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是如何一举歼灭吴国的?他采取了什么方案?
司马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司马炎登基后就差吴国就能完成统一大业,不过为什么司马炎等了14年才下令伐吴,而且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把吴国给灭掉了。其实当时晋国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军队都渐渐走上强盛时期,司马炎也被成为是三国时期最宽厚仁慈的开国皇帝。而且司马炎灭吴国还利用了东吴皇帝,一起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西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的战争。
司马氏建立晋王朝后,据有原魏、蜀之地,已控制着全国大部分州郡府县;吴沿江为国,仅有荆、扬、交三州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即今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等地区。双方接壤数千里,时常有战火发生。
从公元269年(晋朝泰始五年)起,晋武帝就筹划剿灭吴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于是一面改善内政,开发农业、积存粮食;一面优选将帅,造楼船,练水军。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编练水军。
西晋拥有规模庞大的陆军,但缺少水军,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虽“武骑千群,无所用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司马炎命王濬在益州造战船,治水军数万人,使晋军的弱点得以克服,实力大为增强。
东吴强悍的水军
吴国地跨大江南北,战乱较少,有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军队总人数为二十三万,尤以水军为强,有舟船五千余艘,本有一战之力。
然而吴国国君孙皓却不修缮内政,暴虐荒淫,导致民穷财竭,上下离心;又自恃水军强大,凭借长江天险,戒备松散。加之主将陆抗死后,部众分散,又中晋离间计,撤换了名将西陵都督张政,使西线守备更加削弱。这种局势对晋灭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公元272年(泰始八年),晋武帝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强了西晋的优势,至公元276年(咸宁二年)十月,晋灭吴的准备基本完成。
孙吴方面,面对晋军进攻的严重威胁。一些大臣深感忧虑。他们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是,这些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建议,都没有被采纳。
吴主孙皓认为晋无力攻吴,且吴有长江天险,难以攻破。因此他不修内政。暴虐如故。在军事上不重军备。放松长江上游的防务,当然更谈不上通盘的战略考虑和进行全面的防御准备了。
在这样的敌我对比下,在是否消灭吴国的问题上西晋朝廷分为两派。
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
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经权衡再三,后来司马炎采取了第二套方案。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
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朝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
晋灭吴之战
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
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司马炎成功的灭吴,统一中国。他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他抓住了良机,一向强大的东吴失去了明主取而代之的是昏庸的孙皓,可以说,西晋的胜利其实不是司马炎有多优秀,而是因为孙皓太会折腾。
司马炎早下手、早行动有效的杜绝了未来的一大隐患,就是“吴人更立令主”,孙皓在吴国基本上已经成为四面楚歌,尽失人心,一旦吴国自下而上废掉了孙皓,拥戴强有力的宗室掌权,则西晋想要灭吴谈何容易。