势紧张,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几乎使得崇祯精疲力尽,三年一度的会试依旧照常举行,希望选拔出栋梁之材,各地举人纷纷赶往京城,35岁的魏藻德也在其中。
榜单出来之后,有人欢喜有人愁,魏藻德不仅金榜题名,并且进入总决赛——殿试,心情自然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哼着小曲,恨不得高声吟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崇祯亲自出殿试考题,其题目为:今日内外交讧,何以报仇雪耻?
轮到魏藻德对答时,他早已胸有成竹,打起十二分精神,发挥出能言善辩的强项,旁征博引、高谈阔论,崇祯频频点头,对他的才学赞不绝口,最终大笔一挥,钦点魏藻德为殿试之一,也就是所谓的状元。此后几年当中,善于察言观色的魏藻德,仕途畅通无阻,很快被提拔为内阁大学士。
口才流利,不代表能力过人,二者不一定成正比,魏藻德的办事能力究竟怎么样呢?《明史》用八个字概括:藻德居位,一无建白!很明显,在辅佐皇帝处理朝政方面,魏藻德几乎一无是处,从未提出过靠谱的计策。
魏藻德之所以平步青云,在于他了解崇祯心中所想,每次都能及时迎合皇帝,这一点把崇祯害得挺惨。随着战事吃紧,明朝国库逐渐捉襟见肘,粮饷方面就出现严重不足,崇祯愁得睡不着觉,靠增加赋税的方式不可取,就想让大臣捐点,十万八万不嫌多,三千五千不嫌少。
上朝的时候,崇祯提出捐饷的办法,没等其他人开口,魏藻德之一个站出来,他没有直接反对捐饷,而是向皇帝哭穷,称自己有心无力,群臣纷纷效仿,捐饷之事无疾而终。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内阁首辅陈演被罢免,魏藻德取而代之,走上仕途顶峰,只是在位时间极为短暂。
半个月后,李自成大军破城而入前,崇祯问魏藻德:“爱卿有何对策,尽管告诉朕,无论你说什么,朕都会采纳。”平日滔滔不绝的魏藻德,此时一句话都不说,只是跪在地上不停磕头,往日口若悬河的姿态不复存在,估计在想着如何自保。
崇祯自缢后,李自成让人把魏藻德叫来,魏藻德颇为自信,认为自己如此优秀,肯定能得到李自成的重用,位极人臣指日可待。然而,李自成质问道:“何不殉死?”意思是,魏藻德为何不以死殉国,随崇祯而去,这也是身为人臣的本分。
令李自成意外的是,魏藻德非但没有一丝羞愧,反而恬不知耻地说了7个字:“方求效用,哪敢死?”实在太 *** ,居然称自己想为李自成的大顺王朝效命,李自成最看不起魏藻德这种人,把他交给部将刘宗敏处置。魏藻德为了保命,乖乖交出数万两白银,但最终还是被刘宗敏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